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人生活物語 | 髮髻裡的祕密

有不少朋友有着这样的疑惑:古时候,人们的发量真的有那么多吗?那些样式繁多的发髻都是真的头发吗?

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正所谓发量不够,假发来凑。”不难猜到,在古代便开始流行假发了。假发随着时代的改变有着不同的样式和称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帼和义髻

最早使用假发的记载见于《周礼》,据传鲁哀公外出见到一个美发如云的女子,派人剪了秀发,给王后吕姜做假发,当时称作“副”。汉代时假发主要是王公贵族使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女主人,辛追夫人入墓时就戴着假发。

宫廷贵妇喜欢戴用假发和帛巾做成的或者用牦牛尾裁剪而成的帽子般的假髻,这种假髻叫“帼”。

古代美人生活物语 | 发髻里的秘密

古代美人生活物语 | 发髻里的秘密

| 上图:汉代女子坠马髻发式(湖北江陵出土彩绘木俑)

下图:汉代女子堕马髻发式(西安任家坡出土陶俑)

唐代妇女的假髻称为“义髻”,便是由汉代的“帼”发展而来,用木或纸制作的,用时往头上一戴就行。 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一顶糊纸、加以彩漆绘画的假髻,类似于峨髻。阿斯塔那张雄墓出土一顶类似半翻髻的假髻,以木为骨、外加黑漆,再绘画白色忍冬花纹,底部有小孔,孔内还有铜锈,以铜钗固定。同样出土的还有纸糊的单刀翻髻,木头为底麻布为衬上覆丝线的螺髻。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很多女供养人梳的回鹘髻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假发。

古代美人生活物语 | 发髻里的秘密

| 图:木质义髻,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

古代美人生活物语 | 发髻里的秘密

三国时期的妇女也常用假髻。《文献通考》记载其中一种假髻称为“大手髻”,是贵人、夫人以下命妇的首饰。太元年间,公主、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妇女均把佩戴假发当作盛妆,时称“缓鬓轻髻”,也就是松髻,成为流行时尚。

古代美人生活物语 | 发髻里的秘密

到了我国唐代,发型多样,令人赏心悦目。《新唐书·五行志》里提到,杨贵妃平时就喜欢带“义髻”,以铁丝加发编织成。另有一种义髻以薄木制成髻式,上面缀以珠宝或放以彩画,称为“木髻”。

高髻

宋人诗中写道“门前一尺清风髻”,可见高髻是当时的时尚。在宋代,妇女们的发髻高度在五六尺之间,想要梳成如此高大的发髻,并非所有妇人可以做到。聪明的商人便抢住了商机,用假发做成一顶顶犹如发罩式的假髻,用时只要把套在头上就可以了,时称“特髻冠子”或“特髻”。

古代美人生活物语 | 发髻里的秘密

鬏髻

元朝时汉族妇女开始使用一种叫鬏髻的假髻,是用别人剪下来的头发或丝线编成髻状而成,用时戴头上,鬏髻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有人使用。除了鬏髻之外,明朝妇女普遍使用的假髻样式还有发鼓,是以假发覆盖一个金属丝编成的圆框制成。

古代美人生活物语 | 发髻里的秘密

清朝开始出现的鬏髻样式有很多,当时的京城有专门制作和销售鬏髻的作坊和店铺。清初的扬州就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懒梳头、双飞燕、倒枕、八面观音等鬏髻样式。清朝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就写范进之妻胡氏常戴银丝假髻。当时妇女不但在平时会戴黑色的鬏髻,连居丧时也会戴白色的鬏髻。

小两把和大拉翅

古代美人生活物语 | 发髻里的秘密

图 | 《红楼梦》里王熙凤的抹额

明代妇女的发髻首饰极为丰富,除了传统的饰物外,在妇女的发饰中还流行一种称为“发鼓”的衬发饰物,其实就是当时的一种假发。这种假发通常以很细的银丝编织成灯笼孔的一个尖圆顶网罩。髻例外又可以衬帛,覆盖上纱或者是头发,以便用来适应各种不同场合的装饰。在江苏无锡明代华复成夫妇墓中曾有出土这样的“发鼓”。

古代美人生活物语 | 发髻里的秘密

图 | 《锦衣之下》袁今夏的闹嚷嚷

在道光以前,满族妇女梳髻,一般多在髻中插上一个框架,俗称“架子头”。到了清朝中期,是史称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后宫妃嫔从“节俭为本”的束缚中跳出来,尽可能将美丽的珠宝展现出来,于是发髻成了重要的装饰方式。

古代美人生活物语 | 发髻里的秘密

| 图:小两把

要将数量可观的首饰戴在头上,以前的“小两把”式发髻就多少显露出了不足:如“小两把”头比较低垂,几乎挨着耳根,发髻较松,稍碰即散。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最初的发架材料有木质,也有铁丝拧成的,看上去像横着的眼镜架。

到了咸丰以后,发髻的样式逐渐增高,“双角”也不断扩大,进而发展成一种高如牌楼式的固定饰物,这种饰物已不再用真头发,纯粹以黑色绸缎做成,带的时候只要套在头上,再加插一些绢花即可,俗称“两把头”或“大拉翅”。这种形式,在当时的满足妇女中极为流行,一时成为满族妇女服饰的标志之一。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慈禧写真像》中(下图),慈禧太后所佩戴的,正是“大拉翅”。

古代美人生活物语 | 发髻里的秘密

怎么样?是不是特别的多样和有趣。没想到我国古代的假发还有这么的学问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