姍姍來遲,Bose的降噪真無線

姍姍來遲,但是終於來了。

BOSE作為主動降噪耳機的鼻祖(BOSE在1989年推出世界上最早的量產主動降噪耳機供飛行員使用),QC(QuietComfort)系列的耳機獨霸主動降噪耳機市場,但是真無線(TWS)耳塞市場,BOSE直到索尼降噪豆演進了三代、蘋果Airpods Pro問世一年後才推出QUIETCOMFORT EARBUDS(以下簡稱QCE),原因是什麼?時間都用哪兒了?通信?續航?還是降噪組件小型化?

不知道,anyway,還是來了。

姍姍來遲,Bose的降噪真無線

沒有沿用QC+數字的產品取名方式

用了十來天了,優點和缺點也都感受到了,小小總結一下。

降噪——目前所有入耳式降噪最佳!這次高鐵回江蘇我的旁邊有三個小孩!三個小孩!而我活著下了高鐵就是降噪性能優越的證明之一吧……

姍姍來遲,Bose的降噪真無線

左上角那個背影小女孩嗓門是最厲害的

當然,Bose降噪最精彩的部分是對高鐵飛機等低頻轟鳴的抵消,畢竟當時創始人Amar Bose就是因為坐飛機受不了轟鳴的噪音才動了開發降噪耳機的念頭。這一次,在低頻降噪保持領先的情況下,QCE對於中高頻的降噪也優於AirpodsPro,不輸降噪豆。

姍姍來遲,Bose的降噪真無線

主動降噪本身是通過聲波反向抵消來達成的,耳機在不斷地發送和外部噪聲相位相反的聲波,所以很多人用主動降噪耳機時即使關了音樂,感覺耳內還是有無形的壓力感。從準確地拾取外部聲音到產生反相聲波,需要準確、也需要用算法預判,畢竟這一過程需要時間,而預判算法恰恰是Bose的強項。

姍姍來遲,Bose的降噪真無線


音質——典型的BOSE風格。什麼是BOSE風格呢?BOSE歷來追求的不是基於儀表度數的極致頻率響應和瞬間動態,而是基於用戶對聲音的心理感受,說白了就是讓普通用戶覺得爽,所以BOSE一直在聲音的電子算法上下功夫,這一點被一些發燒友嫌棄,覺得他家電子味濃,修飾感強。作為資深的BOSE產品用戶(請看下圖我家的BOSE各類產品),我是喜歡這種“爽聲兒”的。QCE比較意外的是比QC35多了一些溫暖感和親切感,更接近新款700的聲音。而普通用戶就會很簡單地表示“好聽!帶勁!”

姍姍來遲,Bose的降噪真無線

不知不覺買了好多BOSE


佩戴感——有點糾結和複雜。BOSE的親膚材質從蛋白皮開始登峰造極,這代鯊魚鰭舒服至極。之所以說有些糾結和複雜,是因為QCE的入耳不是Airpods Pro或者降噪豆那樣把硅膠耳塞完全塞入耳道,而是用寬大的塞套對耳道入口處進行封閉,所以會給你一種容易掉出來的感覺,但我這十幾天的實際使用中,無論是走路還是跑步都不會掉下來。但是,做俯身體前屈並且不停搖頭的話,是會掉下來的。跑步、划船、單車、器械訓練,甚至瑜伽等都沒有問題,但是打籃球等劇烈的大幅度運動場景,貌似是不合適的。

姍姍來遲,Bose的降噪真無線

信號傳輸——優秀,十幾天使用下來沒有發現信號斷續問題。

延遲——有,不影響電影,可能會影響遊戲。

續航——優秀,近五小時高鐵不間斷使用,還能剩25%電量。官方給的數據是連續使用六小時,盒子能給耳機再充滿兩次延長續航12小時,且充電15分鐘播放兩小時。

姍姍來遲,Bose的降噪真無線

高鐵上連續使用近五小時後還有25%的電量

外形——Emm……耳塞大,充電盒大。耳塞大我猜是因為對消噪組件和電池等硬件的妥協,耳塞下部麥克風孔多且面積大,除了保證通話質量,我想更多是為了保證對環境音的準確拾取達到更好的降噪效果。好消息是得益於優秀的設計和材質,戴上後就對體積重量基本無感了。耳塞大,充電盒也大也能理解,但是材質、開關質感真的不敢恭維。好在這個盒子基本放在包裡可以不拿出來。

姍姍來遲,Bose的降噪真無線

材質和開關按鈕的質感都很一般

通透模式——有,但是APP和使用說明裡都沒有顯示,實際是降噪關到0通透模式就開啟了,得改進一下APP界面。另外,使用中摘下任意一個耳塞,播放立即暫停且另一隻還掛在耳朵上的耳塞進入通透模式,人性化!

姍姍來遲,Bose的降噪真無線

APP界面沒有明示消噪模式

觸控模式——有,左耳雙擊調節降噪、長按可自定義成切下一首歌或者播報電量;右耳長按調出Siri等語音助手,上手容易,準確性不錯。

總結一下,降噪一流,業界最強,飛機高鐵出差黨和地鐵通勤黨等對降噪有需求的各位放心入手;音質優秀,帶勁爽快;佩戴舒適且適合絕大多數場景,劇烈俯身甩頭運動慎選;信號續航是一線大牌標杆水平;充電盒略傻愣,藏包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