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成綠衣郎,初心便相忘,多麼痛的人生領悟

方成綠衣郎,初心便相忘,多麼痛的人生領悟

在《清平樂》中有一個情節,就是韓琦作為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書生,為了人間正義,隻身擋住要來砸梁家鋪子的惡霸,正好被微服前來吃糕點的宋仁宗趙禎遇上。不但幫他解了圍,還與他談論國是。

初生牛犢不怕虎,正是意氣風發的韓琦也痛陳時弊,指出官家之害,讓宋仁宗氣得拂袖而去。那個時候的韓琦,只是單純、直觀的憑著個人立場、激情與視角看待時事、直抒胸臆,哪裡知道對面坐著的比自己年少的多的就是官家之首——當朝的仁宗皇帝?

無疑,那個時候的韓琦初中舉人,正是意氣風發、滿懷政治理想,對人生命運與前途充滿幻想的時刻。那種狀態下的人,是剛直不阿、內心無邪的。因為沒有過多的慾望,為了公平正義,他可以去慷慨赴死。

而等到韓琦終於一路過關斬將,參加殿試的時候,他才驀然發現,坐在廟堂之上的皇帝竟然就是當年與自己激辯的翩翩少年郎。而當年自己還叫他多瞭解、學習一下宋朝的制度再來發言,這個時候的韓琦已經逐步成長,也真正的要華蓋罩頂,距離富貴唾手可及了。

方成綠衣郎,初心便相忘,多麼痛的人生領悟

這個時候的韓琦便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為了真理正義可以慷慨激昂的青澀學子了,而是畏懼權威的官場新吏。因為人距離富貴越近,欲求就越多,也就越來越難以隨心所欲,做真正的自己。

而韓琦也發現,仁宗皇帝也真的認真研究了宋朝的制度,對事關民生的大事小情、條條框框已經瞭如指掌,早已遠遠在自己之上。韓琦更是不敢稍有放縱,而變得唯唯諾諾、恭恭謹謹。

宋仁宗看在眼裡,不覺有些失望,不由當場嘆道:“方成綠衣郎,初心便相忘”。宋仁宗這一嘆,其實嘆出了官場、嘆出了人性的真諦。

記得汪精衛年少時,也是滿腔熱血,能夠英勇無畏的冒死刺殺攝政王,何等的英武剛烈!而且吟出了“引頸圖一快,不負少年頭”這樣豪邁、視死如歸的詩句。

但是,當汪精衛深陷政壇,整天為利益蠅營狗苟的盤算的時候,他的熱血便全部褪盡,忘記了民族的尊嚴,忘記了自己從政的使命,更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最終淪為讓人不齒、千古唾罵的漢奸頭子。

方成綠衣郎,初心便相忘,多麼痛的人生領悟


這個巨大的反差與變化的根源是什麼?是人徹底改變了?是學識退步了?其實不是的,汪精衛還是那個汪精衛,而且學識還更加豐富老練了,只不過是人在物質與權力的享樂快感中迷失了良心與熱血,逐漸被塵世這個醬缸侵染變了顏色。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一個人越是去追求快樂和滿足,在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大有成就、外顯上確實風風光光,而內心卻早已被物慾、權欲、淫慾所奴役,最後成為外邪附體的傀儡而已。

自古興衰,無論個人還是家國,其實都脫不了這個巢碓。本質上來講,就是慾望、享樂麻木了一個人、一個民族的精神。於是乎,富不過三代,國難強萬世。

所以,一句“方成綠衣郎,初心便相忘”可謂振聾發瞶,讓人時時惕力自省,特別是為商為官者,還有做管理的人,這可以說是值得天天揣摩的金言警句。智慧者之所以是智慧者,他在每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要考慮這件事情的演變,最終會不會把自己拉入深淵而泥足深陷。

每一件細微的事情,可能都會演變成蝴蝶效應,最後牽扯著自己的命運,猶如瓶中的小鴨,隨著自己越來越強大,反而越來越難以轉圜,陷入生死兩難的境地。那麼智者通常不會拿自己的人性去賭命運,天道自然,只要堅持順道而行,外顯清貧而內心安樂。倘若逆道而行,時刻計算利益,就會外顯華貴,而內心煩亂難以清靜。先不說擁有一大堆數字財富到底有沒有意義,但是自己種下的業力終究是會發作的。

方成綠衣郎,初心便相忘,多麼痛的人生領悟


一旦業力發作,那個時候能力越強,計算越多,墜落的越慘。輕者一切歸零,重則成為一世身心負累。所以,俗人做事,眼裡只看到當前得失與錦衣玉食,卻不知道,這一切只是暫時幻境,終將化為烏有,穿的必將成朽布,吃的也會化為大糞,如此而已。

與其明知不值得還要去算計,不如不問境遇,不忘初心,不過度在意得失與結果,樂得淡然自在、雲淡風輕。世間的事情,從來沒有結果,今天的結果,不過是明天的起因而已。生死往復,興衰交替,原本就是宇宙的常態與存在形式。

身化萬千郎,初心不相忘,這才是大自在的本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