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有根,俗有源:南開苗族跳花節儀式令人震撼(2)

苗族花场受到的最大影响,主要是战争与迁徙。在残酷的历史环境之下,苗族花场的传承发展和基本功能出现相应的变化,也衍生出种类繁多的传统节日,诸如米花节、坐坡节、谷雨节、串月节等。

历史上,苗族经历的战争与迁徙频仍,地址反复不定、功能变化多端成了苗族花场的显著特点。

例如,五千年前炎帝和黄帝与蚩尤部落的争战、尧舜禹对三苗国进行旷日持久的侵犯、历代统治者在苗族聚居区的穷兵黩武,造成苗族进行多次大迁徙,居住地的变迁造成花场地址的不断更改,其功能也因不同需要作相应的变化。

树有根,俗有源:南开苗族跳花节仪式令人震撼(2)


树有根,俗有源:南开苗族跳花节仪式令人震撼(2)


以往的花场,承载了苗族的古朴唯物史观,发挥着传承文化、交流思想、认亲认友等多重功能,是休闲娱乐、交往交流、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随着苗族社会的发展变化,花场成为具有凝聚力量、辟邪祈福等诸多功能的重要节日活动,一直被苗族群众沿袭至今,几经波折也传承不息。

树有根,俗有源:南开苗族跳花节仪式令人震撼(2)


南开花场历史变迁,最早的已经无法考证。从当地苗族的迁徙路线来看,春秋战国时期苗族作为楚国的主体民族,由于征战和移民的需要,从长江中下域逐渐向毕节迁入,在总溪河两岸不断形成庞大的聚居区。完成迁徙之后,苗族花场开始在毕节兴起,比如纳雍县化作乡、七星关区朱昌镇等地都曾经举办过隆重的花场活动,纳雍县龙场镇跑马坝至今尚有花坡的地名。发生的诸葛亮南征、吴三桂剿水西等重大战争,大多都在苗族聚居区进行,苗族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导致新一轮的迁徙浪潮。一些苗族进入南开之后,又在当地举办隆重的节日,这就是现在的南开花场。

据老人言,南开花场的举办始于1952年,在1958年至1976年之间人气十分旺盛。1964年至1966年受“三反”、“五反”政治风波的冲击,花场的举行被迫中断。尽管如此,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各地苗族年轻老幼不畏时代环境的严峻考验,背上午餐不远百里从四面八方会集而来,共同欢度一年一度的盛会。1979年至1981年政治风波平息后,水城县委、政府开始重视苗族这一重大节日,并主动牵头主办。时至今日,南开花场已经举办了六十六届,在国内乃至国际享有盛名。南开花场这一重大苗族节日,已经显示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时代内涵,从单纯的苗族民间文化活动走向世界,成为展示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兄弟交流和团结、大力发展地方旅游事业的成功典范。

树有根,俗有源:南开苗族跳花节仪式令人震撼(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