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州生態扶貧增綠增收

紅河州生態扶貧增綠增收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宜林荒山多、貧困勞動力多,97%的貧困人口生活在山區、林區,林業資源既是山區貧困農民最大的財富,也是脫貧致富最大的希望。為破解生態建設與扶貧攻堅結合不緊密的問題,近年來,紅河州以生態建設促進脫貧攻堅,以脫貧攻堅推動生態建設,讓“綠色”為脫貧攻堅賦能,走上一條產業優、生態美、百姓富的新路子。

“這片坡地有2畝多,實施林業生態扶貧項目後,胡椒苗和水泥樁全部由項目資金幫扶。經過精心管理,去年收入達到1.2萬元,全家一舉脫貧摘帽。”綠春縣平河鎮東哈村村民楊然嘎講述著自己的脫貧故事,臉上滿是喜悅。

走進建水縣普雄鄉七棵樹村,漫山遍野的蘋果樹讓昔日的荒山變得生機勃勃。村民孫家昌說:“過去,種苦蕎和洋芋,一年忙到頭賣不了多少錢。”這幾年通過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孫家昌出租了5畝土地給專業合作社,種了蘋果樹,兩口子在基地打工,每年收入4萬元,又在蘋果地裡採取林糧間種的方式以短養長,種植辣椒、生薑、花生、南瓜等農作物,加上每年分紅的1.5萬元,年人均收入達到1.45萬元,摘掉了貧困帽子。

為進一步穩定貧困群眾收入,紅河州林草局積極探索林業資產收益扶貧,採取“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方式,讓貧困群眾以林地、林場等資源資產入股,促進農民致富增收。全州累計發展林業企業500餘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48家,省級林業專業合作社41家,企業從業人數1.5萬餘人。全州林業產業規模化基地面積達1500餘萬畝,林業總產值達到208億元,實現農民人均5畝以上特色林,農民人均林業收入達到3500餘元。

與此同時,在持續增綠的過程中,紅河州積極調整吸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森林管護,並落實森林管護機制。“我被聘為護林員後,每年工資8000元,再加上退耕地補助、為合作社栽樹,一年下來收入也不少。”在屏邊苗族自治縣玉屏鎮新榮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龐朝明喜不自禁。

目前,紅河州共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崗位11504個,補助資金9483萬元,使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月增收600元以上,每個家庭僅此一項每年增加8000元至1萬元收入,4.68萬貧困人口脫離貧困線,實現一人護林、全家脫貧的目標。

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增綠又增收。經過不斷摸索,紅河州已走出一條生態扶貧新路子,給貧困地區的農戶帶來了更多的希望和幸福。(雲南日報記者李樹芬 通訊員 歐光輝)

來源:昆明信息港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