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做的題,考試的時候總是做錯?

笑靨如花映窗臺


就這個問題,我曾跟我的一個學生聊了三個小時,翻來覆去發現就是一個問題,審題著急忙慌,看不清題意。其實說白了,就是在做題的過程中沉不下心,我給她提的要求是放棄速度,像一年級剛開始那樣,一個字一個字指著讀題,把每個字看清楚,然後再下筆。事實證明,她做到了,考試過程中題目準確率蹭蹭上漲,會的題保證基本不丟分,粗心誰都會有,偶爾的粗心叫粗心,一直粗心的話,就成了為自己可憐兮兮的分數找藉口啦!

考試的時候心情緊張,更容易焦躁,才會出現你問的這個問題,所以就要求,在平時做題過程中,做到字斟句酌,養成好的習慣,考試方能習慣成自然!加油


Mr張yan


很多孩子想不明白,自己平時學習不錯,可到了考試,明明是自己會做的題,總會做錯。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會做的題,考試時總是出錯呢?我看有以下原因:

一、沒有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

二、專注度不夠,做題時走神,看錯題,看漏題。

三、做題時過分緊張,思路不清。

四、沒有把握好做題時間。做題沒有先易後難,做難題花費太多時間,導致會做的題,也忙中出錯。

五、相關的知識點沒有真正弄懂。

與其做錯題後悔莫及,不如從源頭上下手,剔除陋習。

一、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平時做題左手指點題,右手拿筆圈畫關鍵詞,也可以將題目中的關鍵信息摘錄在準備好的草稿本上。草稿必須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循序書寫,字跡清楚,方便檢查時對照。

二、合理安排時間,保證考試時有足夠的時間檢查。

三、平時有意識地訓練專注度,檢查時留意關鍵詞語,對照問題看答案。

四、重視朗讀和背誦,無論是哪一個科目,對於重點知識,必須熟讀成誦,這樣做題時才不容易混淆問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羅馬也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如果想擁有好的成績,必須從細節做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成功將離你不遠。




楊柳靜依


有很多考生考前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考後喜笑顏開、得意洋洋,看到分數後卻面如土色、悔恨不已。考試過程完美呈現了這些學生的百態人生。為什麼很多考生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巨大反差源於學生對自己的錯誤認識——考試中的很多題我都會做,只是考試時出錯了而已。

只是考試時出錯那麼簡單嗎?我看未必。

首先,考試緊張的氛圍確實增大了學生的出錯率。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學生的命根。對分數的執著追求加大了學生的緊張情緒,緊張最容易出錯。我監考時經常發現有學生開考時手一直抖個不停的現象,嚴重的甚至能一直持續兩、三分鐘,以這種狀態答題,確實容易把會做的題做錯。還有的學生不能聽到考試結束前十五分鐘的哨聲,一旦哨聲響起,學生會恐慌不已,大腦會陷入一片空白,考前會做的題也很容易出錯。

應對的法寶是:學生應保持平靜的心態,看淡考試的結果。勇於給自己心理暗示:我的成績好,我慌人家應該更慌,所以我有必要慌嗎?我不會人家應該更不會,所以我完全沒必要害怕。不慌不怕,自然萬事無恙。

其次,會做的題不見得能做對。試卷中一旦出現平時練習時出現的題型,學生看到後往往會大喜過望,認為此題相當簡單,出題人出這樣的題簡直就是侮辱自己的智商。戰略上輕視試題,戰術上就容易粗心大意。粗心大意之下,怎麼能把會做的題完全做對?

應對的法寶是:保持平靜的心態,給自己這樣的心理暗示:這道題太容易了,我會的別人也會,所以我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仔細仔細再仔細。有了小心和仔細,會做的題還不是迎刃而解?

其三,平時會做的題不見得就是試卷上的題。有些題只是很像似而已,有時一個條件的小變化,所得的結果往往就千差萬別。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是也。每次考試過後,很多學生會憤怒擊打自己的頭部,問起原因,他們往往會回答說看錯題了。為啥會看錯題?還不是因為這道題很熟悉嗎?因為熟悉,所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因為熟悉,所以習慣性的忽略那些需要我們重視的條件;因為熟悉,所以沒看完題就倉促出筆。“上杆子的從來都不是生意”,急於出手的往往會馬失前蹄。

應對的法寶是:慢看題,快答題。審題要慢,仔細看清題目所給的條件,盡力做到“一個都不能少”。答題要快,答題時要做到心無所礙,一氣呵成。快慢結合,省力省時。

人生之路漫長,以後你還會遇到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考試,但只要你能夠利用即有的經驗,以平和的心態,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善於快慢結合,相信你一定能在人生的考場上殺出一條血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