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生那麼多事是徒勞無功的呢?

黃益坦


基本上每個人都做過徒勞無功的事。只分微小的事或者影響比較大的事。

題主問這個問題我想應該是指比較大的事。

那麼為什麼人生有那麼多的事是徒勞無功呢?

這就要從做事的本質上來講。

每一件事情,從起心動念到產生行動,基本要經過“需求——行動——思維——感受——身份對照——評估——確定身份——感受——思維——行動——結果”這11個過程。

只要有一個地方連接不上,那麼就會產生徒勞無功的結果。

這11個過程,與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家庭背景息息想關,決不是所謂的命運在起作用,更不是主觀原因。

通過詳細瞭解自己做事的這11個過程,就會發現自己的人生之坑在哪裡。


穿越奈何橋


與不可,強不能,告不知,推舟於陸,謂之勞而無功。

  • 這是徒勞無功的出處,指白費力氣,沒有收穫。
  • 古語云,有施必有得,沒有絕對的徒勞無功。
  • 首先,為什麼會徒勞無功?《莊子.天運》:推舟於陸也,勞爾無功。就是在陸地上推船,毫無意義。做不可以做到的事,超過自己能力的事,自己不完全瞭解的事。根本不可能成功。
  • 魯國一夫妻善編鞋織帽,欲搬去越國,有人勸曰:越人喜光腳走路,披頭散髮,你們去將貧苦。
  • 馬雲看透網絡本質,經過重重艱難,堅持努力最終成功。杭州快遞小哥雷海為,利用一切時間背誦詩詞,在詩詞大會上戰勝北大文學碩士彭敏。

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自己能看透,能把握的事,經過努力奮鬥,堅持不懈克服困難,最終獲得成功。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視為不智。判斷不清而為之,是為不明。

不要抱怨什麼公不公平,從古到今一直如此,並不妨礙能人崛起。

  • 其次,有施必有得,從直觀理念上看,失敗是徒勞無功,可辯證的看,並未一無所得,經驗和教訓,吃一塹長一智。每日三省吾身,自知不足,避短用長,看清事態的本質,不要盲目參與,發揮自己所有長處,努力奮鬥,方可有所成就。
  • 失敗以後頹廢,怨天尤人,沉浸在痛苦之中,將一事無成。我們曾經用的白熾燈泡,經過上萬次實驗才並確定下來使用鎢絲。
  • 能力很重要,努力很重要,一顆堅韌不拔的心更重要。

意未央


成功與失敗,本來就是一脈相承的。為什麼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呢?是說明好多事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得以成功的。螃蟹好吃嗎?在確定螃蟹好吃之前,想想會有多少人吃過蜘蛛。一切發明創造,決不會一次戰功。如今我國科技發展很快,均是無數個科學家,前赴後繼,經過種種失敗而最後成功的。相信有些項目,科學家仍在一次又一次的試驗著。有些事,你決不能將它看作徒勞無功。失敗了,你應當吸取教訓,當作一次經驗。

生活中,的確有些人,幹一件事,失敗一件。上天路千條,我獨不得梯。年過半百,仍然碌碌無為,感覺生活很失敗。勸這些朋友,千萬不要洩氣,也不要怨天憂人。道路雖艱苦,但前方是興明的。我們不會創,學習也行啊!只要堅持不懈,努力奮鬥,徒勞無功之事之厲,一定會有一種事業讓你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