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駐村生活》(3) | 扶貧“外地佬”變身“本地通”

《我的驻村生活》(3) | 扶贫“外地佬”变身“本地通”

继续关注湘潭市驻村办、湘潭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的特别策划《我的驻村生活》,聆听扶贫干部的声音自述,感受他们在攻坚一线的生动纪实。在湖南方言中,湘乡话是一种难倒不少外地人,甚至让部分本地湘潭人都比较“头疼”的语言,在湘乡市棋梓镇连云村,就因为新来的扶贫干部不懂当地方言,闹了一出笑话。

《我的驻村生活》(3)From 湘潭交通广播00:0004:11

我叫熊虎,2019年初,从湘潭市中心医院党政办来到湘乡市棋梓镇连云村驻村帮扶。工作环境从敞亮的办公室变成了田间地头,工作内容也从会务、文件整理变成了整日的农户走访,吃不得辣、住宿条件差,这些,我都能克服,横亘在我和村民之间是语言不通!

《我的驻村生活》(3) | 扶贫“外地佬”变身“本地通”

刚来没多久,贫困户李春阳特别喜欢拉着我聊天,说她家门口的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希望村里能帮她修一条水泥路。由于我是外地人,虽然来湘潭有七八年了,可平日都是说普通话,根本就听不懂李老要说什么。可面对着热情的李老,我只能笑脸相迎,连声应和。可没过几天,李春阳向村支书告状了。李老说:熊干部答应帮她修路,是在骗她。村支书连忙解释,不是我这个熊干部不帮忙,而是我听不懂湘乡话,误解了李老的意思。后来,全村的人都知道我听不懂湘乡话,和我说话的时候都要多说几遍。而现在,对于简单的湘乡词汇我已经驾轻就熟,李老门前的那条路也不再泥泞。

《我的驻村生活》(3) | 扶贫“外地佬”变身“本地通”

由于在老家有十多年的乡镇工作经验,我深切的知道,对于村民特别是贫困村民来说,他们想要的生活很简单,那就是幸福,但怎么让他们幸福,那就是一道大考题。

贫困户王文胜是我的扶贫对象,儿子李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简单的穿衣吃饭都需要王老照料,为了养家老伴全年在外务工。去年,王老家的住房出现了裂缝,非常危险。通过自己和工作队的多次走访、协调,他们家住房已经通过危房改造计划。改造后的房子,刷了墙、铺了地砖,焕然一新。王老儿子也享受了“先诊疗后付费”健康扶贫政策,市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了90%。

《我的驻村生活》(3) | 扶贫“外地佬”变身“本地通”

家里的经济来源一直让王老头疼。她通过种菜、养鸡,我和同事们则帮助他们销售,让他们获得了一些固定收入。好消息来的非常快,通过工作队以及帮扶后盾单位的努力,为村里贫困户争取了20万元的专项资金,这20万元的资金将以贫困户入股的形式投资到村里的湘连水果合作社,这样,贫困户们不仅能享受到年底分红,股金还会陆续返回,这也能让王老家增加了部分收入。

村里的贫困孤儿刘亮五岁时,父母就已经离异,爷爷、父亲相继去世后,我们将他送到了在广州务工的母亲身边。去年8月,刘亮回到了村里。我们帮助他申请了希望工程助学项目,并经常与学校交流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今天,见到我时,发现了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当初的郁郁寡欢和孤僻冷漠,他告诉我学习成绩也从班里的中等偏下升到了一、二名。真希望,刘亮能一直这样积极阳光的生活下去。

闹过笑话、也流过眼泪,吃过村民特意做的不带辣的菜、也在村里有了许多朴实的忘年交····两年的驻村,或许如同白驹过隙,但一定会是我人生中当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来源:湘潭交通广播】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