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這首詞表達出怎樣的意境?

春城花草香


李清照的“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意思從字面上理解,應該大體能夠讀懂。

意境要看詩人在什麼狀況下,寫了這首詩。

李清照晚年,白髮蒼蒼,花白稀疏,好像還掉了不少,病起臥床良久,剛剛能夠下床,又不能做什麼事,也只能躺著休息,看看窗外月亮,讀讀喜歡的書籍,消磨時光挺好。

靠在枕上讀書是多麼清閒舒適,門外,木犀花開,景色清爽,在雨中更美的不成祥子了。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描寫直白,自然之情,平常之事,卻扣人心絃。病久漸好,一切覺得順眼、舒服,其實還是自己心情漸好,心境如此,意境是不是也是如此。


鹿鹿哥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是李清照《攤破浣溪沙》中最有名的句子。這句話因其意境之美,多被用來形容個人閒適、悠然、自在的生活狀態,或表達人們對這種狀態的嚮往,實則與李清照本意有所違背。

一、李清照的“兩場大病”

這首《攤破浣溪沙》的第一句是“病起蕭蕭兩鬢華”,大致可以看出,這是李清照老病之時的作品,也就是說,是李清照一生後期的作品。

縱觀李清照的一生,她先後生過兩場大病。第一次,是建炎三年(1129年)的秋天,與李清照相知相惜、琴瑟和諧的丈夫趙明誠終因瘧疾不治而命歸西天。摯愛之人離世,巨大的悲慟和無盡的懷念,讓李清照始終難以自已,整日鬱鬱寡歡,最終因悲不自勝、勞累過度而臥病在床,活脫脫消瘦了一大圈。

第二次,是紹興二年(1132年)八月,李清照已經到了49歲的本命年,美貌已經消失,心態也已經漸老,並逐漸意識到天命難違的意味。而這時,趙明誠離世已經3年。李清照對趙明誠和過往的美好日思夜想,最終還是生了一場大病。

在《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中,李清照詳細記載了這次生病:“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蟻不分,灰釘已具”。由此看來,李清照時常會想起與趙明誠在一起的浮生清歡,以至於到相思成疾難醫治的程度。

“牛蟻不分,灰釘已具”這幾句甚至說明她已病入膏肓,連牛和螞蟻都已經分不清,甚至準備好了釘棺材的灰釘子。想想,老之將至,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而學者王仲聞先生在《李清照事蹟編年》記錄:“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49歲。春,清照赴杭……秋八月,丙辰……清照與張汝舟離異,清照作啟謝翰林學士綦崇禮。

加上這首《攤破浣溪沙》中最後提到的“木樨花”,可以看出這闕詞創作的時間是八月份桂花開時,這也與王仲聞記載的李清照第二次大病的時間不謀而合。所以說,這首《攤破浣溪沙》是李清照在49歲這年病後初愈時所作。

二、詞意解讀

先看一下易安居士李清照的這首《攤破浣溪沙》的全文: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藉藉,木犀花。

病起,說明作者之前長期臥床不起,此刻已能起床,下地活動了。

蕭蕭,原意指風吹過樹梢和樹葉的聲音,這裡形容年老時頭髮花白、稀疏的狀態。

第一句是相對病前而言,說是因為大病一場,頭髮花白了許多,而且變得稀疏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這個處理極妙,意思似乎是說,老之將至,韶華不再,但也不用去管它了。

下面接寫了看月與煎藥。因為還沒有完全康復,加之又是夜裡,李清照無所事事,只好躺在床上看月亮。“臥看”,一則說明作者大病初好,身子略有乏力,同時也說明她心情較為閒適,不再如患病時那麼苦悶、無著,兩字極為傳神。

“上”字說明月亮是從東方剛剛升起的月,又說是殘月,按照月相推演,此月當為下弦月,表明入夜還淺,夜還沒有深濃。

豆蔻,本草藥物名。連梢,就是指豆蔻的花連著枝幹和葉子。

熟水,當時的一種藥液。陳元靚在《事林廣記》別集卷七之《豆蔻熟水》 記載: “夏月凡造熟水,先傾百盞滾湯在瓶器內,然後將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則香倍矣……白豆蔻殼揀淨,投入沸湯瓶中,密封片時用之,極妙。每次用七個足矣。不可多用,多則香濁。”

“分茶”是一種巧妙高雅的茶戲,類似於現在的茶藝。其方法是,用茶匙取茶湯分別注入盞中飲食。“莫分茶”的意思即不飲茶。茶性本涼,能解藥性,所以說作者喝藥如飲茶一般頻繁,並且已經習以為常。

通過上片這幾句,我們似乎可以想象到:空氣中瀰漫著絲絲縷縷的藥香,年近50歲的李清照斜臥在病榻上,望著窗外初初升起的一輪殘月,輕輕抿了幾口豆蔻熟水。這個時候,她的心態是閒適的,安靜的。所以寫出下片的“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雨來風景佳”這兩句,也就自然而然。

“閒處”,可以理解為“賭書消得潑茶香”的那類閒情逸致,意思是韶華不再,只能從詩書中讀那些風趣雅緻的生活,去回味和揣摩讓人心生嚮往,迷戀不已的生活狀態。而在入夜時的一場秋雨,卻讓門前正繁盛的木樨花等草木陷入一片朦朧之中。那風景,如在一場夢裡,美麗得無以復加。

最後她寫“終日向人多藉藉,木犀花”,說是桂花樹整日對著自己,婆娑樹影和淡淡清香給自己帶來心理上的慰藉。其實這是李清照以最喜愛的桂花自比,一是來表明自己如桂花一般高潔的品格和精神追求,二是來說明花寂寂對人,人又何嘗不是默默對花,表達了自身處境的孤獨和無著。

三、這闕詞的意境

作為婉約詞代表的李清照,寫的這闕詞也是極盡委婉和含蓄的,甚至可以說是剋制的,隱忍的。看似平和、閒適的心境背後,其實是李清照不願被人看穿的對過往美好生活的深深懷念和割捨不下。

為何這樣說呢?據《李清照傳》記載:

“易安性強記,每飯罷,與明誠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幾卷、幾葉、幾行,以中否決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往往大笑,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趙明誠在世時,曾與李清照朝夕相處,琴瑟和諧、紅袖添香,生活在一片歡快、幸福和歲月靜好之中。

可是現在,身邊既少了一個人陪自己讀書論畫,更少了那些喝茶的世間清歡。只有一個人躺在床上,把藥當成茶水喝,又望著窗外的一勾殘月,回望已經握不住的歲月深處的吉光片羽,藉以溫暖而今處處清涼的處境。

俞平伯曾評價“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這兩句,說是“寫病後光景恰好。說月又說雨,總非一日的事情”。

由此可見,李清照孤獨、寂寞的老病狀態,已不是一日兩日,而是累積了很多年月,加之對趙明誠和過往歲月的無盡懷念,雖然李清照這闕詞看似安適恬淡,實則是苦中作樂,悲中尋歡,用力捕捉著當時和之前歲月裡的一絲溫暖,慰藉殘年。其背後,是對歲月的感慨和生命老去、生活殘缺的無力。


顧南安


這首詞主要寫作者病後的生活情狀,委婉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