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文所在村的那些村民的表現是“小農意識”還是“劣根性”?

青海禽總


那就是十足的“劣根性”!大衣哥的成功和村裡人沒有任何關係,那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外人也無法幫他。他掙的錢為什麼就要拿出來大家一起享用呢?!你們出力了嗎?你們掙的錢為什麼不拿出來給所有村民用呢?這些愁人福,嫌人窮的思想根深蒂固。


淡淡的雲G


欠錢不還的人大有人在啊!而且滲透到各個領域、各個層面裡,你能說這就是小農意識?其實它就是一種存在於社會上的頑疾。至於所謂的劣根性,是誰劣根?是朱之文?還是村民?臺灣作家柏楊曾出過一本書(醜陋……)對此有過詳盡的描述,可他本人同樣也身在其中,無法自拔。愛面子,打腫臉充胖子,好攀比,死要面子活受罪,酸葡萄心態,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等等,可謂是五花八門,五顏六色。即便是歐美髮達國家所謂的先進文化就高尚和尊貴嗎?在這次疫情的衝擊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所表現出的各種形態,難道不劣根嗎?

對於朱之文來說,他本人的選擇才是最重要的,他可以拒絕也可以選擇離開,或以某種方式隱匿自己並消失在公共視線外,可他卻沒有,而是選擇了繼續面對。因為,朱之文十分清楚他是從哪裡來的,又會到哪裡去。恰恰是改革開放的滾滾洪流推動下,在國家科技不斷進步的背景下,讓朱之文這樣的草根代表迅速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實現了名利雙收。

如果沒有廣大網民的熱愛和追捧,就沒有朱之文今天的成功,在他的內心裡是充滿著感激之情的。同時,知恩圖報,助人為樂也構建了朱之文價值觀體系中的重要一環。現在鄉親們從我這兒借點錢,那是對我能力的認可和尊重。同時,也進一步說明朱之文有一顆包容、善良的心。至於村民們的種種表現就以小農意識給予評判也顯得過於武斷、偏頗和簡單化了。我認為從當下對小農意識的解釋,應該是斤斤計較、短視、狹隘、格局低等才是較為中肯、貼切的。當然,個別村民干擾了他的正常生活,並觸犯了司法的紅線,那自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雪域雄鷹2126


小農意識與劣根性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不可以混為一談。

小農意識,是指自給自足、求穩怕變、安於現狀,缺乏主動的進取精神。講小農意識,不能望文生義,想當然地認為是農民的獨有意識。它是中國幾千年以來的農耕文化慢慢形成的,是歷史、文化、國情、政治等等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了小農意識的生長。

如果從時間上劃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國,就是小農意識生存的土壤。這個思想觀念,是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慢慢形成的。農村、農民在任何時代,都是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思想觀念受當時的政治意識形態所左右,也不只是農民,任何人都一樣。所以說,別把“小農意識”甩鍋給農民,不是農民這個階層的錯。

通過網絡上的炒作可以看出,朱樓村村民與小農意識沒有什麼關係。

那確定是劣根性嗎?是,也不是。

劣根性,是人固有的不良品質與不健康的心理。從這個層面講,每個人、每個階層、每個民族都有劣根性。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可以例外。

劣根性是人的缺點和缺陷,是與生具有的。只是大部分人通過學習提高了自身素質,懂得剋制與自我約束,不讓它變成生活中的言行體現出來,給他人的生活和社會規則造成困撓與破壞。當然,這也每個人應該努力和做到的方向。

所以說,劣根性這個說法,別亂用。不能因為朱之文所在村的個別村民,有言行不妥,就扣在整個村民的頭上,去汙名化和妖魔化他們。更別把劣根性的帽子扣在農民頭上,

這樣做太狹隘,也很偏激,釋放的是不良情緒,正是劣根性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