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來自哪

自疫情爆發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始終看好中國經濟,對中國經濟給予高度評價。如1月20日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就將中國2020年經濟增速預期上調0.2個百分點至6%。為什麼中國經濟能夠得到IMF如此高的評價與肯定,能夠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呢?顯然,理由還是比較充足的。

中國一季度經濟數據好於預期,尤其是3月份明顯出現好轉。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降幅較1-2月份收窄12.4個百分點、環比增長32.13%,工業產出規模接近去年同期水平、服務業生產指數降幅較1-2月份收窄3.9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比1-2月份收窄4.7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降幅比1-2月份收窄8.4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降幅比1-2月份收窄8.7個百分點,等等。加上此前已經公佈的製造業PMI已達52%。所以,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沒有變的;另一方面,從企業復工復產的情況來看,按照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規模以上企業復工程度已經接近100%了,大企業基本都復工了。同時,中小企業復工程度比想象中好,截止4月15日,全國中小企業復工率為84%。企業復銷率則已經超過了去年同期水平的80%。因此,二季度的經濟增長一定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反彈。對中國經濟增長充滿信心,也就非常好理解了。

中國所以能夠在疫情防控和恢復經濟方面做得最好,就在於執行力方面做得最強。無論是疫情防控還是企業復工復產,以及政府在幫助企業、幫助居民方面,執行力都是很強的。這其中不僅僅是政府,企業和個人也都表現出極強的執行力。疫情發生沒多久,中國就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金融政策、財稅政策、社會保障政策、市場供應與保障政策等。因此,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過企業因為貸款不能準時償還、個人房貸不能按照繳納、生活必需品供應不上等方面的問題,沒有對企業和居民生產生活等帶來不利影響。企業只要能夠生產,就一定會享受政策的陽光雨露,個人則享受政策的照顧與幫助,享受生活正常的樂趣。所以,中國在應對疫情方面的政策,也有足夠的理由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

當然,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和消費能力,應當是IMF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最堅實的基礎。中國的消費者可以通過國內的供應鏈和消費鏈,特別是互聯網平臺和第三方服務平臺,十分方便地得到商家銷售的物品,從而減少損失與浪費。因此,中國的國內需求是最實實在在的、不打折扣的,是能夠應對全球供應鏈癱瘓的問題的。自然,對中國經濟可以充滿信心。

當然,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衝擊,可能比任何自然災害、金融危機、戰爭等帶來的衝擊和影響還要嚴重,還要難以應對,這就給經濟活動帶來巨大傷害了。所以在IMF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的同時,我們也要避免盲目樂觀,而是進一步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