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已經不交稅了,為何有的還要求增加農業補貼?合理嗎?

石頭人zxs


農民現在免除公糧稅了,是國家為民惠明的具體體現。我生活在農村,也瞭解農民生活的艱難。他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動,目的就是能有一個好收成,填飽肚子,提高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

那麼,問題就來了。農民盼望自己耕種的莊稼多出產量,也並不是很客易的,需要有成本付出,還要靠老天爺陽光和雨水的滋潤。

說到農業成本,第一要購買優質種子了。種子播下後,田間管理要跟上,需要投入工時時刻呵護禾苗。接下來追肥助苗,噴灑必須的防蟲農藥,是要用錢購買的,也就是農作物收入的成本了。

國家.有政策實行了農民耕種補貼,這項給農民的利益起了一定的作用,提高了農民的耕種熱情,減輕了投資的成本,及時雨政策太好了。我個人建議政府在農民種糧補貼上,把力度加大一點。畢竟,農民產出的糧食和油料作物,國家回收的價格還很低,上調的力庋也很慢,與工業產品相比,農業相差太遠了。農民是最底層的可憐百姓,也是地球上生存的人,國家的政府也要為他們多想到,多發點種糧補貼應該的。


認真的qcs


為什麼要增加農業補貼?因為糧食不能漲價,糧食漲價你們城市“公子哥”、“富二代”、“官二代”們就是要吃不起的飯的,城市低收入人群們會餓肚子的。國家只有補貼,平抑糧價,增加農民收入,這是世界通行的一種做法,歐美國家都在加大農業補貼。

農業不是暴利行業,人均耕地只有1.3畝左右,畝產糧食平均1000斤,按現在價格畝產值只有1500元,也就是說一畝土地一年純收入500元,如果不補貼你讓農民怎麼活?怎麼過日子?今後中國農民可能都靠政府補貼過日子了。因為糧食關係國計民生,糧食價格不能非理性波動,糧食漲價,外國糧食就會傾銷我國,危及糧食安全,衝擊農民根本利益,危害我國農業長期現代化發展。因此,國家必須採取“以工哺農”,實現城鄉統籌一體化,加大農業綜合補貼,帶領農民一起奔小康,共享改革開放紅利。現在幹農業的都是“60後”,開始進入“花甲之年”,要不是機器化、規模化種植,已經幹不動,幹不了啦!再不引入社會資本有序進入農村、農業,再過幾年沒有人種植了,我們只有花錢到外國買糧食吃了,而價格由外國人說了算!如果不補貼農業,誰願意種地呀?如果不補貼,農民收入會大大降低。

為什麼外國糧食價格低?就是因為他們有高額補貼,美國大豆價格便宜,因為他們有高額補貼,把大豆保本傾銷世界各地,拿補貼的錢就行了。加上他們農業生產技術先進、設備先進,生產力先進,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所以,他們的糧食價格低,而我們的農業生產成本高,還不是高效農業,造成農民收入低,農民外出打工掙錢。如果不補貼,農民收入可能是入不敷出的,現在農村人已經大多數人是靠工資性收入過日子了,農業收入只佔家庭收入一小部分了。農村人對農業沒有依賴性了,土地可種,可不種了,如果不補貼,也就沒有人種植糧食了。農業成本大,糧食價格又不能漲,還有自然災害風險,“靠天收”,老天爺幫忙,還有一點收入,老天爺不幫忙,可能一點收入都沒有。

中國農民用18億畝土地,養活14億中國人了不起!是對中華民族巨大貢獻,過去繳過農業稅,繳過“三提五統”,盡過公民的義務和責任,現在國家強大了,有這個能力補貼農民,投資農村,發展高效農業了,我們小康路上不應該忘記農民。農業是基礎產業,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只有穩定糧食生產,才能確保糧食安全,才能積穀防饑,才能不受制於人,在世界糧食市場上我們才有“話語權”、“定價權”。只有補貼“三農”、加大“三農”投資,才能調動農民種植糧食積極性,我們才能吃自己種植的糧食。


長江三農



取消農業稅,增加農業補貼,非常合理,也非常必要。但關鍵是如何來運作,如果政策不能落到實處,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01

田賦制度的歷史演變及其消失的過程。

種地納稅似乎是天經地義,由來已久。早在夏商周時期,就有了納稅制度。不管是夏代的貢法、商代的助法還是周朝的徹法,根本一點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種地都要繳納田賦,也就是今天說的農業稅。

據《孟子》記載:

“周人百畝而徹”。

對於這個“徹”,作何解釋,沒有定論。有人認為是收取的意思,有人認為徹與通同義,是貢、助並行的意思。

不管咋解釋,但都認為是周代田賦徵收的方法,即把九百畝大小的一塊田,分為九個百畝一塊的田,每個勞力授田一塊。年終按照百畝實際產量,以十分之一的稅率徵收田賦。

儘管變化了花樣,但基本還是按照夏、商時期十分之一的稅率徵收田賦。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農民種地都是要繳納田賦的,大家也都認這個賬,皇糧國稅,那是沒人敢抗拒的。

不管是唐朝前期的租庸調製,還是明中期的一條鞭法,以及清朝的攤丁入畝,一句話,那就是種地繳稅,無一例外。只不過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繳納形式、稅率有所不同而已。想逃避納稅,沒門,而且還得坐牢。

新中國成立後,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特別是工業基礎更加落後。在此形勢下,依然採納農業稅的辦法,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農業稅不一定要繳納現金,或按人口或按土地繳納一定口糧,按照平價出售給國家。國家困難,糧食短缺,有多餘的糧食再按照市場價出售給國家。

當時的政策是號召多交公糧,就是多做貢獻。

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農民的貢獻,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農民也是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特別是在大災荒時期,農民自己餓著肚子,還積極繳納公糧,支援新中國建設。

現在有人說,農民沒有繳納養老金,就不應該領取退休金。

且不說早期退休的幹部、工人,你們是否繳納了養老金,就農民繳納了公糧,還大量出動義務工來說,他們配得上那點退休金。

可知道,那時候,農民都是自己帶著口糧,到外地去幫助別的地方修築水利、道路等建設,這不是付出嗎?誰計算過他們應該得到多少補償呢?

扯得有點遠,不多說啦。總之,農民交了稅,那就是納稅人,應該享受祖國發展的紅利,這沒毛病。

02

農民種地不交稅,還有農業補貼,是三農政策利好,但還遠遠不夠。

公元2006年1月1日,一個偉大的時刻到來了。

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從即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國家實行免徵農業稅制度,並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以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從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之後,國家逐步減少農民的負擔,直至完全取消農業稅。除了特殊農作物如菸草種植等外,種地再也不用繳納稅賦。

幾千年的皇糧國稅成為了歷史,這是農業政策的重大調整,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這對中國農民來說,是一個徹底顛覆傳統理念的大事件。

除不知,在國外發達國家,早就實行了這樣的政策,種地不僅不交稅,而且有大量的補貼。

豹眼沒有查閱到2005年,農業稅取消前全國總的農業稅額是多少,印象中大約是350億的樣子。

但為了把這350億農業稅收繳上來,需要耗費180多億的政府人力支出,大約是這個數字。豹眼實在記不清具體數字,有清楚的友友,敬請指教。

扣除支出,真正的純稅額不足200億,這與國家幾萬億的財政收入相比,真的是九牛一毫,但卻搞得政府與農民之間的矛盾很深,出現過許多極端的事件。

豹眼就不多說啦,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恐怕還記憶猶新吧。

取消農業稅,的確是利好的政策,但僅僅是暫時的。這個紅利,很快就被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的擴大而蠶食。

工農業產品剪刀差,是一個很基本的經濟學概念。就是說,工業產品的價格高於其價值,而農產品的價格要低於其價值。這麼一來,工農業產品交換時,其利潤就像張開的剪刀一樣,差距越來越大。

工業品利潤越來越大,農業產品利潤越來越小,付出相等的勞動力,得到的回報卻不一樣。

這就是越來越多的人跑到城裡來打工,年輕人都不願意種地啦。不僅辛苦而且收入還低,誰還去種地呢?

03

農業補貼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讓農民種地有利可圖。

美國不僅工業、科技發達,農業同樣非常發達。特朗普一上臺就宣佈了160億美元的農業補貼計劃;就在幾天前,為應對新冠疫情對農業的影響,特朗普又宣佈了190億美元針對農業的救援計劃。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採用大量補貼農業的政策以保護本國農業的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口眾多,自然也不能例外,大量、持久的扶持農業,是一項基本的國策。

目前國家強制性的18億畝耕地紅線,這是生命線,不僅要種,還要種植好。疫情到來,許多國家糧食出口開始管制,有人已經在儲備糧食啦。

在豹眼看來,這大可不必。但糧食、食品安全,永遠是重中之重,這個不必多解釋。

但說明一點,食品安全,不僅僅是農藥殘留、添加劑、生長激素、轉基因等問題,還有一個有沒有的問題。沒肉吃啦,四五十元的豬肉,沒有人關心激素的問題;幾十元的青菜,沒人關心農藥殘留的問題。沒有吃的,啥問題也沒啦。

由此看來,有沒有吃的,能不能吃上飯,比啥都重要。

都知道城裡錢好掙,沒人種地,吃啥呢?

明白了這一點,誰還認為農業補貼不重要嗎?誰還認為農業補貼不合理嗎?

只有種地有錢賺,比打工還合適,才能留住農民在農村種地。但這絕非是僅僅增加一些農業補貼就能解決的問題。

這與城鎮化並不矛盾,人到了城裡,並不是說地就不種啦,如何種是另一回事。

在豹眼看來,如果農業補貼的政策不能很好地落實,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都有補貼吧,但在許多地方,農業補貼發下來了,可農民還是不願意種植。因為那個剪刀差還很大,那個補貼遠遠不夠。

確切地說,有聊勝於無,但跟沒有差不多。相對於種植成本,那點補貼沒有足夠的吸引力,這是最可怕的事情。

由於與本題無關,豹眼就不展開討論啦。

最後說一點自己的看法:農業完全可以免費提供種子、化肥等,而且要高價收購糧食,擴大國家儲備。

這就像免費醫療一個道理,誰沒有病會去亂吃藥呢?就算給一個健康的人一部分錢,他也不願意沒病吃藥。

一個城裡人,免費給他種子、化肥,他也懶得去拿。農民願意種地,糧食不還在國家、社會中嗎?

因此,取消了農業稅,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體現,增加補貼也有利於糧食食品安全,但這還遠遠不夠。十四億人口的大國,不可幻想依賴糧食進口,必須要自己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