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為何逃不掉!

吳三桂是宿命是什麼?能否全身而退,安詳富貴,得以善終?


宿命為何逃不掉!

要通俗易懂地講清楚我的觀點,就必須梳理一下歷史脈絡,弄清楚幾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藩”的來頭和設藩有什麼好處?

“藩”乃屏障也,設藩大多在帝國建立之初,在國土擴張之時,設藩的目的,簡而言之,主要在於表彰開國元老,團結前朝勢力,減輕中央財政壓力,發揮藩軍隊管理高效,將士戰鬥力強的優勢。比如,唐朝依靠藩鎮數次擊敗契丹、吐蕃、回鶻、南詔,相反宋不設藩,戰鬥力極弱。

第二個問題削藩是不是必然?有一利必有一弊,設藩的危害也很大,主要是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地方強權、威脅中央。所以,帝國形勢安定之時,沒有不抓緊削藩的,為啥呢,宋太祖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宿命為何逃不掉!

第三個問題削藩成敗情況如何?中國歷史上有四次著名的“削藩”,分別發生在漢、唐、明、清。

漢之設藩:秦始皇千古一帝也,開啟大一統帝國,實施郡縣制,對地方實權派強力打壓!項羽亡秦後,大一統體系崩潰,地方實權派強力反彈!楚漢爭霸時,劉邦封了七位異姓王,最在他們擁立下登上帝位!西漢草創之時所謂的“大一統帝國”,更類似於“加盟共和國”,是與異性王妥協的產物,劉邦的算盤是:先坐上皇位,不著急對異性王下手,然後用時間慢慢消化地方強權,換取安定!

漢之削藩:歷史的大幕按照劉邦的想法徐徐展開:為屏衛皇室,劉姓藩王登上歷史舞臺,然後“殺白馬”盟約:“非劉姓而王,天下共擊之”!後來,漢景帝削藩,雖激起七國之亂,導致晁錯冤死,但被周亞夫迅速平定。最後,漢武帝採取“推恩令”,諸侯國封地“大國不過十餘城,小國不過數十里”。如此,再無威脅!


宿命為何逃不掉!

唐之設藩:盛唐時期,東征西討,急劇擴張國土!但激增的統治成本令中央財政難以為繼。於是中央不得不設藩,下放軍權、行政權、財權,以達到更高效節約的治理。

唐之削藩:唐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朝先後削藩,成效不彰,“安史之亂”後,唐王朝迅速衰落,百年後滅亡!其實,唐朝一直也沒有削藩成功,後來的五代十國,其實就是唐後期藩鎮割據的演變。真可謂興也藩鎮,亡也藩鎮!


宿命為何逃不掉!

明之設藩: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為保證大明國祚綿長,親自設計制定了分封宗藩這一重要政策,意是要以藩王來確保朱家江山。

明之削藩:明建文帝削藩,打草驚蛇,導致燕王引發靖難之役並取而代之,燕王即位後抓緊削藩,效仿漢武帝“推恩令”成功!


宿命為何逃不掉!

清之設藩:滿清入主中原時,由於人心不穩,邊疆未定,不得不分封明朝降將為王。

清之削藩:清康熙帝削藩,引發三藩之亂,歷時八年平定三藩,取而代之布政使制度,中央政權實現對地方垂直有效管理。


宿命為何逃不掉!

吳三桂小傳:吳三桂在雲南壟斷貿易,耗費中央國庫開支維持私人武裝。在平南王尚可喜提出撤藩,投石問路後,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迫於無奈也上表撤藩,但心中仍有期待,不想康熙也"允王所請"。吳三桂大於是舉兵反清,耿、尚響應。但在人心思安的大背景下,叛亂不再有號召力,最後被康熙平定。


綜上:設藩是帝國為達到目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策 ,藩擁兵自重、威脅中央是任何一個皇帝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一旦時機成熟,必斬草除根而後快,“杯酒釋兵權”的傳奇,在於趙匡胤在帝國建立之初養虎為患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除了地方武裝,但代價巨大。

吳三桂是漢將、降將、叛將,康熙一萬個不放心,即便吳三桂在清立國之初就急流勇退,也不會得到皇帝信任而安享富貴,其實與軟禁無異,以吳三桂之性格,遲早要反。而吳三桂在錯誤的時間選擇了錯誤的行動,難免身首異處,這是逃不掉的宿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