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之力 精準抗“疫”

慈善之力 精准抗“疫”

“和衷共济”项目工作人员在工作中。

“幸运拿到了这一笔资助,让我复工复产后支付了厂房租金,还缴了一部分工人的薪资和社保。”作为“和衷共济”计划受惠方,佛山市合创惠派厨卫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国继说。抗“疫”有了慈善力量。据悉,在疫情期间,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创立的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联合顺德多个慈善会,推出“和衷共济”小微企2亿元应急支援计划及“和善同心”2000万元社区抗“疫”计划,助力顺德精准抗“疫”。依托“和衷共济”计划,超过了4000家小微企业获得了资助。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子宁 通讯员刘冲、顺宣

真金白银“撑”小微企业

疫情突如其来,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所创立的和的慈善基金会“慷慨解囊”,“豪掷”2亿元,与顺德区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联合推出针对顺德区小微企业的纾困项目——“和衷共济”小微企2亿元应急支援计划。“和衷共济”计划采取无偿资助模式,重点支持顺德区内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零售、餐饮、住宿、旅游、居民服务及制造业等行业的个体工商户及小型、微型企业,纾缓其在租金、人工等方面的短期资金压力。

容桂个体户张女士表示,因为疫情,餐饮业“哑火”。在得知了“和衷共济”计划后,张女士提出了支援申请。“2万元的资助金很快就到账了,我用在了复工复产后的食材购置上。”张女士说。

“疫情中,家装渠道受影响,市场停摆,企业经营受到了挑战。”作为容桂一家家居制造企业,艾尔斯派在获悉了“和衷共济”计划后提出了资助申请。该企业负责人范可欣称,在获得了一笔30万元的资金后,企业立即支付了场地租金、人工、水电等固定支出,渡过了一个“小难关”。

这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一样,累计三期的“和衷共济”计划让超过4000家企业受惠。“每一个资助项目,我们都严格进行查证核验、公证摇号、实地核查等评审环节,做到公平、公正。”顺德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发起方代表蒋力说。

助村居基层精准抗“疫”

除了撑企,和的慈善基金会还“有的放矢”,瞄准村居基层,推出专门的抗“疫”计划。德胜社区基金会秘书长曾丽称。

2月中旬,和的慈善基金会立即联合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顺德慈善会、北滘慈善会共同推出了“和善同心”社区抗疫计划,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社区基层抗“疫”。

据介绍,为了快速回应社区一线抗“疫”需求,德胜基金会采取及时、灵活、高效的评审和资助方式,按照理事会“快审、快批、快资助”的要求,不到一周时间,德胜基金会便公布了社区疫情专项第一批资助名单,公示第二天后,基金会就开始划拨资助款项。在“和善同心”计划的支持下,很快,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到了捐赠物资,一些协助基层抗“疫”的社工组织获得了灵活物资筹备金。

另外,几个合作慈善会各有侧重。如顺德区慈善会主要支持“卫生健康”“养老残康”“异地务工服务”三个板块。而北滘慈善会则侧重“基层医疗”“防疫宣传”两个板块的扶持和资助,“托底”基层慈善。

据和的慈善基金会提供数据,“和善同心”项目覆盖顺德194个村居、62家医疗机构、17家社工机构、34家养老残康机构、3个异地务工人员服务项目、1个全区志愿抗疫服务项目。

关注:慈善信托的顺德实践

钱从何来?2.5亿元分红捐基金会

和的慈善基金会在疫情中发挥了坚实的慈善主体作用。这与其背后的“和的慈善捐赠体系”息息相关。

这一体系主要以“慈善信托+基金会”形式实施捐赠。2017年,“和的慈善信托(计划)”成立。所谓“慈善信托”,就是委托人基于慈善目的,依法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以受托人名义进行管理和处分,开展慈善活动的行为。如依托和的慈善信托(计划),1亿股美的股权收益分红独立核算(收益分配),可“回流”到旗下的和的慈善基金会中,助力基金会的持续资助,让精准扶贫、医疗健康、公益慈善等项目得以推进。

以“慈善信托”形式做慈善,在国内还属于新鲜事。凭借“砸”1亿股美的股权做慈善,何享健荣登《2018胡润慈善榜》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善”。

在这一慈善信托计划设立的第一年,就实现了1.2亿元收益分红“注入”慈善基金。而2018年至2019年,和的慈善信托(计划)现金分红累计达2.5亿元,目前也都捐至慈善基金会,数额非常可观。

效果如何?成“最懂基层”慈善模式

在“和善同心”计划中,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和顺德社区慈善信托在基层慈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了解到,在和的慈善捐赠体系的框架下,何享健捐资5亿元设立“顺德社区慈善信托”,用于支持顺德地区的发展。据悉,该信托项目还是2017年在国内设立的金额最高的一单慈善信托。曾丽表示,现在,每年约有数千万元的受益分配,“回馈”给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作为项目的扶持“资金池”。

“慈善信托最关键的优势,是解决了基金会扶持资助的基金来源。”曾丽表示,“信托收益持续‘输血’,减少了基金会运营的负担。”曾丽说。“没了筹措资金的压力,更能让基金会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从实践的效果看,我们成为了最懂村居基层的基金会。”

例如,在“和善同心”计划执行过程中,基金会联动各方力量,撬动各方资源“落地”工作。如联动区青年企业家协会,支持医务人员和志愿者;联动顺德区社工联,一起制定资助标准等。曾丽介绍称,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常下基层,走访村居社区,了解一线需求。“只有了解本土情况,凸显专业,才能营造公信力,吸引各方力量参与慈善。”曾丽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