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新縣“不搞特殊化”的李德生

李德生,新縣陳店鄉李家窪人,1930年參加紅軍,解放戰爭時期,擔任晉冀魯豫野戰軍旅長、師長。抗美援朝時曾擔任師長、副軍長,指揮過著名的上甘嶺戰役。195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之後擔任過安徽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總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瀋陽軍區司令員、國防大學政治委員,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十屆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後擔任中顧委常委。

“嚴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是李德生堅持“嚴以修身”、一生始終倡導的“家訓”。

不大操大辦兒子的婚事。李德生的大兒子李和平回憶說,最難忘的一件事,是自己新婚時,收到父親一生中唯一的一封家信,拆開信,滿紙竟然全是訓斥。70年代,李和平在南京軍區當營長,為想“風光”地辦一下婚禮,就寫信給家裡,想讓家裡寄點錢。錢沒要到,收到的卻是母親的一頓批,沒兩天,又收到父親的一封信。李和平說,“拆開信,裡面全是對我的批判,批我想風光大婚的想法,是貪圖享樂和虛榮、貪圖特殊化的思想。一分錢沒給,還被劈頭蓋臉一頓訓斥。”最後還是李和平母親在家裡安排一桌酒席,算是對兒子結婚的慶賀。

“不利用自己的職務影響為親屬提供便利。”女兒李遠征回憶,1979年她在濟南軍區醫院工作期間,在一次職稱由12級上調到11級時,本來夠條件,但由於特殊原因錯過了,於是就找到當時擔任瀋陽軍區司令員的父親,沒想到父親竟然不管,說他不能幫忙,還告訴她,11級也好,12級也好,對工作本身沒什麼影響,不管什麼級別,都是一樣救死扶傷,讓她不要有情緒。後來很長時間,李遠征在晉級時都比別人慢一步。李遠征說,“當時有些不理解,感覺父親很冷酷,後來想想,父親這樣做是以身作則,是大公無私的表現。”

不公車私用,李德生不準子女利用他的權力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享受。李和平服役是在安徽等地,他提幹後第一次回家休假是一個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北京下著鵝毛大雪。從北京火車站出來,來接站的妹妹帶他徑直走到公共汽車站,李和平問她怎麼沒帶車來?她反問道:帶什麼車?李和平說,父親在北京工作的時候,公家配給他若干臺車,“父母親給駕駛員交代得很清楚,不准我們用公家配的車!”

“不貪圖享受,一生艱苦樸素”。李德生出身貧苦佃農,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他拒絕領取機關按標準給軍首長補助的主副食。家裡人口多,糧食不夠吃,他經常以豆餅、豆渣以及自己種的南瓜來充飢,以致於有時腹瀉,生前一直落下病根。在對家人嚴格要求的同時,李德生卻“愛兵如子”。從軍長到總政治部主任,從北京軍區到瀋陽軍區,從部隊到國防大學,李德生不但關心部隊的幹部和戰士,還十分關心隨軍家屬。每到一地,他都擠出時間到家屬區挨家挨戶探視,到幹部家裡走訪,噓寒問暖,對了解到的營房保暖、托兒上學、用煤用水、購物儲菜、燒火做飯等問題,無不指示有關部門一一加以解決。

“樸素節約、嚴於律己”。1993年李德生回到久別的家鄉,來到自己曾經住過的牛棚前,李德生一下子表情沉重起來,說了一句“樣子變了”。原來是他當年住過的牛棚,在不久前的一場大水中衝倒了,縣民政局、鄉政府將他家的老房子重新翻修,將以前的土坯房建成了三間磚木結構的青磚房。看到縣鄉重修故居,李德生很生氣,嚴肅地追問,“你們動我家的房子,給誰彙報了?誰同意了?這哪是我家的老房子,完全是財主家的房子嘛!幾間青磚瓦房在90年代的農村已不稀罕,但是這卻引起李德生的勃然大怒,也充分彰顯了他樸素節約、嚴於律己的高風亮節。

李德生不愧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他曾對自己戎馬一生、風雨兼程的歲月做過總結:“閱遍滄桑話長短,紅肥綠瘦難相安,願得人間多伯樂,同心征戰苦亦甜。”這既是他無私無畏、心胸坦蕩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厚德載物、“春蠶到死絲不斷,留贈他人御風寒”的高尚品質的流露,他不僅以卓越的軍功彪稟史冊,更以崇高偉岸的品格、艱苦樸素的作風、廉政勤政的事蹟,為後人樹立起一座永恆的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