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固定年化收益9%的理財產品你怎麼看?

職場談天闊


對於這款產品好不好先不說,先給你講一下理財產品的發行,也就是誰發行理財產品,目前市場上對我們老百姓來說,一種是社會上的投資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對這類產品,除非你對這個公司非常瞭解,否則,不管收益率多高,最好不碰。第二種是支付寶或京東金融上的理財產品,第三種是銀行的理財產品,銀行的理財產品又分自己發行的產品和代銷的產品。

1,銀行的產品,銀行的產品又分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銀行,不管哪種銀行,又分固定期限和淨值型。固定期限以一年期為例,收益率在4—5%(國家規定,固定期限將取消,今後都是淨值型理財產品);淨值型產品(無固定期限)不會給你固定收益率一般是收益區間,但不會到9%,

2,銀行代銷的產品,主要是基金和信託產品,基金產品不會給你固定收益,它按市場走,信託產品有固定收益率,但門檻很高,最低300萬起,其收益率可以到9%,但風險大,因是銀行代銷,銀行不承擔責任。

3,支付寶或京東金融上的理財產品,它比銀行同類產品收益率要高,但不會到9%,我去年買一款產品一年期4.8%,今年已不到4.8%了。

4城市小銀行的產品比大銀行要高,可以到5%,絕到不了9%。

以上介紹不知對你是否有幫助,記住一句話,收益率越高,風險越大。


半畝園書生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的第一個信息點是時間點,放置於2014年、2015年收益達到9%的產品有很多,比如私募基金、券商資管、信託甚至於網貸,那個時候網貸正值火爆期,當時說網貸不靠譜估計沒幾個人信,可是在當下,信託行業的平均年化收益在7%,能找到9%的信託幾乎是鳳毛麟角了。那像固收類的產品即使私募基金也在8-9%。

各類資產價格都是因時而變,大家必須對這個概念有一個動態的認知,這是我想表達的第一個信息點。

第二,收益的高低和該產品是否安全沒有必然聯繫。

不論私募基金也好、信託、券商資管也罷,當下底層資產更是以“債”為主,那麼上述的便是一個融資通道,連接的便是融資方和資金方,當融資主體的實力一旦確定,其實融資方融資付出的綜合成本是確定的,不會因為融資渠道的不同,過多改變(除非走銀行貸款、發債等渠道)而投資者作為最終的資金方最終拿到多少收益,很重要的一環就是過程之中經過了幾道中間商,被他們賺取了多少差價!!

簡而言之,投資是否安全直接取決於融資方實力,收益高低就看“中間商做人厚不厚道”了。

舉個例子,一款信託項目收益在8-9%,銀行作為中間商代銷該項目,投資者從信託機構直接認購,收益8-9%,從銀行認購,相同項目收益僅有5-6%,這就是中間商,而且銀行只是作為銷售方,並不承擔任何運營管理責任,有通過銀行認購信託的朋友,稍稍回憶下,其實銀行早在你認購項目時候,把責任撇得清清楚楚。

最後,結合當下行情,給大家一些切實的投資建議吧。

金交所的“私募債”收益挺高 卻和私募基金一樣,2020年是整改之年,江蘇和浙江兩地都先後發文,出臺相關整改政策,重點化解非標業務所埋下的潛在風險。此時,不宜投資介入。

信託也在轉型中,僅推薦政信信託,其他也需謹慎。

2020年 是經濟下行之年,也是資管新規過渡期最後一年,整體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因素的確較往年多得多,非資深投資人或者可投資金並不是很多,那麼筆者推薦優先認購正規金融機構產品為好!!!

一點愚見,感謝閱讀,如有幫助,幫忙點贊、轉發,讓更多需要得人看到,再次感謝!!!


信託者


大家好,我是小希師妹。

對於固定年化收益9%的理財產品你怎麼看?

固定年化收益9%的理財產品,第一感覺就是收益這麼高,應該不太安全。

畢竟理財產品的收益和風險是成正比的,風險低收益低,風險高收益高。

目前市場上的理財產品的收益,像銀行定期收益在2.5%-4%之間,只能存款在6%以下,信託的年化收益在7%左右,所以能找到收益達到9%的理財產品,幾乎少之又少,可以說幾乎很難看見。

所以不得不懷疑它的是否安全,風險是不是很高,不過至於是不是安全的,還是得看了產品才能知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想要獲得這麼高的,想必風險也不會低的。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還是多看看,多問問,避免上當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