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與《故都的秋》之我見

高中語文教材中選擇兩篇文章,一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篇是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這兩篇文章都出自中國現代文學著名作家之手,但在閱讀的比較中,兩篇文章給人的感受自然會有所不同,箇中意味只能獨自體會,當然情感的傾向也就顯而易見了。這也只是個人的一孔之見,對兩篇文章談一點不同的理解。

《荷塘月色》與《故都的秋》之我見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初讀會給人一種淡淡愁緒下的朦朧之感,但也不乏有月光的交接與荷花之高雅。通過朱自清筆墨的描繪,那似乎成為了所有讀者心中嚮往之地,但我在細讀文本過程中,從中產生一種更為真實的自我內心的感受和體會。這是文章內容所傳遞出來的真實信息。朱自清這篇《荷塘月色》能稱為經典也許正是運用大量的比喻將月下的荷塘及荷塘之上的月色進行描寫,所營造出來一種朦朧、優雅、靜謐唯美的意境,似乎所有的時間和空間都定格在這美好的一瞬,而作者可能也是以這樣一種方式來逃避現實世界的苦悶與不安。我們不對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推測,排除一切外在的因素,只對文章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和解讀。

《荷塘月色》與《故都的秋》之我見

文章主要內容也是在寫荷塘和月色,對月下的荷塘運用了大量的比喻。余光中先生批評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見出色”,這樣的評價也許會失之偏頗,但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也許正是很多比喻使得文章的內容和景色有所失真,文學可能是在使真實的環境構造成一種美的藝術境界,但這種失真是失去了自然事物的本真和人們所能欣賞的另一種感受。大量的比喻和疊詞的運用將這樣的一個環境變得緊促,色彩濃重,使人讀之煩膩,而對於荷葉的整體的比喻也近之於媚,失去了荷傳統賦予的清雅之意。對於月色的描寫則顯得過重,使得月光近似於鬼魅,反而到了整體的自然、靜謐和諧之美(當然在分析課文過程中,我們都認為作者在這樣優美靜謐的環境中,已經走出了心裡的不寧靜,但從以上的文字上分析可能這是另一種意脈上隱含聯繫)。

而在讀郁達夫《故都的秋》時,那種秋的高朗清爽之感就會迎面撲來,個人更傾向於這篇文章的賞析,在具體的行文中看不到作者的矯揉造作,通過生活中幾個片段將故都秋的特點鮮明而又具象化的描繪出來。既可以見到天之高闊,晴空朗照,有可以感受“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獨特的秋之味道。郁達夫似乎更注重於生活畫面的印象化描寫,或者是生活部分的藝術創造,高於生活,卻又可感於生活。整體的感覺自然樸實的文風中傳遞的是作者對於故都秋天的衷情。郁達夫運用比喻時,不會產生感覺錯位,是發自於內心的切實感受,將故都秋天的感受與南方秋天的感受,通過具體的味覺上的感受傳遞出來,並使人真切地融入其中。

《荷塘月色》與《故都的秋》之我見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讀之濃麗而豔膩,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讀之味淡而雋永,談文章內容的和諧性和構造的美感,《荷塘月色》可能不及《故都的秋》,但文學作品就存在多義解讀和合理解讀,讀者對於文學審美的要求和評判標準也不同一。在文學作品的解讀中儘量發現文本的細節,不要捨本逐末,豈不失之甚遠。讀文學就關注文學作品本身的價值與意義。無論是濃麗豔膩還是味淡雋永,那也只關乎文學作品本身的風格和審美價值上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