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給你的是不斷的打擊、不斷失望、悲哀痛苦,怎麼能夠繼續相處生活,這個人還是你爸爸?

我愛你871123


假如我說,父母對於子女的養育本是一種義務,可能很多人會罵我不知感恩。事實上,無論從倫理道德還是從法律角度而言,它確實是一種義務。這麼說並非否定父母的養育之恩。

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實際上,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問題存在,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

父母的愛也不都是無私的

我有一個朋友小冬(就叫小冬吧,方便繼續描述),長得很有異域風采,小的時候,經常有很多男孩子圍繞著她轉,無奈她有一個不知道怎麼照顧她的母親。小的時候經常把她當洋娃娃一樣的打扮,然後帶出去到處轉,讓人家看看他家閨女多漂亮,也似乎是為了讓人家看到她對閨女有多好。她天天給小冬打扮,見小冬眼睛裡長了疹子也沒有給她找醫生治療的意思,一如以往的把小冬帶著到處逛,給左鄰右舍看她的傑作。如果不是鄰居說,“你家閨女眼睛長東西了,還不趕緊給治。”估計她都不知道消停。而一旦回到家,她對小冬的態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基本上,就是板著一張臉,如果小冬跑到媽媽那裡求抱抱,她會把小冬一把推開。後來,她發現自己做錯事,只要說是小冬做的,丈夫就不會把自己怎麼樣,於是,小冬成了她的替罪羊。她沒有表揚過小冬,也很少盡責,甚至小冬發高燒了,她要出去工作,都不知道讓小冬躺床上,拿藥給小冬吃,而是把小冬抱到桌子上坐著,讓小冬自己抱著桌子上的東西,不許掉下來。那段經歷,是小冬一輩子的陰影。如果有人這個時候還說她的出發點是好的,那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回應。關於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矛盾,我不會一上來就勸你父母都是為你好之類的,因為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一顆無私愛子女的心,也許大部分是有的,但也有不少是沒有的。

為什麼不少父母奉行打擊式教育,因為他們錯解了“激將法”

“謙受益,滿招損”是歷來不少父母奉行的教育座右銘,不少父母認為,子女不能誇,誇了就會驕傲,就會引起退步。他們在一些典故中聽說了“激將法”,歷史也見證了某些激將法的勝利,因而,將激將法視為教育寶典。

於是,一方面害怕子女不求上進,在子女面前不敢過分誇子女(有的連誇都不誇),也不敢給予明顯的肯定;另一方面擔心子女落後,總是拿其他人與子女相提並論,不斷批評子女,有的甚至有點吹毛求疵,力求完美。但,他們都忽視了一點。

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有點小驕傲,關鍵在於你怎麼去引導。對於子女而言,自己在父母面前是比別的孩子有優越感的,因而也十分渴望來自父母的肯定和認可。這肯定可以成為他們以後成長路上的源源不斷的動力,使他們更加自信,人生也更容易成功。而能夠及時得到父母肯定的人,與父母之間關係比未曾得到肯定的良好,並且在日後,他們的抗挫能力比一般人強。這並不是說孩子批評不得,而是,該肯定的要肯定,該批評的要批評,可以簡單理解為“棍子加糖”。

那些錯解“激將法”的父母出發點雖然是好的,卻無形中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有的造成孩子極度自卑,有的養出了一個恨父母的孩子,有的甚至培養了一個人格障礙患者。

有的父母自己心理上尚未成年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是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這句話反映了某些父母的不合格。不論是歷史上,還是今天,總有一些父母內心其實並未真正成長。

朋友小婉性格很溫和,但是卻總是覺得自己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做事之前經常希望可以得到所有人的肯定,但經常受到一點打擊,就會在那裡自憐自哀好半天,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小婉之所以這樣,因為她有一個總是打擊她的父親,而父親打擊她,原因只有一個,她不是男孩。父親將生不出男孩的罪怪在母親頭上(科普一下,生男生女是由男人的生理決定的),也怪在小婉身上,從小就沒給過好臉色。每次小婉有自己的想法,父親立刻潑冷水,“你能幹什麼!”,只要小婉想法和父親不一樣,立刻就是一頓拳打腳踢,“你不聽也得聽!”有時候大過年的,小婉和母親忙了大半天,做好了一桌菜,他突然啪的一拍桌子,“這怎麼吃,啊,這怎麼吃!”把眾人嚇一跳後,又喊到,“坐下!”看著大家安靜的吃飯,他又來一句,“怎麼不笑,過年這麼不開心,是不想看到我嗎!”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小婉和母親一直活得戰戰兢兢,所以她很想離開,於是上大學選擇外地,想盡各種辦法擺脫父親,工作的時候也選擇外地,父親得知後,三天兩頭往她單位打電話鬧事,還鬧得整個小鎮人盡皆知弄得她工作也沒了。回到家又各種打擊,甚至家暴。最好笑的,小婉說要出來找工作,父親說,最遠只能到市區。各種打擊折磨下,小婉患了抑鬱症。這種情況,還有人說父親是為了小婉好嗎?

很明顯,小婉的父親自己沒有成長。但凡成熟一點的人,都不至於把家裡一點點事情,鬧得人盡皆知,讓別人看笑話。另一方面,小婉父親極度缺乏安全感,想牢牢抓住孩子,但又生怕自己控制不住孩子,因而不允許小婉有什麼自己的想法。

這個例子,只是說明了一些不成熟的父母。

實際數據比例子更可怕,因為有的父母不是不成熟,而是人格障礙

那些總是打擊子女、否定子女,不讓子女有自己思想的,最典型的一種就是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生性多疑,對誰都不相信,哪怕你是善意的,他也認為你對他有敵意。而越是和他們親近的人,或者越是他們自認為關係好的人,也往往越容易成為他們的懷疑對象,並且,他們的懷疑持久不斷,只要懷疑上你,就會想盡各種辦法要你認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不僅多疑,他們還善於讓親近的人背鍋,並且一點點事情鬧得人盡皆知,明明事情是他們做的,他們經常會說是另一個人做的,是一個撒謊都不會臉紅心跳的角色,但他們自己並不認為自己撒謊。

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由於從小沒有得到過肯定,經常被人嘲笑、諷刺、打擊、批評、挑剔,因而,他們對自己親近的人,對自己的子女幾乎是重複他們的不幸,並且控制慾很強。比如前面提到的小婉的父親。

在父母那裡總是遭受不斷的打擊,得不到肯定怎麼辦

瞭解了父母對孩子進行打擊式教育的各種可能原因後,我們來談談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怎麼辦。

1.如果你的父母是可以溝通的,只是錯誤的理解了“激將法”。那麼,你可以多對父母的付出給一些肯定,適時討好一下父母,找一個恰當的時機,用一個故事向跟父母表達激將法的真正含義,同時向他們表達你內心的渴望。

2.如果你的父母是不成熟型的,溝通也可以嘗試一下,但你要先弄清父母的秉性,瞭解他們喜歡聽什麼樣的話,什麼樣的方式對於他們比較受用。你也可以選擇離開家裡一段時間(不知道題主現在的年齡如何,如果是中學生,暫時忍一下,大學可以考遠一點)。對於不成熟的父母,有時候子女離家久了,他們反而忘記了批評,更多的是擔心和牽掛。

3.但如果父母是人格障礙患者,尤其是偏執型人格障礙,恐怕你即使離家久了,也不一定能得到肯定,唯一的辦法,大概就是賺一大筆錢,或找一個他們眼裡的好工作了。

4.有時候未必是父母的問題,可能是你自己。因此,你需要覺察一下自己身上有哪些缺點是父母所不喜的,並努力改掉壞毛病。前不久有個民警說了一句話,“不想被批評,自己要先做好,不要自己吊兒郎當,還嫌父母管這管那。”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還有其他疑問,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共同探討。


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裡外雅堂,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或您的朋友有幫助,請轉發給他們。謝謝!


裡外雅堂


這是傳統意義上的嚴格爸爸。正如人說的 哪壺不開提哪壺。

改變這種錯誤觀念需要各方面的改變。

分開那是暫時的躲避還會傷了他的心,這需要你的智慧和勇氣。


認識你我


謝謝提問,很願意分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提到這個問題心裡一陣痠痛,這個難題就活生生的擺在我的家庭。

我的大兒子從小聰明好學,性格安靜。是家長們眼中別人家的孩子。上高中的時候他突然喜歡音樂,並且毅然決然的在高考志願上填了四川音樂學院。

那時候我們家條件有限,請不起家教,他就一個人在家裡跟著電腦學習,他要做的不是那種在臺前的歌手,而是後期製作。但是這些也需要非常專業的音樂知識和能力。川音沒有考上,因為耽誤了文化課的學習,高考的時候只考了一個專科,後來選擇了海南的一所大專院校,他爸爸給他選擇了建築專業,因為他爸爸就在做建築工人,他覺得學這個好就業。

兒子一開始就不喜歡,除了英語課以外的課程他都不願意上。大一暑假他在工地上打了四十多天的暑假工,掙了兩三千塊錢,加上我們給他的學費差不多一萬五,他沒有去報名上學,而是直接坐火車去了上海,他要去追尋他的音樂夢。結果當然是活不下去就回來了。勉強混完了學校的日子,畢業證都沒有拿到,從此他成了一個反面教材。

家族裡有建築公司,裝潢公司,勞務公司他想去哪裡工作都可以,可是他堅決不去工地,寧願去送外賣。

多年以來兒子和他爸爸的關係到了水火不容的邊緣,我老公有一張尖酸刻薄的嘴,說起話來像尖刀一樣讓人的心刺痛。無論他爸爸怎麼訓他,他都一言不發,有時候他爸爸甚至用腳踢他,今年過年在老家,差點被他爸爸用刀砍。我每次看到這個局面都心如刀絞,卻又無可奈何,我多麼希望兒子有勇氣跟他爸爸大打出手,為自己爭辯幾句,但是他一直沒有鼓起勇氣,只是一直都在策劃離家出走,而且永遠不要回來。我真擔心兒子會扛不住去跳樓,反正我知道他心裡難受,很焦慮,特別是他爸爸對他的打擊已經讓他沒有容身之地。

本來今年他計劃去成都找一個音樂工作室打工學習,可是因為疫情大部分的音樂工作室都關門大吉了。沒辦法兒子去姨夫的工地做測繪去了,每天在太陽底下暴曬,現在天氣還不是很熱已經是脫了一層皮,過一段時間更加難受。不論如何他都不願意去他爸爸的工地,哪怕是坐辦公室他也不去。

他爸爸看到他終於接受了打建築,開心得不得了,每天打電話去關心他,鼓勵他。兒子的姨夫看到兒子智商高,是個可造之材,興奮得給他安排最好的工程師搭檔,希望下一個工地就讓他做主測繪師,可是兒子心如止水,只等疫情結束好趕緊逃離。

其實兒子也知道爸爸不支持他去搞音樂是想他能夠做一份穩定有前途的工作,按照一般人的人生軌跡結婚生子,買房買車。兒子的夢想在其他人眼裡是遙不可及也愚不可及的,到時候雞飛蛋打年齡大了,工作不穩定,經濟沒基礎,結婚沒人要,變成一個一無所有的老光棍,最後被親友邊緣化,最後活成一個悲哀的笑話!

父愛如此沉重,讓兒子承受不起,他也明白自己為了音樂放棄了很多好工作,現在掙的錢只能養活自己,一個男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應該有擔當,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固執的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兒子就是這麼犟,寧願放棄生命也不願意放棄音樂!

其實我理解兒子的夢想,他也沒有錯,只是想走自己的路,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沒有犯罪,也沒有妨礙別人的生活。為什麼大家都那麼緊張,好像我兒子是做了什麼不得了的錯事一樣的,每個人見到他都語重心長的勸他去工地掙錢,有前途,都勸他談戀愛結婚生子,有時候兒子恨不得找一個地洞鑽進去土遁了。

除了我這個當媽的理解他,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他特別的孤獨,記得劉德華有一首歌的歌詞“在人多時候最寂寞,笑容也寂寞”。真的很傷感!

父子之間這種矛盾很難調和,也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出發點和思考維度不一樣。只有時間和距離可以沖淡一些,個人覺得發生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離開,不要住在一起,才能相安無事。

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一場戰爭你絕對不會輸,那就是跟父母的戰爭,籌碼就是他們對你的愛。

只是做兒子的不論身在何處,只要家庭需要你,還是要盡到自己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