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元代麻倉土怎麼區別於高嶺土?

龍嘯天鑑藏


元代麻倉土是早期的元青花瓷的胎土用土料,早期胎土選擇,過篩,發泥,比較粗糙簡單,雜質較多,含鐵量高,在早期元青花瓷器的釉面和底足露胎處,可以清楚看到胎土粗糙灰白色胎土有分佈很多較均勻的細小的黑點,在中晚期景德鎮窯口至正型元青花瓷的瓷胎土內可以清楚看到使用了高嶺土十瓷石的二元配方,胎體更加堅固結實,胎體雖薄但沉重壓手,土質潔白細膩,雜質少,沒有了黑色的均勻細小的點,這一時期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多用於宏大的外貿出口,創造外貿收入使用進口鈷料蘇麻離青料,因為價值比黃金亨貴,國內使用至正型瓷器的都是達官貴人,或有錢人豪富,粗糙的瓷器才是貧窮百姓的實用器,元朝蒙族官員非常的腐敗貪婪,大部分民眾都是貧困草命百姓,能混飽肚子都不錯了,沒有幾家值得起至正型元青花高檔細瓷器皿物什,只有今天的玩仿品的弄潮兒,為了魚目混珠,或磚家們達到弄錢的目的,製造成元青花瓷象爛白菜遍地都是。今天能看懂真假元青花瓷的人越來越多,而且以後看懂得人會更多,這是趨勢無法阻擋的。


只論真品


我的見解和史愛平教授的研究是一致的,他的論文使用的標本就是內蒙古包頭出土的元青花瓷片。所以證據充分,我珍藏的元青花瓷器各種特徵,與史愛平教授所論述的元青花所具有的所有特徵都是一樣的。

用明朝的墓葬和沉船所出土的青花瓷來研究元青花是不正確的,證據不足,明朝墓葬出土的瓷器不能足以證明就是元青花瓷器,明朝也大量燒製青花瓷,因為明朝推翻了元朝,對元朝的文化思想是不認可的,尤其是明朝的皇族大臣不可能去珍藏元代的東西!當時的大明王朝的政策也不允許。

下面是麻倉土與高嶺土的區別(一點愚見而已)

1)元代麻倉土,由於陳腐時練泥都是腳踩(還是這二元配方的事)沒有機械那麼到位,所以會在胎體裡產生氣泡孔,這一特徵是它的獨有的,在元朝末年至正時期的青花瓷器,使用了麻倉土和進口蘇麻離青原礦料,並且麻倉土在明萬曆十一年就枯竭了,明初也可能用過麻倉土,採用機械練泥了(但是使用的已經不是蘇麻離青礦物料了),顏色發灰了!

2)元代的麻倉土具有的氣泡孔,是至正型元青花唯一的身份證,並且透過氣孔可見玉一樣的白瓷胎,這是麻倉土的胎體氣泡孔具有的另一個特徵 見下圖足底氣泡孔和出土瓷片的圖片特徵。

3)氣泡孔是佈滿麻倉土的胎裡的,斷面表面都有,不是在局部某各部位。

4)由於元青花瓷胎體裡具有很多的氣泡孔,所以它和高嶺土的瓷器比起來要輕一些,同體積的瓷器,高嶺土燒製的瓷器緻密沒有氣泡孔更重一下。

5)麻倉土裡含鐵高,高溫下與釉厚處發生物理化學反應後,會有褐色鐵鏽斑產生,是從胎裡鑽出來的,不是浮在表面,無釉處有很多類似於小糖點東西。

6)麻倉土和高嶺土的礦物成份含量不近相同,麻倉土的特點是白而不細,有很多氣孔,用麻倉土燒製的瓷器釉邊緣有一線火石紅現象,有黑痣,燒出來的瓷器有鼓包現象,或對釉面有炸裂成豁口,或出現棕眼。用高嶺土燒製的瓷器幾乎沒有以上現象。這些自然現象,高仿瓷器是除採取人為作假外根本做不到 麻倉土為粘土,具滑膩感,乾燥後成粉狀,吸水性,煅燒後成白色。麻倉土含量的多寡,會造成胎質和外表的明顯不同。麻倉土的含量高,則足底滑膩感和粉狀明顯,反之則顯粗糙.高嶺開採在後,麻倉開採在前。麻倉土為高嶺土的前身。

萬曆中期以後,文獻已不再見麻倉土開採的記載,取而代之的則是高嶺土。

7)實際意義上的高嶺土也在1989年也已經枯竭了!現在使用的不是真正的高領土。

我的論述,不知能否對您有所幫助?也許和有些專家相佐,因為諸多的樣品來源就存在疑問?這不奇怪!關於元青花的論述還有很多,蘇麻離青礦物料的特徵、釉面特徵、鐵鏽斑、凹凸不平、足底釉斑來源等,以後論述!











至正元青花


元代麻倉土就高嶺土的一種,高嶺土是統稱。元代麻倉土也稱麻倉高嶺土。最主要的就是麻倉土的雜質比較多,含鐵量高。也可能是因為當時的選礦工藝的問題,麻倉土胎質沒有後來的明朝永宣時期的胎質精細,火石紅呈現比較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