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兩條主線,揭示同一個主題——對心靈自由的追求

吉赛贝·托纳多雷是意大利著名的写实派导演,尤其擅长刻画少年的憧憬和老年的回忆,他执导的《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以及《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被誉为“

时光三部曲”。但有趣的是,在这三部作品中,豆瓣评分最高的《海上钢琴师》(9.3分)刻画的却既不是少年憧憬,也不是老年的回忆,而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中年大叔,对自己的一生挚友1900的怀念。

《海上钢琴师》:两条主线,揭示同一个主题——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影片改编自亚历山德罗·巴里克的独角戏《1900:独白》,其中最大的改动在于将1900的内心独白,转化成了普通人的视角。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才华横溢、特立独行的邮轮钢琴师1900,但托纳多雷巧妙地引入了一个小人物:1900最好的朋友、邮轮的小号手麦克斯。从麦克斯的视角,带我们见证了1900传奇的一生,以及他最终的毁灭。

电影以两条主线分别展开,一条是麦克斯穷困潦倒的现状和对留在“弗吉尼亚号”上的1900的营救过程;另一条是1900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两条主线共同推进,揭示了1900传奇的一生和悲剧的结局背后是对心灵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01 普通人眼中的1900:心灵自由的象征

电影的开头,小号手麦克斯穷困潦倒,迫于生计卖掉心爱的小号并哀求店主让他最后演奏一次。小号声响起,激昂又悲怆,就如同他当下起伏不定的心情。在与音乐告别的最后时刻,他想起了在弗吉尼亚号演奏的日子,还有最难忘的朋友1900。

麦克斯曾说过:“在弗吉尼亚号演奏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那时候每个人眼中都有神采。” 。当时的他还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小号手,拎着一把小号就敢闯天下。尽管被告知邮轮上的乐手已经招满,但他依旧信心满满地拿出小号即兴吹奏了一曲,引来无数喝彩,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邮轮乐队的一员,也由此结识了一生的挚友1900。

《海上钢琴师》:两条主线,揭示同一个主题——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高光时刻,对麦克斯来说,那段能够自由自在地演奏、与挚友天南地北聊天,有舞会、有美食、有香槟的日子,就是自己的高光时刻。那时的他也很自然地被乐队里耀眼夺目的1900吸引,既对他的才华发自内心敬佩,也被他的言行吸引。

正是从麦克斯这种普通人的视角,让我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当1900在舞会上抛下乐队即兴创作,引来阵阵喝彩时;当1900击败前来挑衅的黑人琴师杰利时,我们既惊叹于他出神入化的琴技,又油然而生一种与有荣焉的自豪感。

随着麦克斯与1900交往渐深,我们也越来越喜欢这位自由散漫的天才钢琴师。他的灵感信手拈来,演奏游刃有余,他能轻松读懂每个人的心声,谱成千变万化的乐曲,他从未下过船,却能神游到世界各地不为人知的美景……

《海上钢琴师》:两条主线,揭示同一个主题——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在麦克斯心里,1900早已成为了心灵自由的象征,象征了他年轻时对规则的蔑视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他深知1900对音乐的那种纯粹的热爱、那种肆意自由的生活状态着实难能可贵。 所以当他知道弗吉尼亚号即将被炸毁时,即使自身难保也奋不顾身地想要保护1900。因为这是他心灵的最后一片净土,是他长久以来精神的寄托。

02 出生在船上的1900:追求心灵的自由

电影的第二条主线是1900的成长历程。1900是个孤儿,从小生活在船上。幼年时,好心收留他的黑人养父丹尼死于意外,在养父的葬礼上,1900第一次离开幽暗的船舱来到甲板。悠扬的琴声从远处传来,像天使的手轻轻抚过他伤痛的心灵,从此1900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孑然一身以船为家,1900不可谓不孤单。每当舞会结束,绅士贵妇三三两两结伴离开;每当轮船靠岸,人们一哄而散;面对空荡荡的大厅,那种孤身一人的蚀骨寂寞,让1900无处藏身。他不止一次在深夜偷偷给不认识的人打电话,希望能够随意地聊聊天、说说心里话,但最后收获的总是更深的寂寞,幸运的是音乐一直陪伴着他。

《海上钢琴师》:两条主线,揭示同一个主题——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他一出生就惨遭遗弃,但恰恰是游离于世俗生活之外的成长经历,让他形成了特立独行的性格,拥有众不同的思想他没有受过专业的钢琴教育,但也正因如此,他的心里没有条条框框和派别之争,他可以随意将十几种爵士糅合在一起,弹奏出更深入人心、更催人泪下的乐曲。

卢梭曾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生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平等的时代,有着更多的选择权利,但也要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承担每个选择对应的后果,往往年纪越大越是身不由己。可是1900不同,他从来没有踏上过陆地,这个世界没有他出生过的记录,也没有留下任何他存在过的痕迹,因此世俗的标准和观念对他的影响并不大。

从小到大,真正对1900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是音乐,他也用音乐构建了一个丰盈、自由的心灵王国。在这里,他用音乐与人对话,人们的每一次喝彩、每一次落泪,都是对他的回应。不论春去秋来、人来人往,他的心都能与船上的2000多人产生深深的共鸣。在音乐的世界里,没有人能比他更自由、更快活。

《海上钢琴师》:两条主线,揭示同一个主题——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03 选择放弃生命的1900:珍惜有限的拥有,才能获得无限的心灵自由

两条主线的最大冲突之处,在于麦克斯和1900的对生活的看法不同,麦克斯希望1900能够下船,去收获名声和财富,从此过上更加幸福、体面的生活,而1900却觉得那些世俗世界里的名誉和财富没有任何意义。这一冲突在弗吉尼亚号即将被炸毁,麦克斯找到了还留在船上的1900时,达到了顶点。

为了使这一冲突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托纳多雷运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使得镜头在“麦克斯卖小号、得知即将炸毁弗吉尼亚号、偷光盘去寻找1900”和“1900的成长历程”之间来回切换。“蒙太奇手法”的应用,使得电影极富层次感和节奏感,既把麦克斯和1900两人的视角巧妙地糅合在了一起,又使得两条主线齐头并进,同时到达了冲突的高潮。

《海上钢琴师》:两条主线,揭示同一个主题——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关于1900为何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愿下船,影片也做了许多铺垫。当麦卡斯第一次问1900为什么不愿意下船时,1900说:“你们陆地上的人,浪费太多时间问为什么。冬天的时候期望夏天,夏天到了害怕冬天再来,总是孜孜不倦地旅行,寻找永远是夏天的地方。”而对1900来说,他从小到大应对“生命寒冬”的经验,远胜于应对“夏天”,他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不害怕孤单寂寞,也不害怕岌岌无名,因此他无需到陆地上去流浪,去追逐虚无的名声和财富。

第二次则是1900主动向麦克斯表示:我想下船,想到陆地上去听一听“大海的声音”。这是因为几年前,演奏手风琴的老人用他自身的经历,在1900心中播下了“改变生活,重新开始”的种子;而几年后,当1900偶遇手风琴老人的女儿时,这个像一朵小花一样简单善良的女孩,拨动了1900的心弦,心中那颗“改变生活”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 他第一次体会到自己内心似火的热情,第一次对世俗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他告诉自己“也许到陆地上生活几年之后,我也会变得正常”。

最后一次谈及下船这个话题,是在装满了炸药的废弃的弗吉尼亚号上。麦克斯苦苦哀求1900下船,但1900没有安慰他,而是平静地向他描述了自己当年想要下船时,走到舷梯中间的感受。他看到了无限延伸的城市,看到了纵横交错的街道,也看见了自己走下邮轮之后的命运。

《海上钢琴师》:两条主线,揭示同一个主题——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在邮轮上孤单长大的经历,使1900建立起了一套和世俗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以及一个强大而自由的精神王国。比起肉体上的自由和享受,他更看重自己的心灵自由。而从他踏上陆地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要渐渐适应世俗的标准和欲望:名声、财富、地位、家庭……每一项都会像沉重的枷锁套在他的精神世界上,导致精神世界的萎缩、甚至崩塌。1900不愿意下船,因为他拒绝在被过度强调的欲望下,活成一个贫瘠、苍白的、千篇一律的自己;如果他适应了陆地上的生活,那么以前的1900也就死了。

在我们看来,弗吉尼亚号是1900的牢笼,困住了他的一生;而在1900看来,陆地才是一座充满了无限诱惑的、过分美丽的“监狱”,锁住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阻碍了我们实现自己的无限可能。

结语

在《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中,1900选择了肉体形式上的毁灭,来成全自己心灵上的自由。而他的肆意自由的生活状态和最终的选择,也对麦克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片尾,店主选择将小号还给了麦克斯,麦克斯也在失去挚友的悲痛和对1900的深深怀念中,重拾音乐和梦想,眼中重新有了神采。

《海上钢琴师》:两条主线,揭示同一个主题——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导演之所以让镜头以“1900的视角”和“麦克斯的视角”反复交替出现,是因为电影想表达的,除了诉诸于1900之口的“过度追求美好,反而成了心灵的桎梏”,还有陆地上的“麦克斯们”的挣扎和无奈。面对1900的毁灭,也许我们痛苦、不解,但也无可奈何。因为我们是在陆地上出生的“麦克斯”,注定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苦苦求索,寻求“自由”与“桎梏”之间的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