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為什麼有人認為是曹操的魏國最強大?

實時資訊部


之所以人們都認為曹操的魏國最強大,有以下原因:

1:曹操佔據中原腹地,古人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思想傳統,在古人的意識裡,誰佔據了中原誰就是正統,誰就在法理上、氣勢上佔據優勢。

2:直至東漢末年中原仍然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口最多,人才也都喜歡跑到中原。雖然經歷過戰亂,但經濟的底子還在,只要適當的給與百姓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其經濟總量還是強東吳、蜀漢數倍不止。

3:中原交通發達,軍事設施多。還可以與北方的少數民族進行貿易,換取建立強大騎兵所需的戰馬。

4:勢力強大的門閥大族都在中原,這些大族本身就有許多優秀的人才,還有強大的財力、物力,他們還可以通過師生、主僕關係為曹操吸引來大批人才。

5:鹽、鐵等重要的戰略物資也是中原更為豐富。

6:全國最大的政治資本漢獻帝也在中原,有皇帝在,可以吸引那些忠誠和同情漢朝的知識分子投靠曹操,曹操也可以以皇帝的名義招攬人才。還可以以皇帝的名義向天下發布命令,發佈人事任免。

7:東吳和蜀國雖有長江和山川之險為其屏障,但是人口少,許多土地還是東漢末年才開始開發,資源更是稀少,經濟能力不可與魏國同日而語,且無他國與之貿易,完全靠自給自足。

8:東吳、蜀國在當時屬於偏僻之地,人才稀少。

9:曹操長時間掌握朝廷人事任免權,給東吳蜀國的職位較低,使二國無法給人才更高的榮耀,無法吸引優秀人才。

10:魏國人才濟濟無論是謀臣還是良將都遠超東吳和蜀國。


南公懿


嚴格說,不能說是“曹操的魏國”

魏國成立於公元220年,由曹丕創立,此時曹操已經去世9個月。自古以來,世人對曹操的謾罵可以說是鋪天蓋地,但曹操在世時稱自己是漢臣,一生並未篡漢。可見他做人還是有底線的。

魏國的強大主要歸功於曹操生前打下的良好基礎。

魏國的實力分兩塊。一塊是有形的硬實力;一種是無形的軟實力。

硬實力。大家查下數據就可以知道,魏國的土地面積、人口數量、經濟規模、軍隊質量優勢明顯,完全可以碾壓蜀國和吳國。這些硬實力是有形的,可衡量的。

軟實力。相比於東漢末年的各路英雄,曹操可以說是獨樹一幟。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評價很還是比較客觀的。無論是志向、心胸、氣度,還是眼光、用人、能力,曹操都勝人一籌。

魏、蜀、吳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曹操雄才大略,用人不拘一格,知人善任,打造了曹魏政權的核心團隊,謀臣如雲,上將千員,形成了經濟、政治、制度、軍事領域的強大核心競爭力。

曹操把基礎打牢了,他的繼任者只要不胡來,基本可以躺贏了。正如曹魏名臣華歆在《諫伐蜀疏》所言,“使中國無飢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消滅蜀漢“可坐而待也”。

再看一下蜀吳,吳國國君日見昏聵自不用說,像鬥志尚存的蜀國,諸葛亮雖然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然而魏國實在太強大,北伐多年,六出祁山,未能進咫尺之地,而且還傷了自己,導致“益州疲弊”。

曹操父子打造的這臺國家機器確實太強大了!


微山秋水


三國時期,為什麼有人認為是曹操的魏國最強大?

這麼說吧,可能有些主觀的成分了,這些認為魏國強大的人,基本上應該都是三國通,縱算通的還不多,也是看書能看到書背面的人。

讀十遍乃至二十遍《三國演義》,對書中的人物,名字字什麼,有什麼特長,隨口可來;對誰誰能打,誰誰最猛,如數家珍。這,真的不算是三國通,是演義通。真正三國通,是起先因為讀《三國演義》觸發了對三國風雲的興趣,然後,去不自覺的讀史料,讀《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查任何相關的三國軼事野志。然後形成自己一個對那段歷史雲煙的認知。並且這認知沒有脫離三國客觀脈絡發生的背景。

現在人們依然熱衷侃聊、評品三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堪居首功,無可否認。名著、經典,絕對是實打實的。因為它的白話行文,因為它的談忠說義,一經問世以來,便在民間受到了極大的讚譽。建國後,上海美術出版社又據此推出了一套系列三國連環畫,讓這部名著更加走向坊間街裡。幾多世人,每讀,都把它當做了正史一般。這傳播的力量之大,可以說其他作品無出其右。

然而這傳播力量的本質是什麼呢?是文學藝術的傳染力,是讀來膾炙人口的傳染力,並非真正歷史原核的傳染力。

現代人知識量倍增,思維力強勁。對《三國演義》本身是文學小說的認識,越來越清晰。羅貫中是站在揚劉抑曹的基調上,完成演義的。假設,以曹操為正角,劉備為流寇成書呢?可能你就會發現,歷史上,蜀漢真小國也。

天下大亂,諸雄爭鋒,人們常用一個詞來形容:逐鹿中原。來比喻打拼天下。為什麼不是逐鹿塞北逐鹿南疆呢?!因為中原黃河流域,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現代說起“華夏”一詞來,泛指中國。古時候可是特指河南一帶。百姓大都活動於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三國時曹操的地盤在哪裡?劉備的地盤又在哪裡?

曹操經略的北方,即黃河流域區域,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多地廣,物產豐富。東漢末年,天下有十三州和一司{洛陽附近。稱為司隸}。曹操獨佔九州半,半為荊州的一半。孫權佔有兩州半。劉備僅佔有益州一個州加荊州的一點點。

僅用地理數據說話,曹操已是最強。人才方面,因是政治文化中心,從來不缺。文學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賢。軍事方面,曹真、司馬懿、郭淮、郝昭、鄧艾,令蜀漢數次北伐無果。反倒是魏朝反擊蜀漢,一擊既得。蜀漢方後期主力大將姜維、王平,之前都是在曹魏陣營中的不顯名的人物,投了蜀漢方才揚名。由此可見,人才方面,碾壓蜀漢。

人們讀演義,常常為蜀漢未能一統,扼腕嘆息。那隻能說羅貫中妙筆生花,在揚劉貶曹的角度上,生生的把蜀漢力量拉到了甚至強於曹魏的一個平臺上。實際曹魏方的很多人才,羅貫中都輕描淡寫弄成了群演。比如田豫、袁渙、崔琰、臧霸、李通、郝昭、毌丘儉等,反倒是蜀漢之人,能彩筆塗抹的都加了美膚。

文學藝術的感染力是強大的,只單單讀演義,心中肯定感覺曹操與劉備雙方勢力不相上下。實際曹操有固定舞臺演出的時候,劉備還是草臺班子,四處走穴。當然劉備的執著向上的精神是值得人們作為楷範的。《三國演義》弘善貶奸、表述忠義的立場,是永遠值得肯定及讚揚的,它深深帶動了百姓的善惡是非價值觀。而這,也是《三國演義》在民眾中廣為傳誦的最主力原因。

明白了這些,就算知道真實歷史上曹魏是三國中最強大,也不會影響我們對名著的欣賞性,對忠義仁善的敬慕心,才是對演義最正確的讀法。

我是愛看古書愛侃古事的散發弄舟,歡迎同好關注交流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