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商,周滅商後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幹嘛要分化權力?

補二刀


分封制的目的絕不是為了分化權力,恰恰相反,它是為了維護周王室的權威,保護江山永遠姓“姬”,而設計出來的獨特政權結構。回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就會發現實行分封制的幾個優點:政權從公有到私有、王權從選舉到世襲、治權從虛治到實治。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有一個前提條件,必須將分封制與西周之前的邦聯制對比,而不是與後面的帝制集權政治比較。

政權從公有到私有,分封制是對邦聯制結構的肢解

分封制與帝制相比,存在很多缺陷,但是中國的歷史並非一開始就是分封制,它有一個漫長演變過程。從最早的部落,到部落聯盟,再到部落邦聯,再演化為分封制,夏朝和商朝就是邦聯制結構政權。

  • 1.西周之前的邦聯制政權結構模式

邦聯制結構下,最小的社會組成單元依然是部落,若干個部落之間形成部落聯盟,若干個部落聯盟之間,再形成部落聯盟,部落聯盟再形成邦聯制結構的政權體系。人類歷史,伏羲女媧所在時期,是原始部落期間,黃帝、堯、舜、禹期間是部落聯盟時期,夏朝和商朝是邦聯制結構時期。

邦聯制結構的誕生,直接催生了國家概念的產生。從國家概念誕生,到實現權力獨裁,需要相當長的路要走。

  • 2.邦聯制下的政權特性

①部落聯盟輪流執政

聯邦制條件下,執政部落聯盟是通過聯盟之間選舉產生,而不是某一部落壟斷。有學者研究,商朝的王,名字都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這不是人名,而是部落聯盟的圖騰標記。也就是說,商朝的執政部落,並非繼承關係,而是輪流坐莊的選舉結果。

西周最早也是這個結構,周武王伐紂,就是由於以姬姓部落,與其他部落之間構建的聯盟,強大到足以挑戰姒姓部落聯盟。周聯盟至少包含姬、姜、子、媯等部落,他們在分封制確立之前,就是輪流執政的狀態,傳說中的姜子牙,應該是姜部落的首領。

②政權逐步走向壟斷

邦聯制與部落聯盟結構不同的地方在於,執政的部落聯盟開始走向壟斷。比如夏朝,一般認為從夏啟開始,王權進入父子相傳階段。其實不是,而是執政權從各大部落聯盟輪流坐莊,變為由姒姓部落聯盟獨佔,絕不是夏啟父子相傳。

也就是說,邦聯制政權已經從原始的“大公”,變成了某個部落聯盟內部的“小公”,對別的部落聯盟形成了政權壟斷。

③部落聯盟相對鬆散

邦聯制結構下,部落聯盟之間相對鬆散,國家政權的影響力相對較小。這種形態,既跟政權的不完善性有關,也跟自然條件的約束性有關。

④內部和外部衝突加劇

壟斷性必然伴隨強制性,強制性必然導致衝突加劇。邦聯制結構首先帶來執政聯盟部落,與非執政部落聯盟之間的衝突。這個很好理解,誰都不願意失去執政的機會,周聯盟對商的挑戰就來自於此。

執政的部落聯盟內部為何也會矛盾加劇呢?因為執政的部落聯盟內部,也逐步走向小部落,即家族對政權的壟斷。人類從和平走向小規模的部落衝突,再走向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戰爭,再步入大規模的邦聯政權結構的大規模戰爭,就是因此而來。

  • 3.分封制與邦聯制下的政權區別

分封制與邦聯制有什麼區別呢?它又有哪些優點呢?

①輪流執政體系瓦解

首先分封制導致原有的輪流執政體系完全瓦解,邦聯制聯盟結構也不復存在,變成了新的“家國天下”三層統治結構,其中,最高執政權以法統的形式,固化於某一個家族,不再是輪流坐莊。

②聯盟成員關係固化

與邦聯制結構下,部落聯盟關係平等,通過選舉產生領導權不同,分封制將各部落聯盟變成了諸侯國,在保證諸侯國利益的前提下,也強化了姬姓家族唯一的執政位置,從而將變動的平等關係,固化為不平等的君臣關係。

③政治結構更加穩定

由此可見,分封制相對邦聯制,徹底拋棄了“公權”,形成了姬姓家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這種壟斷結構,相對於原始的輪流坐莊,顯然更適應族群規模擴張的需求,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法統體系,讓政權結構更趨於穩定,雖然它不公平。

  • 4.分封不等於分地

請注意分封制結構,不等於將土地的所有權讓渡,而是將管理權下放。在這個結構中,首先確認的是姬姓家族對天下土地的家族私有,通俗講就是全天下只有一個產權人——姬姓。

諸侯,即原來部落聯盟呢?他們是經姬姓家族授權,代表姬姓家族,並替姬姓家族管理某一塊土地上的人民,即授權經營者。

以上四點說明,分封制瓦解了邦聯制結構,是一次將政權私有化的進程。

王權從選舉到世襲,分封制從法統上塑造了王權獨裁

前面是從政權結構闡述,那麼從王權角度來看,分封制是不是等於分權呢?同樣需要跟邦聯制結構下的王權比較。

  • 1.邦聯制結構下的王權

①部落對外的壟斷特性

跟政權結構相似,邦聯制結構下王權,首先表現為對外的壟斷特性。一般認為,夏啟是這個結構的第一人,其實不是那樣,從《史記》的記載看,三皇五帝之間都存在著血緣關係,他們所統領的部落,其實同根同脈。也就是說三皇五帝之間的禪讓,其實是泛家族概念上的內部遊戲。

夏啟只是在部落聯盟發展為邦聯制結構下,將王權壟斷於某個部落聯盟,對本聯盟以外,不再享有王權的染指可能性,即對外的壟斷性。

②部落對內的民主特性

另一面,王權在部落聯盟內部又具有民族特性。前面講過,夏商兩代,不能看作是王權父子相傳的時代,而是同一個部落聯盟(或部落)內部,更親近的血緣關係之間的傳承。對內部成員來說,具有一定的民主特性。

  • 2.分封制與邦聯制下的王權差別

明顯可見,分封制相對邦聯制的王權,存在明顯差別,分封制條件完全不存在民主。它不光派出了部落聯盟,連近支血緣關係,都要分出嫡系和庶系,將權力以嫡系父子相傳的形式,徹底變成私有財產。

周公知道,這種王權的私有化,必然造成對王權的覬覦甚至爭端,所以他設計出了一整套的封建禮制,從而保障了封建體系的有效運行。

  • 3.分封不等於分權

跟政權結構一樣,分封不等於分權,而是一種授權模式。只是在周公設計的的分封制裡,雖然周天子有權力取消授權,可事實上一經授權再也沒有收回過,造成了事實上的分權,這就是分封制敗亡的根源之一。

我們不能因為周朝末年分封制的崩塌,認為就是分權的不當,其實相對於邦聯制王權結構,已經前進了一大步。

治權從虛治到實治,分封制適應了幅員遼闊的特性

分封制其實也是人類歷史,發展壯大的必然結果。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分散於各地的部落成員不斷髮展壯大,部落之間的交流與協作越來越廣泛,但是古代交通、通訊等條件的限制,遠遠適應不了人類活動的發展需求。

簡單來說,從夏商道西周,政權所統治的區域迅速增長,但是實際治理水平受客觀條件制約,無法達成效果。

  • 1.從夏商到西周的地域變化

夏朝由十二個主要部落聯盟構成,疆域範圍侷限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區,很狹窄的範圍內。雖然史書上夏分九州的說法,那僅僅是當時的人對地域的一個瞭解,並不能形成統治權。

商朝的疆域延伸到了山東、江蘇、安徽、河北、陝西等部分地區,疆域明顯擴大,但對大多數地域不能形成有效統治管理。

西周則涵蓋了整個黃河流域,並與長江流域形成廣泛交流和統治,形成了中國地理結構的雛形。

可見,人類的生產活動能力,及族群的繁衍能力,遠遠大於政權的統治能力。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充,與客觀條件的限制,必然促使治理結構的變化,以適應新的形勢。

  • 2.夏商時期的虛治

早在黃帝時期,就有過黃帝與炎帝、蚩尤九黎部落之間的戰爭,理論上講,那個時候,黃帝就已經形成了“統一”的版圖雛形。可事實上,以當時的環境,原始的統治模式,無法對幅員廣闊的中國(當然那時候還不叫中國)實際統治。

所以,夏商時期,對很多部落聯盟的統治,頂多就是個武力炫耀。

  • 3.分封制的實治

西周的分封制則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左傳》記載,西周建立之初,分封七十一個諸侯國,把實際統治的疆域,直接推進到淮河流域,乃至長江流域。

分封制不光通過諸侯國,對偏遠地區實現實際治理,而且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和傳播。表面上看,分封讓王權失去了對地方的直接控制,其實既增加了西周政權的控制範圍,也增強了對地方控制的有效性。

綜述

人們看到分封就想到分權,就自然而然地將它與帝制統治結構相比較,顯然這是不正確的。分封制是邦聯制結構的巨大進步,從此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政權統治模式,並形成了文化奠基。它表面上是“分權”,其實是對邦聯制的“集權”,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深遠!


尋根拜祖


武王滅商後為什麼實行分封制呢?原因如下:

首先:

1:周原來也是商朝的一個諸侯國,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說的是文王任用賢才治理國家,國力日益強大。文王對外宣揚德教,時常熱心幫助各諸侯國調停、解決爭端,又因商紂王橫徵暴斂,所以商朝的許多諸侯國都喜歡向周文王靠攏,聽他號令。

2:武王繼位後,親率諸侯聯軍於牧野大戰商王大軍。商軍大敗,紂王自焚而亡,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

其次:

1:眾多諸侯不僅周文王時就已經追隨周國,武王滅商雖然周國是領導者,但也有賴於眾諸侯一起出兵相助才得以成功,畢竟當時的商朝實力還是強於周國不少。

2:夏商時期的朝代,都是大的諸侯國、大的部落為王,其他小諸侯國、小部落接受封賞聽從命令定期朝貢,共同組成一個朝代。

3:那時候還沒有中央集權的思想和政治體制,而眾諸侯跟隨周國多年,忠心耿耿,滅商又有大功,所以也只能封賞了。況且商朝雖滅但其殘存勢力依然很大,對商人也要妥善的安置,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們的貴族遷徙進而分封於不同的地方,便於管理和控制。

讓有功諸侯和商人貴族各自立國,接受周王朝領導,定期朝貢,共同拱衛周王朝,這樣的政治制度,在當時也是最先進,最為天下所接受,最行之有效的國家制度。

4:及時的封賞有利於安撫亡國的商人之心,有利於獎賞有功的眾諸侯。從而也有利於周王朝快速的安定人心,穩定局面,也有利於國家的穩定與發展。

5:分封邊遠諸侯,也有利於拓展周王朝的政治版圖和政治勢力,還可以鞏固周王朝的邊疆安全。

6:分封還可以提高周王朝的政治地位,曾加政治資本,提高周天子做為天下共主的政治威信。

7:分封還能打擊和壓制潛在的反對勢力。

最後:

所以周朝初年的分封制,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必然性,基於從王朝的長久穩定、發展的角度考慮也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


南公懿


【周武王伐紂,兄弟、宗親、功臣、邦國眾多,屏藩王室、安撫諸侯,不得不封呀!】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嚴禁抄襲剽竊。

周人祖先後稷,《詩經•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載生載育,時維后稷。”黃帝時農官,居於岐山而封岐伯。后稷後裔歷經五帝至夏朝,世代世襲大司農,部族居於岐山周原,夏代封周公。商湯伐夏桀代夏,周公不窋率夏之遺民及周人,串於戎狄之間。周公姬劉(公劉)遷於豳(甘肅平涼),周公亶父遷於岐山下回歸故土。商王文丁十一年,文丁降封周公季歷為西伯,王殺季歷。季歷三子姬昌繼位西伯昌,武王伐紂後追封為文王。

【周武王為滅紂所做的準備】

《竹書紀年》載帝辛(殷紂王)41年,周文王薨。《史記》載殷紂王41年釋放周文王。。(《唐書/ 歷志》引《紀年》:「武王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周武王伐紂是帝辛五十二年,也就是周武王十二年,這一年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58年,周文王到底是被殷紂王釋放,還是這一年周文王病逝,冷清先生的意見,還是以《竹書紀年》為準確。也就是說周文王病逝於公元前1058年。

周武王即位第二年,周軍討伐犬戎,當時犬戎居住在甘肅慶陽、陝北一帶。第三年,周武王征討密須,當時在甘肅靈臺縣。第四年,周武王討伐耆國既黎國,黎國在山西長治西部。第五年,周武王討伐邘國,邘國在河南沁陽西。第六年,周武王伐崇侯虎,攻佔崇城改名為豐邑,豐邑在陝西鄠邑區,以前叫戶縣。第七年,周武王擴建豐邑為都。

第九年,周武王祭祀了祖廟,勒兵向東,在孟津舉行閱兵。周軍車子載著周文王的牌位,以姜尚為國師,號召天下諸侯:“統帥你們的軍隊和人民,給你們準備好了舟船,遲到的違令者斬。”周軍渡黃河時,有白魚跳躍到船上,武王取以祭祀。剛剛渡過黃河,有雷電擊中周武王舟船的王屋,紅色的火焰不斷變化成金烏的形狀。當時,到達孟津會盟的諸侯有八百多,諸侯皆曰:紂王克伐。周武王說:你們不知天命,條件還沒有成熟。

周武王遂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大家都撤兵回去了。周武王為啥取消這次軍事行動呢?第一,周武王覺得孟津的糧草不夠,就是說準備的還不夠充分。第二,古人迷信,雷電擊中船之王屋,火焰化成金烏之狀,是不祥之兆。第三,殷紂王朝廷內部還沒有徹底分化,政治時機還不夠充分。第四,周武王覺得八百諸侯帶來的軍隊不夠多,如果和殷紂王的軍隊及其支持者決戰,還沒有必勝的把握。諸侯之兵之所以不夠多,從雷電擊中王屋起火來分析,當時正是秋天秋收季節,青壯年男子都在收穫莊稼,所以八百諸侯不能傾國而出兵。

【牧野之戰是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最大規模的一場戰役,雙方出動總兵力150萬人以上,也是世界冷兵器時代最大規模的戰役。】

過了兩年,殷紂王愈發的昏聵了,誅殺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比干、箕子都是殷紂王的叔叔,是殷商王朝的重臣。太師疵、少師強,抱著商朝的樂器投奔周武王。周武王覺得政治時機成熟了,孟津的糧草儲備也充足了,他向天下諸侯宣佈:“殷商有重大罪過,不能不傾盡全力討伐。”周武王要求八百諸侯,要帶上全部軍隊和青壯年的男子,周武王特意把伐紂大軍集結的時間,選定在冬季秋收之後,諸侯們要在十二月中旬以前達到孟津。

周軍傾國而出,戰車300乘,騎兵3000,甲士45000人。《史記•周本紀》原文:“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鹹會。”諸侯軍隊來了多少呢?超過了六十萬。西周初期的兵制,一輛戰車三個人,跟隨甲士150人,八百諸侯之中,還有很多不發達的少數民族,他們的生產力水平根本達不到周軍軍制的要求。《史記•周本紀》原文:“誓已,諸侯兵會者四千乘,陳師牧野。”據此可以推算出,諸侯兵車會者4000乘,諸侯總兵力至少有60多萬人,很可能超過了80萬,商紂王出兵70萬對戰於牧野。

《尚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周武王左手掌握著青銅戰斧(象徵著軍權),右手拿著一把犛牛尾做的令旗,說道:遠道而來的西土之人。……周武王又說:聽我說,我友邦的君侯,國師、司徒、司馬、司空、軍長、旅長、師長、千夫長、百夫長,以及庸國、蜀國、羌國、髳國、微國、盧國、彭國、百濮人等等,舉起你的長戈、豎起你的旗幟,端起你的長矛,我們一起向天發誓。

 參加周武王伐紂的諸侯,佔到當時華夏民族的一多半,不但有華夏文化相同的邦國,還有和華夏文化相近的邦國。作為伐紂總統帥的周武王,在牧誓中,將追隨出兵的八百諸侯,挑選重點講了八個大的邦國和部族,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這都是出兵超過一萬的大邦國部族,出兵不足一萬的中小邦國部族,周武王省略而沒有提到,當然不等於他們沒有來參戰。中等的方國出兵幾千,小的部落出兵幾百,參加伐紂的大中小諸侯多達八百多家,各個邦國、方國、部落經濟發達程度不一,像羌人、髳人、濮人都是少數民族,他們的經濟文化不發達,他們雖然出兵上萬,但是肯定做不到一輛戰車跟隨150名甲士的程度。

【庸國】;華夏民族的一支,在漢水流域,建都在今湖北竹山縣,是上古較大邦國。

【蜀國】;華夏民族的一支,在四川廣漢及成都平原,創建璀璨的三星堆文明,是華夏古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羌人】;華夏民族的一個分支,以農耕、狩獵、畜牧為業,居住在甘肅、青海一帶。

【髳人】華夏民族額的一支,劉海齊眉的髮飾(應該屬於三苗派系),居住在雲貴四川的少數民族。

【微國】華夏民族的一支,原居住在山東,後被殷商戰敗,遷徙至山西潞城,後遷徙至陝西眉縣。

【盧國】華夏民族一支,原是炎帝的姜姓部族,是赤帝的封國,在河南盧氏縣一帶。

【彭國】華夏民族周人的一支,此彭國非彭城之國,因功封於有邰(平涼),在甘肅靈臺縣建國。

【濮人】華夏民族的一支,殷商時期雲貴四川的少數民族,應該是三苗的分支,周以後稱百濮。

【牧野之戰殺傷了20萬殷商軍隊,滅絕了99個邦國,斬殺了18萬諸侯軍隊,俘虜30萬諸侯軍隊,降服兼併了652個邦國】

【牧野之戰,周武王70萬對殷紂王70萬】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率周軍5萬、戰車300乘,八百諸侯軍隊60多萬(可能超過70萬),兵車會者4000乘,陳師牧野,周武王做《牧誓》。殷紂王早已經知道周武王要來,殷商軍隊20萬,七百諸侯軍隊50萬。周武王誓師完畢,周軍為中軍,八百諸侯為左右翼,數萬巴蜀之兵為先鋒。巴國的勇士們臉上塗著油彩,揮舞著長矛跳著原始的舞蹈,蜀國的將士們帶著恐怖的面具,呼喊著震天的號角。支持殷紂王的諸侯聯軍,被怪異的巴蜀軍隊嚇著了,50萬諸侯聯軍開始倒戈逃跑。周武王70萬伐紂大軍,圍殲了殷紂王20萬殷商軍隊,戰鬥之慘烈,流在地上的鮮血,都把戈矛的木柄給漂了起來。

《華陽國志•蜀志》:“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顓頊;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

《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

《尚書•武成》:“癸亥,陳於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牧野之戰,周武王諸侯聯軍抓獲俘虜了霍侯、艾侯、佚侯,小臣46名,官員100多名。繳獲戰車1130乘,戰車毀壞者不計其數,初步估算殲滅殷商軍隊20萬,殷紂王穿著五彩的玉衣自焚於鹿臺。牧野之戰後,周武王舉行了盛大的圍獵,擒獲老虎22只,彪2只、麋鹿5235只、犀牛12頭、野牛721頭、黑熊151只、棕熊118只、野豬352只、貉18只、長尾鹿16只、麝香50、小麋鹿30只、梅花鹿3508只。狩獵結束後,周武王隨後討伐“助紂為虐”的諸侯,消滅99個邦國,斬殺了17萬7千七百79諸侯之兵,俘虜了30萬零230人,總計降服邦國652個。

《逸周書•世浮》:“乙巳,陳本命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兩,告以馘俘。百謂至,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兩,告以馘俘百韋,命伐厲,告以馘俘。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貓二,……。武王遂徵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

【周武王為什麼要分封諸侯?大家都出力了不封不行呀。】

夏萬國、商三千,周八百,殷商消滅了上千個邦國。周武王伐紂時期,全華夏的總人口1300多萬,依然還有1500個邦國,商族是最大的邦國,殷商是天下共主,商族也稱為大邑商,商朝的常備軍有20萬,戰車1500輛。周人是較大的部族,周文王獲得了征伐之權,常備軍只有5萬,戰車300乘,其他邦國都沒有如此多的常備軍和戰車。夏商周時期,華夏實行的是“全民皆兵”制度,成年的男人都是入籍的“志願兵”。不打仗的時候務農,自備武器鎧甲,農閒時訓練,打仗時出征。

周武王動員了八百個諸侯邦國,參戰的總兵力達到70萬以上,周武王的軍隊佔有的比例很小,推翻殷商是大家共同的功勞。八百諸侯邦國,有的有爵位、有的沒有爵位,武王伐紂成功、周王朝確立,周王稱天子有分封諸侯的權力,八百諸侯們也想獲得應有的名分。武王伐紂降服652個邦國,人口600多萬,還有東部廣大的土地。助紂為虐的諸侯被消滅或者廢除,大家都想分得伐紂成功的利益,周武王不得不分封諸侯。分封諸侯的次序是周王兄弟、宗室、功臣、八百邦國,分封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

周武王一共分封了800多個諸侯,絕大部分是子爵、男爵,伯爵以上100多個,侯爵以上的僅有三十多個。其中,周武王的兄弟有15個人封公侯,姬姓宗室封侯伯者有40人,出兵多戰功大的邦國有18個封侯。周武王的弟弟姬丹、姬奭、太師姜尚、微子啟等少數人封公爵,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封侯爵;庸國、蜀國、羌人等大國都封伯爵,巴人這樣的小國只能封子爵。周成王時又分封了一大批諸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封晉國公,熊繹封地在楚為子爵。

周武王分封諸侯,將以前的邦國、方國取締了,代之於“大國、次國、小國”,所以,周初雖然分封了800多個諸侯,稱為國家的其實只有70多個。諸侯國受周天子節制,700多個小諸侯分別受70多個諸侯國節制。周公旦製作周法、周禮時,特意規定了周天子和諸侯國擁有軍隊的數量。周天子擁有六個軍,75000人;次國擁有三個軍,37500人;小國擁有一個軍,12500人。西周時期,華夏總計擁有軍隊近百萬。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

《荀子•儒效》:“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稱偏焉。”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假如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