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五次巡視天下,思想由霸道漸轉王道,可惜英年早逝!

一、霸道與王道

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簡單的說,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人是王道。霸者,代天子徵四方以伐不臣,換句話說,可以把霸主理解成代理天子。王者以德化四方,以仁服四夷,是真正的天子。當德衰仁弱之時,就要假仁德之名行力征之實,這樣的諸侯就是霸主。

秦始皇五次巡視天下,思想由霸道漸轉王道,可惜英年早逝!

秦始皇嬴政

法家研究富國強兵之術,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國家富強,因此手段必然激進,重賞重罰是其常用手段。法家可以讓一個國家在短時間內積聚國力,從而形成強大的戰鬥力,進而稱霸諸侯,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家學說被稱為霸道。法家以人性本利為出發點,凡事講因勢利導,利用人生而好利,生而怕死的天性強制約束眾人,從而激發社會的潛力,並在短時間內爆發出來。

儒家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進而上升到治國理民的層面上,目的是用道德禮儀約束、規範個人行為,手段溫和如春風拂面,說教輕刑是其常用手段。儒家可以在和平時期讓社會穩定,進而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如果天下能長治久安,那麼王朝就能長久存在,能長久存在的規則就是王道。

儒家以人性本善為出發點,認為壞人的產生都是後天環境造成的,因此需要用禮儀來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用仁義來教化人的思想。儒家的不足之處是忽視了人性有惡的一面,在利益面前仁義道德難以有抵抗力。忽視實際利益而撥高道德標準是儒家理想化治理社會的思想根源。

霸道與王道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作用,二者皆為治國大道,但要因時而用。戰爭動亂年代,必以霸道治國,先求生存,後求發展,最後求道德。在和平年代,必以王道治國,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養,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創造一個長治久安的社會。獨尊儒術,會讓國人文弱;獨尊法術,會讓國家難以持久。

《漢書.卷九 元帝紀第九》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母曰共哀許皇后,宣帝微時生民間。年二歲,宣帝即位。八歲,立為太子。壯大,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由是疏太子而愛淮陽王,曰:“淮陽王明察好法,宜為吾子。

秦始皇作為一代鐵血雄主,是法家的忠實信仰者,他先後巡視天下五次,漸漸感到霸道難以持久,故開始宣揚德教,意圖推行霸、王兩道夾雜的國策,奈何秦始皇英年早逝,壯志未酬身先死,思來令人悲痛不已!

秦始皇五次巡視天下,思想由霸道漸轉王道,可惜英年早逝!

秦始皇兵馬俑

二、一巡隴西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軍一戰滅齊,秦國滅六國,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秦朝正式建立,秦王政改號為皇帝,史稱秦始皇。當年匈奴右部入侵隴西郡,被秦軍擊退,秦始皇收到軍報後,決定西巡隴西,以威懾匈奴!

隴西是秦人的發祥之地,作為周王室奴隸部族時,秦人就生活在隴西河谷,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秦人的第一座城邑名為秦邑,乃周王室冊封秦部族為王室附庸時所賜。隴西作為秦人的龍興之地,一度被戎人佔據,立國後的秦人經過多次血戰,才收復了隴西地區。在隴西地區一直居住著一支嬴秦宗室族人,他的目的是守護祖地。

匈奴作為北方一個興起的遊牧政權,其勢力橫貫東西,其中西部地區為匈奴右部,與月氏、大秦隴西郡、北地郡相接。戰國時代,匈奴就不斷的劫掠秦、趙、燕三國,匈奴右部掠秦,匈奴王庭掠趙,匈奴左部掠燕。秦朝建立後,匈奴攻擊隴西郡,就是看秦國的反應,匈奴認為秦滅六國後,秦國的軍力必然大損,或有可趁之機。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

秦王政二十七年,秦始皇率京師衛戍部隊西巡,一則有衣錦還鄉榮耀祖宗的目的,二則是為了向匈奴展示武力同時支援隴西。秦始皇本打算以自己為誘餌,引匈奴主力來攻,然後趁機攻滅匈奴右部,不過匈奴感受到了大秦的威勢,採取了避而不戰的策略。秦朝京師部隊加上隴西守備部隊,足可以消滅匈奴右部,以及叛亂的羌人部落。

秦始皇五次巡視天下,思想由霸道漸轉王道,可惜英年早逝!

秦國騎兵

此次西巡,秦始皇最大的收穫是喜得猛將一員,也就是巨人翁仲,此將有力搏猛虎之力,後來追隨蒙恬北伐匈奴,擊殺無數匈奴勇士,威震匈奴!

三、二巡齊楚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雖以法家為治國主體,但也極力籠絡儒家,畢竟儒家善於造勢,又掌握著輿論權,秦朝如果得到儒家的支持,那麼秦朝必將長治久安。為此秦始皇開設學宮,廣召天下博學之士入朝出仕,賜博士官職,孔子第八代孫孔鮒就是秦朝博士,漢初名士驪食其也是秦朝博士。

齊國滅亡後,齊王田建被遷至共地居住,住在松與與柏樹之間,終因缺乏食物而活活餓死。齊王建死後,齊民歌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秦始皇聽聞後,恐齊地有變,於是親自率軍巡視齊地,以宣揚秦威、秦德,威懾復辟貴族。

秦始皇五次巡視天下,思想由霸道漸轉王道,可惜英年早逝!

齊國

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在這次巡視中,首次提出了秦德的概念,還立石誦秦德!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都是以法治國,推行法治,排斥王道德政的,這種傳統到秦始皇時代,約有一百三十餘年了。秦人講法不講禮,談利不論德,這次秦始皇宣揚德教,顯然是為了籠絡齊地民眾,畢竟他們講禮德。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

秦始皇上鄒嶧山刻石誦秦德,講了德的具體含義,秦德的含義就是法治,這跟儒家講的德有根本性的不同。“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這句話表明,秦國法律事無鉅細,皆法式,依法治國為大德,後世要永遠遵守不得改變。

為了顯示秦法公正嚴明,有功必賞的效果,在下泰山之時,天降大雨,秦始皇躲在一棵大樹之下避雨,事後秦始皇論功行賞,冊封這棵大樹為五大夫爵。一棵大樹都能因功受賞,何況天下賢能之士?秦威烈烈、秦德昭昭,恩德所至、澤及牛馬。

“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淨,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這句話表明秦始皇是重視儒家的教化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儒家比法家要溫和得多,儒家是治心,法家是治行。

秦始皇五次巡視天下,思想由霸道漸轉王道,可惜英年早逝!

第二次巡示路線圖

從泰山下來後,秦始皇從渤海坐船東進,在山東的之罘山登陸,再次刻石誦秦德。之後秦始皇坐船從琅邪登陸,在琅琊停留了三個月之久,親自督導遷民三萬戶到琅琊郡(今山東省青島市)。齊人徐福向秦始皇建議出海尋靈藥,秦始皇同意了,可見當時秦始皇的身體情況已經不佳了。

之後秦始皇南下楚地,在彭城齋戒禱祠,打算從泗水中打撈出失蹤的夏禹九鼎,數千人下水尋找數日,但依然沒有找到。之後秦始皇過衡山,進入南郡,向楚地民眾宣示大秦威德,南郡是楚國的舊都,被秦國戰神白起攻佔後才改名為南郡的。

楚將項燕死前高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此語深深印入秦皇心中,故秦始皇特意巡視楚地,目的就是宣揚秦威,秦德,讓楚人誠心歸秦。此時的項梁正跟著叔父項梁逃亡山林,因為他們是秦朝通緝的要犯,是反秦復楚的骨幹份子。

四、三巡三晉

公元前230年,秦國派遣內史騰率軍攻韓,韓王安投降,韓國滅亡。秦國以韓地建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韓國滅亡後,韓王安被遷離韓國舊地,軟禁於陳縣。公元前226年,韓國舊貴族在故都新鄭發動叛亂,秦國出兵平定叛亂。叛亂平定之後,為了根除禍患,秦國將軟禁中的韓王安處死。

韓國滅亡前,韓國大臣張良出逃,秦軍經過多次搜捕也沒有抓到張良。韓王安被囚禁後,張良多方奔走,聯合韓國貴族,在魏國的支持下發動叛亂,迎回韓王安復立韓國。不久秦軍出兵平定潁川郡叛亂,並以此為藉口滅魏,張良再次成功逃脫!

秦始皇二十九,秦始皇得到秘報,說三晉有復辟勢力蠢蠢欲動,於是秦始皇親率大軍巡視三晉。秦始皇車駕經過陽武縣博浪沙時,遭到張良組織的刺殺,一位大力士以120斤的鐵錘擊中秦始皇副車駕,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預防準備,所有車輦全部四駕,時常換乘座駕,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哪輛車中是秦始皇,故秦始皇倖免於難!

秦始皇五次巡視天下,思想由霸道漸轉王道,可惜英年早逝!

博浪沙刺秦

張良在鐵錘擊中車駕後,不敢確認是否殺死了秦始皇就逃走了,大力士則力戰而亡。之後秦始皇下令搜索刺客,十日不得其主,最終不了了之。秦始皇繼續東巡,再次到山東的之罘山,望大海而刻石,向天下萬民說明秦國為什麼要攻滅六國,為什麼要統一天下。

《史記.秦始皇本紀》六國回闢,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烹滅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聖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彊。武威旁暢,振動四極,禽滅六王。闡並天下,甾害絕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經理宇內,視聽不怠。

秦始皇五次巡視天下,思想由霸道漸轉王道,可惜英年早逝!

第三次巡示路線圖

秦始皇明言,六國反覆無常,六王貪婪暴戾,為一已之私爭戰不斷。皇帝可憐天下萬民流離失所,於是發兵消滅六國,奮揚天子之威。六國被滅,天下一家,從此再無內部戰爭,此天下萬民之福。電影《英雄》裡的主題”天下“就是秦始皇的這種思想反映。天下一家,就無內戰戰爭;天下諸侯並立,則內戰不可避免!

秦始皇到之罘山勒石誦秦德後,再次前往琅琊郡,去此地的目的是考查當地政績,畢竟秦始皇第二次巡視天下時,安排了三萬戶百姓遷至琅琊郡。秦始皇去琅琊郡就是看看移民工作的進展情況,很明顯秦朝高效的行政效率讓秦始皇很滿意,之後秦始皇去了臨淄城,向齊民宣揚秦德。

趙國是秦始皇的出生地,趙國也是反抗秦國最厲害的戰國,因此秦始皇巡視完齊地後,去趙國威懾復辟之徒。趙國的平原君為戰國四公子之一,在民間的影響力較大,因此秦始皇特意去了平原縣。之後秦始皇從鉅鹿北上恆山,祭祀山川后南返邯鄲。

秦始皇出生在邯鄲城,童年都在邯鄲度過,滅趙後秦始皇親入邯鄲,擊殺趙國貴族無數,名義上是為報當年趙人欺負太后趙姬之仇,實際上是提前剪除將來可能反秦的趙國人士。在戰爭中仇殺敵人,世人無話可說;在治理天下時,再誅殺政敵,在名聲上就不好聽了,不符合天子的形象。秦始皇第三次巡視趙地,入邯鄲城還是為了宣德於趙民,威懾趙地的反秦人士。

接著秦始皇從趙地入魏地,然後返回咸陽,開始準備對匈奴的作戰。

五、四巡北燕

秦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秦始皇與四名武士微服出巡咸陽,在蘭池遇到刺客劫殺,秦始皇親自上陣與刺客搏殺,最終武士擊殺刺客,而刺客主謀沒有查出,天下大搜捕二十日,沒有結果。蘭池遇刺,讓秦始皇決定北巡燕地,因為他即位為帝后還沒巡視過燕地。

碣石,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城西56公里、山海關東15公里的止錨灣海濱。碣石由三塊高出海面20米左右的巨大礁石組成,東邊一塊礁石從遠處望去如一人矗立在海中,因此也稱姜女石。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率群臣到達碣石,刻石誦秦德,以教化燕地民眾。

《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鹹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

“墮壞城郭”有什麼意義呢?簡單的說就是拆除六國王宮,消除六國王宮對六國遺民的影響力。孔子執政魯國後,最大的功績就是“墮三都”,而“墮三都”的目的就是維護禮制,魯國只有一個公室,三桓作為士大夫是不能擁有國君才該擁用的宮殿建築的。秦始皇下令拆除六國王宮,其實就是效法孔子,天下只有秦帝國一個國家,因此天下只能有咸陽一都王都,六國的王都可以存在,但王宮必須拆除。

秦始皇五次巡視天下,思想由霸道漸轉王道,可惜英年早逝!

墮壞城郭

“決通川防”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就是疏通天下河道,將一切人為的軍事引洪工程拆除,讓河道迴歸自然。天下諸侯並立,各國紛爭殘酷,上游的諸侯就會築引洪壩,將洪水引入下游國家,以達到削弱敵國的目的,為此專門有一個成語產生,名為“以鄰為壑”!秦始皇三十二年,秦朝開始大規模疏通天下河道,將有利的水利工程保留,將軍用引洪壩全部拆除,讓天下河道興利除害。

“夷去險阻”是什麼意思呢?險是指交通道路危險,阻是指各國邊境關卡。夷險去阻的含義就是修復原六國官道,取消原各國邊境關卡。這樣做的目的可以加強各地區的聯繫,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

最後幾句“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是說大秦治下,天下百姓安居樂業,百業欣榮,諸事皆順。這些事情都是國計民生的大事,用孔子的話來說,這些都是德政,秦始皇在不遺餘力的宣揚秦國德政,也就是想以德服天下!

巡視完燕地後,秦始皇巡視北部上郡,而巡視上郡的目的就是對匈奴作戰。匈奴多次騷擾大秦,邊境烽火不斷,官民屢遭掠殺,秦始皇到上郡就是在做進攻匈奴的軍事佈署。盧生從海外歸來,獻上“亡秦者胡也”的讖語,秦始皇以此為藉口,令大將蒙恬統兵三十萬北伐匈奴,一戰斬首匈奴騎士十餘萬,拓地七百里。秦軍強大的戰鬥力讓匈奴“民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抱怨”,秦威烈烈,威震匈奴!

秦始皇五次巡視天下,思想由霸道漸轉王道,可惜英年早逝!

大秦上將軍蒙恬

六、五巡南楚

秦始皇三十四年,楚國餘黨項梁在櫟陽縣被逮捕,櫟陽縣監獄官司馬欣接受了項梁的賄賂,放走了項梁。這表明秦朝統一天下後,法治有所鬆懈,官吏奉公守法的程度有所降低。秦始皇審閱天下奏摺,日審三百公斤,不處理完公事,那怕半夜三點,也不會休息。基於這樣的勤政態度,秦始皇察覺到了吏治的鬆懈,他開始整頓吏治,從而發現楚地復辟勢力正在壯大,反秦之風正在興起。

秦始皇五次巡視天下,思想由霸道漸轉王道,可惜英年早逝!

秦始皇巡示天下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

項梁回到會稽郡後,開始秘密招募勇士,打造兵器,為反秦做準備工作。天下風言,秦始皇將死,一旦雄主去逝,主少國疑之際,就是楚國復辟的最佳時機。項梁在準備復辟,秦始皇則想在生前解決掉楚地的復辟勢力,故巡視楚地開始。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觀籍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從上面的記載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第五次巡視天下,基本上都是在楚國舊地,目的有二:其一,威懾楚地復辟勢力;其二、向楚地民眾宣揚秦德。

雲夢澤是楚國王室的王家林苑,也是楚國水軍的主要訓練基地,秦始皇到雲夢澤的目的是祭祀舜帝!天下論至孝,首推舜帝,孝道的代表就是舜帝,秦始皇祭祀舜帝的目的是十分明顯的,彰顯秦國遵守孝道。

秦始皇沿長江東進,到了丹陽,丹陽是楚國的首封之地,楚國被周王室封為諸侯時,領地就在丹陽。錢塘、會稽都是越國的舊地,越國被楚國攻滅後,這兩地都是項氏家族的封地。秦始皇重點巡視錢塘、會稽兩地,其實就是在威懾項氏家族。在會稽,秦始皇祭祀了大禹,大禹是夏王朝的開端者,受天下萬民敬仰,越國的存在就是為守護大禹陵。

最終秦始皇達到南海邊,在海邊立石刻頌秦德。“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秦始皇這次宣示的秦德細化了男女夫妻家庭關係上了,要求男女對婚姻要忠誠:男子搞婚外情,妻子殺之無罪;女子逃婚,子女不得承認這位母親。

秦始皇五次巡視天下,思想由霸道漸轉王道,可惜英年早逝!

秦始皇至大海

秦始皇五次巡視天下,前後歷時11年,平均兩年一次,除了第一次沒有宣示秦德外,其後每一次都在宣示秦德。而秦德的內容從法治漸漸改變為德政,從天下漸漸改變為家庭,這充分說明秦始皇的治國思想在轉變,從力征諸侯變成了德法兼治。

可惜秦始皇英年早逝,駕崩時年僅49歲,如果上天能再給秦始皇十年時間,則反秦戰爭、楚漢戰爭將不復存在。以法治為主,以德治為輔的治國模式將成為治世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