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老譜: 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講的是崇尚剛猛

形意老譜: 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講的是崇尚剛猛

  形意拳老譜雲:“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講的是崇尚剛猛,何必四兩撥千斤?”曰:非也。所謂硬打硬進無遮攔,以及看人如篙草……等,指的是武術的心理學訓練。要練出這種氣魄,才能在應用時以意領先,氣貫四梢,勁兒才能放得出來。並不是叫人不看客觀形勢的需耍,一味胡打亂闖。應知二人較勇,身材有高低,體重有輕重,本力有大小,氣質有強弱。為了增大取勝的把握; 講究點技術,講究點以慢勝快,以小力勝大力的方法,是完全必要的。

形意老譜: 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講的是崇尚剛猛

  技擊運動的全部過程,就其力學本質來講,足平衡與不平衡這兩種運動形態交替變化的過程。就自身來說,受到了重力、地面反作用力和來自對方的對抗力等只個外力的作用。外力合力的作用,將使我產生沿著該力的方向位移和加速度;外力合力對我重心的力鋸,將使我的身休產生與力矩同方向的轉動。對於對方來說,也是如此。這是力學基本原則,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技擊之所以謂之“技術”.或者說技擊之“奧妙”,就在於如何能動地操縱和改變上述三種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並巧妙地運用上述兩個原則,使之產生有利於己而不利於對方的效果

說得更具體點兒,就是: 對方力量雖大,我可以設法讓他發不出來。即使能發出來,也放不到或不能“完全”放到我身上;我之力雖小,但能全部發揮出來,而且能放到最易牽動對方全身的部位,指向最易使對方傾跌的方向,發力時機又恰好是對方自身最不穩定的那一瞬間。如能做到這一點,則在我身上被打擊之處,對方的力量總是小於我的力量,我是以大力御小力; 而在我對方進攻的方向上,我力總是大於對方之力,我是以大力打小力。

換言之,從整體上講,對方之力大於我之力,我是以弱敵強;但從二人互相接觸的局部上來看,則是我之力大於對方,甚至大過甚多,在此基礎上,如能再利用人身生理特點和力學中的槓桿、螺旋、斜面…等省力措施,則效果將更為顯著。這就是“四兩撥千斤”的奧妙之所在。

  現在不妨舉幾個具體例子,以資說明。

  一、接其梢節,制其根節

  以上肢言之,肩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習慣上,從肘以下至小臂和手,都可以叫梢節,大臂和肩關節,都可以叫根節。從生理角度來看,肘關節中的肱關節為滑車關節,只可繞額狀軸做屈、伸運動;橈尺關節為圓柱關節,只能繞垂直軸做內旋、外旋運動; 肩關節是典型的球窩關節,其活動範圍較大,繞額狀軸可做屈伸,繞矢狀軸可做內收外展,繞垂直軸可做旋內旋外運動。

因此,在運動(技擊)中胳膊的活動,主要是以肩關節為中心的旋轉運動。在技擊防禦時,如接其梢節,則獲較長的力臂,可以用較小的力產生對其肩關節較大的力矩,而易於將其臂引開。為了防止對方變換方向,繼續進攻,應該同時用另一隻手自對方大臂外側橫向加力,制住其大臂到肩關節這一段胳膊(根節)用力。因為其根部很小的角位移即可引起其梢節較大的線位移,若約束其根部使不能動轉,則其整個胳膊便將失去進擊的能力。不過,制其根節時,由於我力對其肩關節的力臂較短,需加較大的力才能奏效。彌補之法,通常是以我之小臂內側斜搭於對方大臂外側,隨即屈肘、鑄肩,用我腰部之旋轉以抵制其大臂之外展,這樣便成了以我之腰力對付對方之臂力,仍是以大制小,當然會佔優勢。

  二、纏繞滾轉,引勁落空

  這種辦法,是把自己安排得像一個三相陀螺式的圓球,可繞互相垂直的三根軸自由轉動。只要對方進擊之力不是“絕對地”對準了此陀螺的中心,則必由於球之轉動而被滑開。若想使進擊之力能恰好通過球心,是很不容易的,何況我還在不停地運動著。這就叫“以球為體”。當我要進擊時,發力用螺旋勁。無論手、臂、身軀,都像螺釘鑽木頭,擰著往裡進,利用了斜面原理,便可無隙而不入,力小而效果大。這就叫“以螺絲為用”。此二者可以作為攻防運動總的原則。

  當對方感到力已發空,不得不往回抽其右臂時,我便可順其抽回之勢,貼著對方的胳膊,用旋臂的螺絲勁打進去,這就解決了以小力破大力的問題,再者,此時很可能出現另一種情況,即當我初接手時以右小臂滾壓對方右臂時,對方出於條件反射而向上挑,這將使對方更為不利。因為從生理學角度來看,對方直臂h挑,主要依靠三頭肌的收縮力,這是費力動作,同時也易於被我以右手上引,出左拳打其極泉(心臟主要穴位)或章門(肝經主要穴位)。如對方屈肘上挑,肘必下垂,我可乘隙以左拳順其肘彎進擊其乳中穴、俞府穴或華蓋穴,右拳亦叮順其.仁挑之勢進擊其面部或右頸部(頸大動脈在此),如此則.更易體現發力小、收效大的效果。

  三、避其銳氣,擊其墜歸

  如對方是一個體重極大、本力很強的對手,用右手崩拳打我前胸。如前所述,彼向前進擊之力愈大,越快,則沿其進擊的垂直方向上便越顯得無力。我可以用很小的力將其右臂向上一託,同時身子微微下蹲,鑽進去搗其肋下如對方身體矮而粗,我不易從下方鑽人,則可以一手加側力於其梢節將拳鋒引開,另一手自中路點擊其章門穴或華蓋穴。

  這都是以小力破大力的例子。必須說明,以上幾個例子,只用以說明以小力破大力的科學根據,它只是技擊動作中的局部和片斷,而不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更不能代表技擊的全部。

  關於“四兩撥千斤”的問題,理論並不深奧,做法也不復雜,然而欲恰到好處,卻也大非易事。因為其中還有兩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需要引起注意。一是“時機”,二是“分寸”。接手引化早了,對方就撤回去跑了;引化晚了,就捱了打。引化時,引化不夠則往往發而不中,至少是發不舒暢;引化過火了,自己將由於“背”反而會被動或受制。攻防形勢,瞬息萬變,勝敗之機,繫於幾分之一或幾十分之一秒,是很不容易被抓住的。解決不了上述兩個問題,四兩撥千斤仍是一句空話,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對初學者來說,應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肢體的分工與配合問題。技擊中,肢體的運動軌跡,往往是幅度很大的空間曲線,而入體各個關節的活動幅度都有其一定的生理限制,若再考慮到只應該使用其最有利於發力的狀態時,則其活動範閒將更小。怎麼辦呢?最合理的分工是:“手顧上下,腰司左右,腳管前後”。兩手還要有嚴格分工,以人體中線為界,左手管左半邊,右手管右半邊,各要烙盡職守,勿越雷池一步。這就可以基本上保證周身各關節能夠常處於其有利於發力的活動範圍,使化的動作不致有過與不及,避免了出現“悖謬”的情況。當然在運動中,手、腳、腰身的協調配合,是需要經過刻苦鍛鍊的。

  二是放鬆:這是任何拳種都要求的問題.不獨是形意拳而已。在技擊中的每一動作,都是以肌群協作的形式完成的。其中原動肌和協同肌是完成動作的主力,固定肌以自己的收縮肌為其他肌肉建.L支撐條件;對抗肌則應充分放鬆以避免對運動起阻礙作用。為了發力大而且速度快,那些該收縮的肌肉一定要收縮夠,不該收縮的肌肉則必須全部、徹底放鬆。動作變化時.各肌肉的任務也將隨之變化,原來的對抗肌可能變成防動肌或協同肌,其狀態則必須由放鬆而變成收縮;原來苗主動肌也可能變成了對抗肌,其狀態則必須由充分收縮變為徹底放鬆,這些變化完成得越快,則我們的技擊動作才能迅速而靈活。所以只有會放鬆的人,才有可能發出大的力量和具有大的運動速度;有了大的速度,萬能將自己發出的力放到對方身上,也才能談得上放的位置和發力方向是否恰當,一般人。由於長期的生活習慣影響,肌肉總是收縮容易故松難,所以在日常練習中,應把放鬆訓練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來。

  最後,還應著重指出,有了“四兩拔千斤”的妙用,也絕不可忽視對力量和速度的訓練.更不能否定力量和速度在技擊中的作用。二人接觸,必有力的作用產生,既有力的作用,必然遵循力學的基本原則,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我們的技術多麼高超,而在力的作用方向上必然是大力勝過小力。在我欲順對方.之力進行引化時,我的速度必須超過對方才.能起到引的作用;當我欲順對方回抽之力而進擊時,我之速度也必須超過對方回抽的速度,否則便放不到對方身上。所以,力量和速度乃是技擊的“本錢”,不能忽視。多一份力量,便多一份資本;多一份速度,便多一份技巧。力量與速度,雖非取得勝利的決定囚素,然而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這是不棄懷疑的。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