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俠小說人物看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古代文人內心中幾乎都擁有一個俠客夢,他們希望可以仗劍天涯,或是從戎報國,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也是所有古代文人的精神內涵。武俠小說為讀者提供了寄託情感的世界,可以馳騁在武俠的江湖裡,施展抱負,完成人生追求的宏願。而在武俠小說中應該只有郭靖這一人物既在江湖有以此報國,真可謂是“忠肝義膽家國事,一生未忘靖康恥”。

從武俠小說人物看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那何處不是江湖,處處皆是江湖。人會被浮名所累,但武俠世界裡,能夠活的自在,超然物外,即是高人。那存在兩種人,一種就是不被任何外在的環境及功名所累,另一種就是能真正將自己的生命與國家的存亡聯繫在一起。無論哪種情況,都屬於忘我的狀態。前一種則是逍遙的代表,只求自己內心的修煉,這只是“窮則獨善其身”,後者則是更為努力的為國家著想,願意投身於為國家民族的自由而努力的道路,這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狀態。郭靖這個武俠人物,既是生活在江湖之中,同時又生活在一個國家裡。在有限熟知的武俠小說中,郭靖是共同推舉和認同的英雄,是真正的大俠形象。國家危難之時,他能隻身襄陽,外在的環境如何的困難,侵略者如何的強大,都不改其志。他不顧自身之名,卻能影響江湖之人,與之共同抗敵。這也許就是大俠的影響力,江湖中人都講究個人的逍遙和名譽,很少關注到國家的命運,似乎在江湖人中,國家的命運不關係到個人的命運。郭靖卻意識到了,江湖中人也是這個國家民族的人,這是人物的可貴之處。

從武俠小說人物看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除此以外,郭靖並不完全在於他對於國家的忠誠,誓死抗敵,據守襄陽。郭靖有俠者的另一面,在於無條件的幫助其他人。這是人性閃光之處,這也是俠者的宗旨。俠,本身就是自由的,並且以人的忠信為主的一個群體。在小說中,郭靖從不以個人的恩怨,影響國家利益或是破壞道義。這樣一個處在江湖中的為國為民的大俠,正是文人心中追求的理想形象。古人都追求以身之劍,能解萬民於危難,能以一人之力,匡扶正義於社稷。陳平原先生指出一個共象——千古文人俠客夢,這是一個極具獨特而又內蘊的見解。我們無論看到“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還是“請軍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甚至楊炯的詩句中都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感慨,也許這與俠客有什麼直接關係,但如果用“俠士”形容這一類文人,還是較為準確和精當的。

從武俠小說人物看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俠,這是在一個社會法制不夠健全、完善的體系中存在的一類特殊群體,但卻是正義的化身。士,是在封建社會中,讀書人追求的另一種精神的歸宿。如果將兩者合為一體,俠士就是古代文人追求的最為理想的社會身份。俠不受禮法拘束,而士又囿於俗世規矩,只有兩者追求或是能夠為一個目標達成一致,將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完成人生精神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