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惠民的村村通工程,為何讓農名怨聲載道

農村發展落後,大多是因為與城市距離較遠,交通不發達,不能與外界保持緊密的聯繫有關,偶爾有幾個有路的村莊,一到下雨下雪,原本還算比較平坦的小路就變成了一片泥濘,長此以往,人們得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結論。

本是惠民的村村通工程,為何讓農名怨聲載道

國家為了扶持農村的發展,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村村通”工程,旨在讓每個村莊都通上公路,實現城鄉互動,改善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從而發展農村的經濟,從2004年至今已經過去了14年,如今“村村通”覆蓋了全國大部分的農村,幾乎每個村子都做了路面硬化,下雨下雪不再沒辦法出門,汽車,電車等交通工具也能走到家門口了,給住在農村的老百姓們不知道帶了多少的便利。

但是也有不少的村村通工程並不像想象中那麼如意,很多村民看著修到家門口的路,唉嘆道這路還不如不休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在安徽的一個村子裡。談及此事,張老伯激動地要帶我們一看究竟。張老伯把我們領到了村口,清秀的公路還泛著微微的青色,可是幾十米開外,卻已經出現了一段坑坑窪窪,人走在上面都要挑著好路才行,更不要說車了。村民們不停地抱怨道以前天氣好的時候還不影響出門兒,現在修了這條路可好啦,不管天好天壞都被堵在家裡,這哪是修路啊,這是斷路,除了路面硬化不到位,出現坑坑窪窪之外,我們還發現有很多的村村通工程應付了事,路常常不進村,修到距離村口十幾米遠的地方就斷路了,就這十幾米的路也足以給村民們的出行帶來不少麻煩了。

本是惠民的村村通工程,為何讓農名怨聲載道

除此之外,在行駛途中,我們還發現前面有兩輛對向而行的小轎車堵在了前面。上前詢問才得知原來是因為路太窄,沒有辦法同時容納兩輛車並排行駛,所以現在只能等其中一輛車倒回去才能走。經過一番觀察,確實這些農村公路有個普遍的特點,就是又窄又長,大多數的路都剛剛只夠一輛小轎車通行。農村又有很多很長又沒有岔口的路,如果當一輛車行駛到中間遇到對向來車的話,必須有一輛車倒出去才行。倒車是小事,就怕雙方都是急性子,那讓誰倒合適呢?大概設計者沒有考慮過農民們的經濟條件,這麼快就能買得起小轎車吧?針對農村公路的問題,國家也出臺了清規進行調整,在新規中明確了修路款必須由各級財政承擔,如有質量問題,將對施工單位和負責人追責。施工方必須保證道路的使用年限。除此之外,還要充分考慮到農民們的出行需求。出臺對以後的道路質量有了保證,和那些大量的挺經修好的路該怎麼辦呢?在你老家有沒有這樣的道路存在,又給家人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樣的麻煩呢?

本是惠民的村村通工程,為何讓農名怨聲載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