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大量官吏從哪裡來?

寫於2020.3.18


秦朝的大量官吏從哪裡來?


昨天想到一個問題,秦始皇之所以拋棄封建制、實行郡縣制,動因是實現中央集權,更好的控制整個國家。實行郡縣制後,選拔官吏的方式也同時作了改變:拋棄了以往封建制下由諸候、貴族的世襲制,採用了皇帝直接任命的方式。試想一下,秦統一六國之後,地盤一下子變大了,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可供皇帝任命為官吏。那麼,這些人從哪裡來呢?

一時不明。

今天早上正好聽了一本書《秦漢仕進制度》(曹三公子 著),比較準確地瞭解了當時的情況。

秦國統一六國以前,主要採用軍功入仕制,並輔以客卿入仕和由吏入仕。軍功入仕,大家都明白,不作解釋。客卿入仕,就是其它六國有才能的人(外來人才)到秦國做官,比較出名的百里奚、張儀、李斯都是如此。由吏入仕,就是先當一個小吏,然後再做官。吏,屬於官府裡面的底層辦事人員,相當於現代最底層的公務員。但是,“吏”這個群體在秦國很受重視,因為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就實行嚴格的法治,所有事情依照法令來辦事。這就需要有人懂法令啊,那麼這些“吏”就是對秦國法令比較精通的人。所以,這些人就可以在依法辦事的過程中“由吏入官”。

秦統一六國後,仗也不打了,軍功入仕就逐漸退居次要。所謂的客卿入仕也不存在了,因為天下已經一統。這時候,由吏入仕就成為了秦國仕進的主要通道。

聽到這裡,是不是解決了我前面提的問題了呢?只能說基本解決了,但沒有完全解決。我想的是,因為攤子一下子鋪的很大,秦始皇需要的是“大量”的官吏。而由吏入仕,能解決這個“大量”的量級問題嗎?

目前有三點思考。

1.當時的吏並不需要多大的才能,做吏的門檻比較低。大家知道,秦國是以法治國,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規定的很細。從秦始皇的角度看,他需要的只是忠實執行秦法的人,不需要這些官吏有多大的主觀能動性。這就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做官吏的門檻,擴大了選拔官吏的基數。可以這麼說:法治的推廣實行,降低了對官吏才能的需求標準。

2.追名逐利的人性保證了供給。我在前面講過:人世間的事,只要從利益的角度來分析,大概率就可以找到原因,因為人性如此。你想,為什麼秦國的軍隊被稱為“虎狼之師”?因為殺敵可以進爵。李斯為什麼放棄一個底層公務員(看守糧倉的文書)的職位,去找旬子學習七年帝王之術?為什麼又從呂不韋的門客轉到輔助嬴政?因為可以當宰相,當“男二號”。天下皆為利來皆為利往。只要秦始皇想要人才,就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人才從社會底層湧現出來。始皇帝要做的,只是設計一套人才選拔的機制即可。

3.對官吏的需求不是爆發式增長,是一個過程。秦王嬴政統一六國是一步步來的,前後一共用了14年。對人才、官吏的需求,也是一步步擴大的,是一個逐步上升的坡道。

以上三點僅是我的思考,也有可能不符合實際。

你怎麼看這個問題呢?歡迎你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