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阿里、京東們能否解決困擾市場已久的“倒奶問題”?

數字化時代,阿里、京東們能否解決困擾市場已久的“倒奶問題”?

今日看點

從1932年到2020年,從工業時代到數字化時代,經濟的產能持續提高,市場的體系不斷完善,但是“倒奶現象”始終難以杜絕。這是市場的一道無解題嗎?

在市場的兩側,供給與需求始終保持著一種“脆弱的平衡”。

當新冠疫情肆虐,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顯著,市場的兩側面臨波動,“脆弱的平衡”被進一步的打破。

於是,繼中學歷史課本的倒奶插圖之後,我們再次見證了“倒奶事件”的重演。日前,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因疫情導致需求驟減,被迫傾倒數十萬加侖的牛奶,再次引起市場熱議。

數字化時代,阿里、京東們能否解決困擾市場已久的“倒奶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此一幕,雖是“荒誕”,但是在疫情之下,供給過剩,需求不足,市場兩側的矛盾被持續放大,“倒奶”亦是無奈。

事實上,在中國市場,類似的情況也在疫情期間上演。根據2月華夏時報的報道與中國奶業協會公佈的信息顯示,截止2月7日,我國13個省份出現倒奶現象,預計傾倒牛奶達到30噸以上。

同期,我國一二線城市各大商超乳品銷量同比下降50%以上,從產業到市場,奶業持續受到影響。

“整個乳業的產品生產、銷售和配送體系幾乎停滯。1月末到2月初,幾家大型乳企的日產能利用率不足一半。”在內蒙古奶業協會秘書長徐克的介紹下,倒奶背後的原因並不純粹,生產鏈、供應鏈的斷裂也在間接的激化市場的供求矛盾。

那麼,當我們從經濟的角度來思考——在市場的供求矛盾下,是否只能將“牛奶”(產品)倒掉(消滅)?

從1932年到2020年,從工業時代到數字化時代,經濟的產能持續提高,市場的體系不斷完善,但是“倒奶現象”始終難以杜絕。

這是市場的一道無解題嗎?

為什麼是“牛奶”會被倒掉?

在討論上述問題之前,有一個更直接的疑問需要解答——為什麼是“牛奶”會被倒掉?

疫情期間,在市場停擺的節點,我們看到了太多行業承壓下行,家電、汽車、旅遊等等,但是似乎從未有過像奶業這般不堪,出現傾倒產品、下調產能的情況。

究其原因,還是牛奶特殊的屬性決定了其特殊的待遇。

牛奶的本質是一種農副產品,保質期短,需要二次加工,配送條件較高。對此,相關奶業從業人員更為詳細的介紹道:“日常飲用的牛奶需要滅菌處理,產出48小時內必須得進行一滅,否則就會變質。”

眾所周知,變質的牛奶幾乎沒有任何價值。疫情期間,伴隨著復工受限和防疫管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延時了牛奶加工的流程,導致部分牛奶很難及時完成加工處理,只能流入下水道,而不是市場。

總結來說,市場需要的是價值,而牛奶是一個使用價值隨著生產之後的時間增長而持續下滑的產品。

數字化時代,阿里、京東們能否解決困擾市場已久的“倒奶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產品的價值隨著時間無可避免的流逝,那麼最終面臨的結局也就不言而喻。與此類似的,還有生鮮產品。

一旦產出,又不能及時的流入市場,提供給需求方,那麼只能隨著價值流失,面臨傾倒和銷燬,形成“浪費”。對比之下,在我國的市場上,水果的問題比起牛奶傾倒甚至還要常見和具備話題性和媒體熱度。

比如,2月以來,媒體多次報道,我國多地就面臨著諸多水果滯銷的問題,特別是廣西、江西等地的蜜桔、沃柑和大青棗,要麼成噸傾倒路邊,要麼爛在地裡,就是無法如期形成市場轉化價值。

人類的成果不能如願惠及人類。這一幕幕,是市場的無奈,也是社會的荒誕。

“牛奶”是否只能被倒掉?

誠然,不管是牛奶,或是水果、海鮮、蔬菜等生鮮產品,由於自身保質期較短,一旦產出,如果無法及時銷售處理,都終會面臨銷燬的結果。

那麼,或許有人就疑惑了,為什麼只能倒掉,難道就沒有其他選擇嗎?

站在社會化的角度來看,答案是肯定的(有)。

站在市場化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幾乎沒有選擇。

源於市場的供求矛盾,“倒奶現象”的背後主要有兩點表現。

一是短期產能過剩,供給過多,需求不足,價格下降,要麼銷燬一部分產能,要麼擴大市場,增加需求,以至於穩定市場兩側“脆弱的平衡”;

二是市場供應鏈斷裂,有供給,也有需求,但是運不出去(沒有銷路),市場的供求關係建立不起來,要麼銷燬,減少存儲成本;要麼儘快打通市場供應鏈,鏈接供求兩側。

除此之外,更加關鍵的是,每當市場陷入類似的局面,僅靠市場兩側的力量幾乎很難在短期內進行自我調整,來重新恢復正常的市場秩序。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牛奶、水果等產品會被倒掉,而不是正常的銷往市場的原因。

一般這個時候,往往就得需要第三方的力量或是強大的市場主體介入,來重新擺正市場的天平。

長期以來,在我國,擔任這個角色的便是政府。

在早前的政府舉措中,對於類似的情況,要麼通過財政預算來購買滯銷產品進行銷燬,減少供給側損益,保證市場平衡秩序;要麼通過發動公職人員自主購買,強制拉出一條供求關係鏈,保證供求互通。

但是,從市場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舉措雖然短期內能減少一些損益,但並非長久之計。市場的問題最終還得交回市場來解決。

為此,近年來,從各地的扶貧舉措或是解決滯銷方案來看,政府愈發注意用市場的方式來解決市場的問題。

就拿此次疫情來說,2月14日,扶貧辦聯合網信辦、農業農村部等7個單位發佈《關於開展消費扶貧行動的通知》指出,“要對東部地區、中央單位、民營企業和社會組織進行廣泛動員,搭建平臺、購買扶貧產品。一方面實現城市菜籃子、米袋子的有效供給,滿足城市居民消費升級需求。另一方面促進貧困地區扶貧產業健康發展,促進貧困群眾增收。”

簡單來說,就是由政府推動搭建平臺,促進市場正常運行,該正常買賣的正常買賣,把市場的問題交予市場來解決。

數字化時代,阿里、京東們能否解決困擾市場已久的“倒奶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這還不夠明顯,那麼4月7日晚“小朱配琦”組合的強勢出圈,無疑是進一步證實了當前面對市場問題的主流路徑。

淘寶直播聯合央視新聞,朱廣權搭配李佳琦,近兩個小時的直播,累計觀看次數高達1.22億,共售出66萬單,涵蓋多款湖北特色產品,成交總額約為2300萬元。

這種跨越次元壁的“公私”組合瞬間點燃市場的熱情,所帶來的風口不僅僅是直播電商的再次火爆,更是未來應對市場問題的一大典型參照。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電商平臺的介入也是值得矚目。

所謂第三方的力量,隨著數字化經濟的發展與成熟,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一個獨立於市場供給和需求兩側的平臺模式正在興起,並逐漸成長成為左右市場秩序的新角色。

正是這個新角色的加入,在市場面臨供求不平衡時,除了政府的力量之外,平臺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數字化時代,阿里、京東們能否解決困擾市場已久的“倒奶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4月1日,京東啟動“買光湖北貨”活動,並宣佈包銷價值約60億元的湖北小龍蝦。於是,藉助京東平臺的推廣,在短短6日之內,京東生鮮累計銷售湖北生鮮產品近1000噸,銷售額月環比增長445%。

4月2日,阿里繼而公佈愛心助農最新戰報,4月1日湖北農副產品在淘寶天貓的銷量較3月的日均值環比增長93%,並宣佈旗下的盒馬事業群、數字農業事業部將採購價值10億元的湖北小龍蝦,“幫湖北蝦農把時間搶回來!”

與政府的搭臺引線不同,這些本身就活躍在市場之上的生鮮平臺不僅擁有自家的電商平臺,更是聚攏一批活躍的消費群體,短期之內介入特定市場,成果斐然,有目共睹。

更關鍵的是,將看似“拉一把湖北”的助農問題,引導成為常態的市場交易,不經意間緩和市場兩側的供求矛盾,顯然,脫胎市場的平臺擁有著更符合市場秩序的操作優勢。

如此,當一切源於市場的供求問題,都能如願交予市場的力量解決,而不是政府的財政介入,那麼這對於市場的發展而言,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以平臺緩和供求矛盾,使得市場具有自我調整的能力,這也或許正是數字化時代所期望的理想狀態吧!

平臺,能讓“牛奶”不被倒掉嗎?

如果能以那麼理想的狀態發展,自是可喜。但現實的發展,向來不會如此順利。

互聯網經濟興起以來,就生鮮電商的風口來說,已是吹了近十年之久,期間出現大大小小的平臺,此長彼消,卻始終未能迎來終局,也未能如願為市場帶來穩定的供求秩序。

至今,牛奶還在流入下水道,水果還會爛在地裡,長期困擾市場的供求矛盾也同樣困住了躍躍欲試的電商平臺。

以平臺定位介入產品保質期最為短暫的生鮮市場,挑戰可謂嚴峻。也難怪今日資本的創始人徐新直言,“電商的最後一個堡壘就是生鮮。”

數字化時代,阿里、京東們能否解決困擾市場已久的“倒奶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若要“牛奶”(生鮮產品)不被倒掉,至少要趕在保質期內將市場的兩條鏈條,即信息鏈與供應鏈同步打通。

其一,信息鏈對應市場的信息流通,簡單來說,需要讓供給側知道哪裡有消費需求,讓需求側知道哪裡有產品供給,平臺作為連接中樞,信息的雙向流通是第一步。

其二,供應鏈對應市場的產品流通,完成生鮮產品的即時配送最為關鍵,也是目前最是考驗平臺能力的難點。

以此次疫情來看,供應鏈的斷裂影響了不少生鮮平臺和零售超市的營業。“決勝供應鏈”從之前的市場口號,一下子成為了最為嚴峻的市場檢驗。

供應鏈整合能力,順勢成為了生鮮巨頭脫穎而出的最大依仗。

京東生鮮在疫情爆發之後,迅速聯合京東物流開通綠色專項通道,保障貨運配送;進而再由接軌京東零售主站供應鏈的七鮮超市、七鮮生活協調本地供應商,確保生鮮產品保質保量上架,形成軍團之下的小隊作戰。

阿里則進一步落實其數字供應鏈的構想,在海南於2天之內搭建第一條數字供應鏈,又數字農業組織產區農民採摘、分選加工,並負責分銷;天貓生鮮組織商家在線採購和銷售;菜鳥聯合物流夥伴打通全國物流專線,最終完成市場供應閉環。

可想而知,若要“牛奶”不被倒掉,平臺必然需要跟時間(產品保質期)賽跑,信息流通要快,供應鏈的運作更要迅捷。

很顯然,期間的難度不難想象。

如此理想化的操作,對於當前市場模式和產業發展而言,不僅是平臺,各方的條件也確實還遠遠沒有達到。

供求矛盾一直存在於市場,平臺模式或許能讓我們看到一些緩和的機會,但是面臨疫情之類的突發事件,該來的依舊無法避免。

“牛奶”還是會被倒掉,流入下水道,只望能在日趨完善的市場體系和平臺模式下,藉助數字化的力量,少一些,罷了。

參考來源:公眾號“螳螂財經”

END

非遺與扶貧“相愛”這件事兒

疫情過後,線上公共文化服務如何乘風遠航?

《動物森友會》為什麼能火到讓Switch脫銷?

堅守與突圍:聽聽疫情下的實體書店主理人們怎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