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變了,活下去需打造“跨越週期”的能力

市場變了,活下去需打造“跨越週期”的能力

2019年,國考空前火爆,考試人數是錄取人數的64倍,創近年新高,較2016年幾近翻倍。寒冬來了,自由市場和創業激情被拋擲一邊,很多人開始懷念體制內的安穩。

樂觀與悲觀,像蹺蹺板的兩端,我們總是從這一端,直接滑到另一端。

2019年,互聯網領域哀鴻一片。那些曾經讓人尖叫的商業模式和創業項目,被市場追著要營收,終於向現實低頭,降補貼、減成本、提價格,從增長模式轉向活命模式。

不是創業者變了,是市場變了,這種改變,在資本市場最為明顯。

據一個資深股民朋友和我講,他周圍不少信奉“板塊輪動”投資理念的投資者,在2019年都沒賺到錢。他們看到白馬股2018年漲勢喜人,2019年便去佈局小盤股,結果,小盤股的行情卻遲遲沒有來。

2019是典型的指數牛市,滬深300指數上漲36%,跑贏71%的個股;2019也是典型的績優股牛市,貴州茅臺等優質白馬股繼續攀升,業績乏力的小盤股卻跌跌不休——超過四分之一的股票下跌,近30只股票接近腰斬。

對風險的厭惡、對盈利的渴求,在A股市場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渾然忘了,樂視網和暴風的奇蹟不過是三四年前的事。

不僅A股市場如此,市場情緒輪動各國皆然。

1995-2000年,美國股市迎來一輪互聯網概念驅動的牛市。以行業龍頭雅虎為例,1996年7月至2000年1月,股價飆升了18000倍,市盈率接近6000倍,投資者沉浸在雅虎公司無與倫比的增長潛力中。

但短短几個月後,互聯網股票便慘遭屠殺,雅虎股價一度跌去97%。期間,雅虎的基本面沒有變化,但華爾街的情緒發生了變化——受追捧的互聯網概念股遭遇重創,被嫌棄的績優價值股又成了香餑餑。

在《逆向投資策略》一書中,作者大衛•德雷曼寫道:

“隨著1929年大股災和持續了15年之久的大蕭條,人們湧向利率幾乎為零的政府債券。經受了市場的懲罰之後,投資者的所求唯有避險,不論收益有多低,正如人們在2007~2008年股災以及2011年8月份又衝進利率幾乎為零的政府債券以尋求安全一樣。”

經歷過風險洗禮,人們變得厭惡風險,這是人性使然。同樣的,被各種新概念割過韭菜,2019年,國內“割韭菜”行為便引起了公憤:

比如,爆雷不斷的P2P行業被強力清退,炒鞋盲盒剛一冒頭便迎來各方討伐,空氣幣借勢區塊鏈炒作被強力掐滅。曾經發幣(被市場默認為割韭菜)的孫宇晨,拿出“祖傳100萬”在微博上撒錢,打著自我洗白的算盤,卻也輕易砸了自己的腳。

大眾心態,開始厭惡套路和花樣,順應這種心態,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也愈發嚴厲起來:互金領域的大數據亂象迎來鐵腕整治,高利貸和超利貸平臺也被連根拔起。強監管下,行業裡的明星企業,接二連三讓人大跌眼鏡,“它們竟然也有問題”,進一步影響大眾情緒。

市場,變了。

本質上,增長只來自於兩個維度:一是隨著市場蛋糕擴大自然增長,屬於風口裡的順勢增長,不費力氣;二是在固有市場空間裡提高相對競爭力,蠶食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在行業分化中增長。

行業上行期,吃的就是市場紅利,蛋糕越來越大,傻子都能賺錢,且往往膽子越大、賺錢能力越強,劣幣驅逐良幣;行業下行期,市場蛋糕不再增長,彼此真刀真槍競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才能活下去,良幣驅逐劣幣。

大潮褪去,裸泳者現。風口期產生的泡沫,需要在下行期消化,擠泡沫的過程,伴隨著企業關閉、投資慘淡、降薪減員,勾勒出一幅“寒冬”的景象。

但泡沫破滅時,並非所有泡沫裡崛起的企業都會倒閉。一些企業在風口裡長出了“翅膀”,培養出核心競爭力,便具備了跨越週期的能力。

行業週期,循環不息。週期循環裡,一直都有跨越週期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