水清了 魚來了

本報記者 王亮 潘銳 孫翠翠

核心閱讀

遼河,曾經是東北大地上一道令人心痛的傷口:

源頭區水源涵養能力退化、城市河段水體黑臭、支流普遍汙染嚴重、水質型缺水和水量型缺水疊加……

2018年4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就遼河流域治理問題作出重要批示。

一場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齊抓共管、共治東遼河的攻堅戰全面打響……

位列中國七大河流之一的遼河,在地理學上有兩源:東源東遼河與西源西遼河。其中,東遼河發源於我省遼源市,綿延321公里,流域面積9884平方公里,是我省七大江河之一。

“東遼河流域汙染治理是推進吉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必須邁過的難關、必須啃下的硬骨頭,是我省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標誌性戰役。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要求,下決心還遼河一片碧水清波。”

這是吉林省委、省政府向黨中央、向全省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東遼河的治理,既是一張時代答卷,也是一份留給後世的歷史答卷。“有條件要幹,沒有條件,我們也要幹!”市級河長、遼源市委書記柴偉決心堅定。全市四級700多名河長,統一行動,實現了東遼河上游治理保護全覆蓋。

久久為功,必有迴響。

今年3月末,國家採測分離專業監測數據顯示:東遼河國家考核河清斷面水質類別達到了IV類。這是1986年設立河清斷面監測以來,東遼河首次在一季度枯水期監測達到國家河流水質標準。

在全年河流水質最差的枯水期採測為IV類水,豐水期的水質會更好。因此,這意味著東遼河將告別至少35年劣Ⅴ類水的歷史。

東遼河上游的碧水清波,回來了!

別了!遼源的“龍鬚溝”!

仙人河是東遼河的一級支流,19.3公里河道,在遼源穿城而過。因水體汙染,一河黑臭之水曾源源不斷匯入東遼河……

三月的東北,剛剛回暖。

65歲的巡河保潔員臧志軍順著梯子,麻利地下到河槽。

“左前方有一個紙盒……”老伴王淑蘭趴在護欄上“瞭望”。一旦臧志軍落下哪個垃圾,她準能發現。

“老婆子,看,河裡有魚了!”

仙人河終於清亮了。臧志軍伸手在河水裡一撈,手掌激起的水花,白花花落進河中。他的眼裡也水汪汪的,作為土生土長的遼源人,他太盼望這一天了!

仙人河,發源於遼源市城區北部,由北向南蜿蜒而行,是影響東遼河水質的重要支流。

1911年,大量煤田的發現,開啟了遼源市煤炭開採的歷史。百年開採,給生態帶來一道道難以癒合的傷口。

仙人河因為生態水補給不足、城市汙水排放等原因,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龍鬚溝”,並被列入國家黑臭水體名錄。

2018年,遼源市吹響仙人河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的衝鋒號。邀請專家組六訪遼源,制定科學的綜合治理方案,全面啟動45項汙水治理工程。

仙人河的兩岸,各種違章建築遍佈。河道要想幹淨,這些“三小”必須拆,垃圾必須清!

可老百姓住了幾十年的家,拆遷哪那麼容易?執法局、水利局、生態環境局等多部門聯合掛圖作戰,執法局還率先拆了自己所屬單位臨近河邊的一個辦公樓。“動真格的了!”群眾看得真切,拆遷越來越順。

仙人河的河道上,有九棟“蓋板樓”橫跨河面,幾十年的垃圾、糞便直排到河中,形成了大量的垃圾和淤泥。

清淤時,工人們戴著防毒面具,一鎬鎬、一鍬鍬清理。一條仙人河,足足清出了13萬立方米的垃圾、淤泥……

如今,仙人河黑臭水體全部消除,河清斷面主要汙染物氨氮平均濃度同比下降55.5%,水質已達到Ⅳ類水質標準。在“第二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競選答辯中,遼源市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第二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並獲得專項資金4億元。

曾經躲著河邊走的遼源人,又重新在河清水暢的仙人河邊駐足流連。

清了!咱們的東遼河!

劣V類水的“黑帽子”,東遼河整整戴了35年。奔騰的河水不甘心,倔強的遼源人也不甘心……

1986年設立河清斷面監測以來,東遼河劣V類水的“黑帽子”就沒摘下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決東遼河之困,絕非旦夕之功。

控源截汙、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簡單的十六個字,對遼源來說,項項是難關,字字是難題。

截汙幹管遷建工程,要把原來下在河底的管線,全部改到岸上。頂管技術難度大、管線遷移量大、百姓居所離岸近、徵拆任務重……在很多人看來,短期完成這項工程,猶如天方夜譚。

“不睡覺也得幹啊!從市委書記到工程負責人,大家都鉚足了勁兒。因為這是政治任務,是我們遼源人的百年大計!”遼源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局長李延輝說起這個工程,激情澎湃。

就靠這股子“不睡覺也得幹”的韌勁,截汙幹管遷建工程幹成了。

汙水處理廠提標擴建工程是遼源市2019年開工的第一個項目。去年正月初八,市領導現場辦公並拍板:拆掉辦公樓,改建新車間。4月,提標擴建工程開工,11月,新車間投入使用。

提標擴建後,汙水處理能力達到了16萬噸,有效解決了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

在汙水處理廠的簡易辦公室裡,化驗員溫鑫達正在記錄一項重要的出水指標:氨氮含量0.9mg/L。

廠長徐志新告訴記者,按照國家一級A標準,夏季要求氨氮含量在5.0mg/L以下,冬季要求在8.0mg/L以下。這意味著經過汙水處理廠處理流入東遼河的水,已經達到了Ⅳ類水質標準。

2019年12月,在遼源市委七屆八次全體會議上,柴偉宣告,東遼河流域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東遼河河清斷面已消除劣Ⅴ類,東遼河源頭達到Ⅱ類水體,東遼河流域各水庫常年維持Ⅲ類水質。

動情之處,侃侃而談。

參加會議的李延輝一下子紅了眼眶。從2018年4月以來的600多天裡,多少人的心血與汗水,多少次工地上的不休不眠,清清的東遼河水,讓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有了最美的回報!

綠了!那一城山坡!

實現水清,遼源人並不滿足於此。他們要的是標本兼治,是一座城和一條河長長久久的共生共贏……

東遼縣安石鎮菠葉村二組南山上,農民耿真正在栽種樹苗。“坡地打糧少,都流轉出去種樹了,每年靠種樹還能多掙一份打工錢。”這是農民的經濟賬。

“一棵樹能涵養5噸水,植樹造林是改善水環境、治理水汙染的根本之策。”這是遼源市的生態賬。

河流問題在水裡,但根子在岸上。

水源涵養功能下降,森林覆蓋率低,導致東遼河枯水期斷流,汙淨比過高,自淨能力差。這是東遼河之困的最大痛點。

2019年,在治理水汙染的同時,遼源市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徑,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疊加。

於是有了百萬畝造林工程。

從開春以來,遼源市林業局副局長賈進才幾乎天天守在東遼縣12萬畝元寶楓基地建設現場。瞧著山坡上已泛了綠意的株株樹苗,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遼源市計劃建100萬畝林地,可植樹2.2億株,涵養水源相當於新建10座200萬立方米的水庫;每年吸收二氧化碳6.9萬噸,釋放氧氣5.0萬噸。同時,這些經濟林還能促進梅花鹿、柞蠶、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發展,帶動食品加工、旅遊、康養等相關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民在林場打工,還能多出一份收入。

2019年,遼源市為推進水源涵養林建設,已實現流轉土地7182公頃,完成造林6257公頃。

在遼源上空鳥瞰,上百條細密的水線,向東遼河注入了一股股清流。

這清流,源自遼源市130萬市民的心田——

他們將以生態文明之志,守護這一城的山清水秀。

青山無言,他忠實地記錄了時間的刻度——短短兩年;

碧水有聲,她是歡暢地朝著全面小康奔流的青春序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