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風雲變幻,君臣之間時強時弱,可謂是你方唱罷我方來,以中央領導地方的中央集權,是幾千年所有帝王的最大追求和目標,在清朝乾隆年間,中央集權達到了歷史鼎峰。然而在東晉年間卻出現了“馬王共天下”的局面,君王與君臣共治天下,這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哪?其背後真的是平分天下嗎?我們就來說說這歷史上這堪稱奇葩的事件。
東晉的由來及歷史背景
三國末年,曹魏政權,因曹爽專權,並針對門閥士族制定了郡縣改革制度,導致中央與地方勢力一時間全部站到了司馬懿身後,至此促使了曹魏政權的敗亡。
在司馬氏建立政權後,吸取曹魏政權敗亡的原因,開始推行分封制,大封同姓王。在公元308年因賈后專權導致中央政權內部鬥爭,而引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戰爭一直持續十六年的時間,公元316年,西晉政權隨著晉懷帝投降,而落下帷幕。
在司馬氏諸王中,身處山東臨沂的“琅琊王”司馬睿順勢崛起,受到同處於琅琊,以王導和王敦為代表的琅琊王氏支持,公元311年,入主建康城,於公元317年在建康城稱帝,建立東晉王朝。
天下共享的強弱互換
琅琊王家雖源自於周朝,但真正發跡在於漢武帝時期,其代表人物為“王吉”。而真正爆發於魏晉時期,其代表人物就是被後世稱為“孝聖”的王祥。據《晉書》卷三三《王祥傳》,琅邪臨沂王祥於曹魏黃初年間為徐州別駕,討破利城兵變,時人歌曰:“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北堂書鈔》卷七三引王隱《晉書》……王祥位望日隆,歷居魏、晉三公之職,王氏宗族繁衍,名士輩出。
王祥在魏晉時期位列三公,王氏門閥勢力開始瘋狂崛起,而王家後人更是能人輩出。西晉年間出現了玄學領袖王衍、竹林七賢王戎等。琅琊王氏在東晉西晉交替之際,成為琅琊三大門閥之首,其勢力地位遠高於琅琊諸葛及琅琊顏家。
在西晉末年,王氏族人在西晉的政治當中,已經佔據了較大的分量,但在西晉滅亡後,以王導、王敦為代表的王家,扶持琅琊王司馬睿登基為帝,建立了東晉王朝。而使琅琊王家達到了巔峰。而與東晉王朝司馬家族共天下的君臣過程,大概經歷了四個階段:強、弱、強、弱四個階段。
1、強勢崛起,推動東晉王朝的建立。
司馬睿帶領士族南渡後,因為其名望並不高,南方士族階層並不認同,後來王導聯絡南方士族,並派王敦控制建康、荊州等城,在此期間,司馬睿能夠登上帝位,可以說大部分均為王氏家族支撐。據《世說新語·寵禮》:“元帝正會,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辭,中宗(元帝)引之彌苦。王公曰:‘使太陽與萬物同暉,臣下何以瞻仰?’”元帝對王導,素以“仲父”相尊。成帝給王導手詔,用“惶恐言”、“頓首”、“敬白”;中書作詔則用“敬問”。成帝幸王導宅,拜導妻;王導元正上殿,帝為之興。東晉建國之初,王家與司馬氏,名為君臣,實為王氏佔據主體,是為“王強馬弱”,司馬氏雖說榮登帝位,但對於王家可以說是如履薄冰,因此拉開了“馬王共天下”的開端。
2、君進臣退,平衡的傾斜。
隨著“馬王共天下”的形成,琅琊王氏登上了最豪華的門閥之列。但是自古君臣之道,依舊是需要維護。無論琅琊王家多麼強勢,但是依舊未達到替代皇權的地步,如果王家想自立江山,仍舊存在較大的風險。於是為了保持君臣關係表面的平衡,以王導和王敦為代表的琅琊王家,開始選擇退讓,避免造成司馬氏反撲。
司馬睿在經歷過政權的穩固後,也開始重用其他士族之人,以此來逐漸的抑制琅琊王家權勢膨脹。司馬睿先後引用劉隗、刁協、戴淵等為心腹,以此來對抗王家。此時因王家面對的不僅僅是皇室司馬家,還有已經靠攏於司馬睿的其他士族階級,可以說司馬氏開始成為主導。《晉書·列傳三十九》記載:初,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率群從詣闕請罪,值顗(字伯仁)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在王敦之亂髮生後,劉隗就勸司馬睿除掉琅琊王氏,但聽從伯仁之言,未執行劉隗的建議。此時可以說“馬王共天下”的局面已不復之前,以司馬氏為代表的君權佔據了主導地位,這也正是“王敦之亂”的起因。據《晉書》:及敦克建康,謂導曰:“不用吾言,幾至覆族。而此時如果王敦失敗恐怕王家真的有可能泯滅於歷史。
3、君權的徹底旁落,君臣再次易位
隨著司馬睿對琅琊王家的步步緊逼,遭到王敦的劇烈反抗,於是暴發了“王敦之亂”。據《王敦傳》:敦至石頭,欲攻劉隗,其將杜弘曰:“劉隗死士眾多,未易可克,不如攻石頭。周札少恩,兵不為用,攻之必敗。札敗,則隗自走。在以劉隗為代表的皇權勢力,在“王敦之亂”中,以失敗而告終。司馬家與琅琊王氏的關係再次發生了扭轉。琅琊王家開始徹底主導皇權,司馬睿開始淪為傀儡。據《王敦傳》載:“帝脫戎衣,著朝服,顧而言曰:“欲得我處,但當早道,我自還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自此“馬王共天下”的局面開始由琅琊王氏再次主導,君權行成擺設。
4、琅琊王家退守,君權再次佔據主導
王敦掌權之後,殘暴不仁,在琅琊王氏內部出現反對,其中從弟王稜上書相勸,因語言較為過激,不成想確遭到了暗殺,最後死於非命。而作為琅琊王家的另一個支柱,在與其觀念出現分歧,最終在其病重的過程中,配合司馬家對王敦征討,最終以王敦的失敗而告終。自此以後,王家在軍方勢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擊。再也不復一言而決司馬家存亡的實力。自此作為琅琊王家雖說仍舊是頂級的門閥,隨著謝家的崛起,幾乎達到了與王家平分秋色的地步。自此在與司馬家的爭端中,再也沒有達到之前的輝煌。
作為門閥世家鼎峰的存在,無論曾經多麼輝煌,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不息,均已淹沒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而“馬王共天下”不過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另外一種形式而已,是從軍閥割據演變成了士族門閥割據的一種形態。對於戰爭的形式來講,相對溫和了一點,但形式依舊是風雲莫測。而真正的平等平分天下,這也僅僅是一種說法,是你進我退,我退你進的一種平衡制約罷了,真正的均分這只是理想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