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煦明:疫後經濟V型反彈已經開始,宏觀政策應做到“三保三注重”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較大負面影響,一季度實際GDP同比下降6.8%。但從邊際變化上看,3月份以來,復工復產明顯推進,經濟活動正在經歷較快恢復,主要經濟指標降幅收窄。展望二季度,最大的不確定性是外需,歐美經濟疲弱可能導致我國出口在二季度出現20%以上的降幅,對當季GDP形成3個百分點以上的拖累。但即便如,二季度的經濟表現總體上仍會好於一季度。今年經濟的底部已經出現,國內經濟的V型反彈正在開始。今年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應放在“三保三注重”。

一、受疫情影響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大幅下滑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佈了一季度國民經濟統計數字。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需下滑的影響,一季度GDP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同期下降6.8%。其中,三大產業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幅,一產下降3.2%,二產下降9.6%,三產下降5.2%。

從支出分類來看,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同比下降18.1%,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同比下降12.5%,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下降16.1%,出口總額按美元計價同比下降13.4%,進口同比下降2.3%。

對於宏觀經濟分析而言,更重要的是觀察邊際變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復產復工的推進,3月份以來經濟活動已經出現了明顯好轉,主要經濟指標降幅顯著收窄。3月份調查失業率下降了0.3個百分點,由2月份6.2%的高點降至5.9%。從城市交通出行密度、發電煤耗、工程機械銷量等高頻指標來看,國內經濟活動在進入4月份之後進一步加速恢復。

此外,憂中有喜的是,疫情危機往往是加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時期。在傳統經濟活動總體下降的同時,高技術製造業仍保持著較高增速,3月份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8.9%。在線經濟活動逆勢增長,一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同比增速高達13.2%,網上零售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進一步攀升至23.6%。

二、總需求不足是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矛盾的主要方面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於總需求不足。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了“供需雙殺”式的衝擊,既影響供應鏈和企業生產活動,又限制了居民消費和商務消費等需求活動。

供給端和需求端所受衝擊的大小會隨著疫情發展階段的變化而變化:今年二月份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最嚴的時候,供給端衝擊大於需求端衝擊,復工復產難是當時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在當前國內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的情況下,復工復產取得明顯進展,供給端衝擊有所緩釋,但疫情對消費者心理和行為影響仍然未發生根本性扭轉,需求不足、企業缺訂單轉而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當然,總供給和總需求是相互影響的。如果總需求疲弱的情況遲遲得不到緩解,那麼供給端的產能勢必會受到影響,容易出現企業難以承受長期停產的壓力,破產倒閉,造成產能和就業崗位消失。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的實際增速已經處於潛在增長率水平之下,產出缺口為負。大量的廠房設備、勞動力等要素資源處於利用率不足甚至閒置的狀態。

判斷產出缺口最直觀的辦法是觀察一般物價的邊際變化。當前,我國物價環境一方面呈現出典型的“結構性通脹通縮”格局,但另一方面,主要物價指標在邊際上明顯走弱。3月份CPI、核心CPI、PPI三個主要指標環比均出現下降——CPI環比下降1.2%,核心CPI環比下降0.2%,PPI環比下降1.1%。從同比增速來看,3月份CPI同比已經由一月份5.4%的高點降至4.3%,核心CPI處於1.2%的低位,PPI同比下降1.6%。這些邊際變化,充分印證了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總需求疲弱的事實。預計二季度CPI漲幅將繼續回落,PPI降幅可能進一步擴大。

三、二季度最大的不確定性是外需

展望二季度,中國經濟最大的不確定性不在內部,而在外部。3月中旬以來,由於海外疫情加速擴散,歐美一些國家相繼開始採取社會隔離、封城等舉措。預計5月底之前海外疫情難以得到基本控制。除了疫情輸入壓力之外,海外疫情導致的外需疲弱還會對我國經濟造成拖累。預計二季度我國出口增速將出現20%以上的負增長,對當季度我國GDP增速形成的拖累可能達到3個百分點以上。

但儘管如此,在國內經濟活動加速恢復的情況下,二季度我國經濟形勢仍將比一季度有所好轉。如果未來海外疫情輸入風險不大規模暴發,那麼可以確認:國內經濟的疫後V型反彈已經開始。一季度將是今年的底部。

就全年來看,我們的模型預測顯示,在不採取政策刺激的基準情況下,今年全年的實際經濟增速約為1.9%。

1.9%的增速基本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的目標,但仍有差距。此外,1.9%也低於今年穩定就業所需要的增速——“保就業”目標與“穩增長”目標是緊密關聯的:根據測算,今年要創造不少於1000萬新增就業機會,那麼需要的保底GDP增速需要在4.5%以上。儘管通過研究生擴招、鼓勵靈活就業等途徑能夠分流一部分新增勞動力供給,但即便如此,如果經濟增速低於4%,仍然會造成不小的就業壓力,推升調查失業率或導致隱性失業。

在當前情況下,我國既有必要、也有條件實施較大力度的逆週期宏觀調控,從而避免實際經濟增速大幅低於潛在增長率。面對海外疫情和外部經濟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企業和居民會傾向於增加儲蓄,加厚安全墊,因而會減少投資和消費活動,導致總需求不足、產出負缺口擴大、生產要素使用率嚴重不足。這時,就需要政府部門通過公共投資提振需求,彌補私人部門的需求萎縮,從而防止經濟陷入“自發收縮循環”。

四、今年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在於“三保三注重”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應加大逆週期宏觀調節力度,政策的著力點可以主要概括為如下三個方面,即“三保三注重”:

第一,保民生,注重就業優先。除了對疫情期間受影響較大的困難人群進行財政救助之外,還要清醒認識到:就業是民生之本,保民生最根本、最有效的舉措就是多創造就業機會,避免失業率攀升。我國曆史上長期以來探索形成的“以工代賑”模式,背後有著豐富的經濟學智慧和政策智慧。

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和困難人群發放現金財政補貼,是有必要的;在一定範圍和幅度內探索發放“消費券”模式,也是可行的;然而,作為一個擁有十四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針對全民發放現金,尚不具有可行性:一來財政壓力難以承受,二來容易引發道德風險。在目前發展階段,保就業既是保民生最根本的舉措,也是最有效的舉措。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以工代賑”的模式比向全民發放現金更可行,更有效。

第二,保企業,注重立足長遠。今年的宏觀經濟政策,一方面要致力於維護年內宏觀經濟基本穩定,避免負產出缺口擴大和要素資源過度浪費;同時還要立足長遠,為明年經濟恢復乃至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打好基礎。

保企業的目的在於保產能、保希望。通過減免緩稅費繳納、降低融資成本等政策措施,大幅降低企業的成本,對沖疫情期間的營收下滑,避免企業因現金流斷裂而出現大面積資不抵債、破產倒閉、產能毀滅的局面。俗話說“人在青山在”,對於現代經濟而言也是如此——只要企業在,產能就在,經濟恢復的潛力和希望就在。因而,當前經濟政策的一個主要著力點就在於,儘可能地幫助企業活下來。考慮到民營中小微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較弱,因而保企業的重點應放在保中小微企業。

第三,保循環,注重穩定需求。現代經濟是一個循環有機體。只有保證總結和總需求處於循環狀態、產業上中下游處於循環狀態,經濟才是“活”的。一旦循環阻塞的時間過長,經濟有機體就會出現損毀甚至局部死亡。如前文所述,當前宏觀經濟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總需求不足。如果總需求長期持續疲弱,企業經營就會出現困難,失業就可能擴大。只有維持總需求基本穩定,暢通總供給-總需求循環,才能做到保企業、保就業。

在二季度外需即將出現斷崖式下滑的情況下,亟須擴大內需,以內需補外需,從而穩定總需求。一方面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振居民消費。另一方面,仍須利用好、發揮好新老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在逆週期調節中的作用。一是順應人口流動趨勢,增加人口流入城市的土地和住房供應,實現“人地掛鉤”。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二是加大支線鐵路、通用機場、醫療與公共衛生設施、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國土建設、城鄉垃圾處理設施等傳統基礎設施,以及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基礎設施投資,這些投資工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作者: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綜合經濟研究部副主任、清華大學ACCEPT研究員 馮煦明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