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的道理是啥?

一一j


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講的是讀書需要用心讀書,不可囫圇吞棗。

那麼怎麼能做到“用意”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以慢為快。遇到不懂的或者是書中的核心觀點,應該要停下來,反覆琢磨,真正搞懂他是什麼。建議可以用5w的思考法,對一個知識點進行深入追問,及全面的瞭解。

5W思考法: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在哪裡用?適合什麼人用?誰去用?

核心的知識要點,搞懂了之後,其餘的部分閱讀,自然就能水到渠成,閱讀效率就能提升。

第二,能聯繫實際,或者個人以往的經驗,做到舉一反三。即是根據文中的論據,去尋找論點。

比如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那我們從以往的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還有當時的心態及反應是怎麼樣的?其他人,比如名人,是否有提到或實踐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案例。

第三,反思與總結,用自己的話,把學到的知識,說出來或者寫出來。這樣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及加強對知識的記憶。讀完之後,能自己說出來,起碼對知識真正瞭解了一半。

第四,實踐,也就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我覺得這個是用意的核心目的。學了能用起來,才是真正瞭解了書中之意。

比方說看了一本工具書,你不去動手去操作,也只是知道而已,等遇到問題的時候還是不會做。

除了個人去實踐,還有一個方法,是以教為學,也即是,你學到了之後,去教別人怎麼用,這個方法能夠很好的進行一個知識的昇華,以及進一步的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跟記憶。


瑩大大說


“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出自《增廣賢文》,意思是想文采出眾,一字千金,就得讀書時下一番苦功夫。我們必須用心讀書,下苦功夫。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必須弄通學會。

讀書最重要的是這種契而不捨的態度,這樣才能增長我們的學識。只有博覽群書,厚積薄發,才能寫出一字千金的好作品。這讓我想起了唐代詩人賈島“推敲”的典故:一天,唐代詩人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了一個叫李凝的朋友。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動了樹上的小鳥。不巧,李凝不在家,賈島就把一首詩留了下來。 其詩為 巜題李凝幽居》,該詩其中一句為“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後來賈島把自己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僧敲月下門"這一句拿不定主意,用“推"好,還是用“敲 "好。韓愈很有興致的思索後對賈島說:“我看用“敲”好 ,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麼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響。 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

一個“敲"字,就讓這首詩千古流傳,而“推 敲”從此也成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也正是賈島的認真讀書,刻苦努力,才有很深的文化修養,寫詩對每個字都認真揣摩,使他在唐代詩壇贏得一席之地,真可謂是“一字值千金”。



張朝


明代·佚名《增廣賢文》

“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要對前人作品的內涵有確切的理解,必須高度重視每一個譴詞用語的心境、用意,讀書必須讀字裡行間,不能侷限於文字的表層含義,而要領會作者的良苦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