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與商家,相愛相殺or抱團取暖?

近來,美團與餐飲行業關於佣金的矛盾,引發熱議。在疫情期間,餐飲是受打擊最重的行業之一,此時的佣金之爭,對很多中小餐飲企業來說已經不是盈利多少的問題,而是存亡之危,因此交涉格外強硬,引發的關注也隨之擴大。


對於商超行業來說,疫情中線下門店客流也大受影響,到家配送成為重點。實體商超數字化、全渠道轉型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物美集團創始人、多點Dmall董事長張文中認為,實體經濟數字化需要大量的投入,要抱團取暖,不能單打獨鬥。中國整體的零售規模已經很大,但個體企業規模仍需擴大。以我們很多零售企業的規模來看,自己持續深入地去開發一個系統、去做技術創新是難以承受的,需要大家聯合起來做這件事,然後共享複用,所以必須形成技術聯盟。他強調,實體經濟數字化是聯盟共贏,以合作開拓未來。


多點Dmall作為分佈式平臺,採取的是在每個地區有限選擇區域龍頭商超進行接入,減少同質化競爭,為商超沉澱自己的用戶、流量。對商超來說,與多點聯盟,並不是單純增加一個線上渠道,而是獲得了全渠道數字化解決方案。


用重慶百貨超市事業部副總經理謝潔的話說,"多點不僅僅是一個平臺。"無論是京東到家,還是美團、餓了麼,尤其是後兩者,在大多數多點合作的商超夥伴看來,更多是一個銷售平臺。銷售平臺是各憑本事做銷售,好壞參差不齊。


而多點Dmall不僅僅關注線上銷售,還有線下銷售——通過改變線下,數據化運營,去提高商超整體銷售,包含會員端、商品端、供應鏈端等。銷售平臺只有連接、共享等基本動作,而多點是在落地數字化業務之前,先幫助商超改變運營方式和思維、行為。


謝潔說:"銷售平臺不會教我們怎麼去選品,不會告訴我們怎麼做數字化運營。"比如,有些平臺也有一系列數據化服務,但更多是會給商超回傳會員數據,但會員數據怎麼分析,怎麼用,都要商超自己摸索,而多點前期基本是"手把手傳授"。


平臺與入駐商家之間的爭議,是每個行業都可能擔心的問題。比如淘寶在壯大之後,特別是在獨立出天貓前後,就讓一批中小商家覺得備受傷害;雙十一購物節,商家在阿里、京東、拼多多之間被迫"選一"。


但平臺更能成就商家,關鍵在於平臺規模化後,是借"壟斷地位"追求盈利,還是持續優化技術、運營等實現與商家的共贏。


前期補貼過多的平臺,從開始的競爭過程就埋下了隱患。資本蜂擁而至,結果一個"不掙錢的商業模式"或者"沒有掙錢能力的公司"被拔苗助長,泡沫過後最終只留下一地雞毛。


規模效應能有效減少很多方面的成本,但有些成本,比如配送,更需要數據、技術驅動下的精細化運營。通過數字化,將不同消費者的同路線訂單進行整合分配等,讓配送等人力被高效調動。


平臺與商家並不是處在零和博弈的格局中,共同"抱團取暖",才能實現共生共贏。

平臺與商家,相愛相殺or抱團取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