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我們如何高效記錄會議紀要?

大家好,我是產品經理大會主持人“驪山老郭”,今天是第14篇文章。我們來聊聊作為產品經理,在會議上,面對四面八方的發散需求,如何高效的記錄會議紀要?

工作中我們如何高效記錄會議紀要?

小冰是入職兩年的產品經理,也是我的同事。

管理項目、輸出需求文檔和原型、溝通都沒問題;但讓小兵苦惱的是自己總是會理解錯業務的需求。

有一次甚至都開發完了,才發現需求理解有偏差。溝通之後,小冰才說了出來。

那天因為是一個推廣活動,所以運營、合規、銷售、產品、領導都一起開會討論方案,小冰作為產品經理來撰寫記錄會議紀要。

因為人多嘴雜,運營拋出一個方案,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一番;

有的被否定,卻又說了可以做;有的方案被大家通過,但覺得這個可以作為一個補充保留下來。

小冰聽一句記錄一句,最後會議就散了,小冰的本子上記錄了滿滿的需求討論方案。

經過分析,小冰連夜加班出了方案,和運營的某個同事確認方案的可行性後,召集技術進行開發。

等到快開發完成,領導發現開發出來的只是他們會議上討論的備用推廣方案,不是主打的方案。

而相應的海報和文案都是按照主打方案來做的,所以基本上可以宣告本次的推廣方案已經失敗了,之後領導狠狠的批評了小冰,並扣除了他全年的績效。

無獨有偶,類似於這種的事情,幹過產品經理的人都遇到過。

工作中我們如何高效記錄會議紀要?

然而通過上述的例子,作為產品經理,我們才能體會到,能正確記錄和理解業務的需求才能避免我們的功夫白費,才能使我們輸出的產品符合業務的需求,才能滿足符合公司商業戰略,更重要的是避免被扣績效。

所以,在前期蒐集需求階段,尤其是這種直接會議的場合中,能準確和高效的撰寫需求,才是檢驗一個產品經理是否合格的側面反饋;也是上層領導考察你領導力的關鍵場合。

但有人可能說了,直接會議的方式,涉及到的部門眾多,涉及到的關鍵人員也多,那麼在會議上大家討論的需求都不確認,這一句那一句的,怎麼記錄和確認呢?怎麼才能高效理解,並輸出高質量的會議紀要呢?

工作中我們如何高效記錄會議紀要?

今天我們一起討論下有幾個辦法能滿足上述的疑問。

首先,明確會議的目的是什麼?

一個需求或者一個項目的設立,都是應該有明確目的的。

比如說運營提出的推廣方案,在這個階段主要以拉新為準,在下個階段以促活為準。

那麼作為產品經理,在開會前應該明確方案的目的是什麼,進而在會議上,專注於需求方對於這個目的提出的方案來做記錄。

方案可以分1、2、3、4的記錄,記錄完成後,及時與提出方案的需求人員在會議上當面確認是否有遺漏。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在會議中往往會出現不可控的現象,說著推廣的方案,結果發散到了促活的點子上,而且往往中間還穿插著拉新的小點子,雲裡來霧裡去的發散。

如果遇到類似這種情形,類似於不屬於實現該目的的方案,建議聽聽就行,只要沒形成完整方案,不用過多記錄。

其次,會後再次與需求方確認本次會議記錄的內容

會議有時候會持續很長,所以前期討論的方案,會被後面大家討論的更完整方案所覆蓋;

此時作為產品經理在會後要及時將這種差異點和風險點暴露出來,如能當面確認則及時更改,如不能當面確認,會議紀要中需要寫明或者標明差異點並與之確認。

一個方案的成型是需要多次打磨的。大家在會議上討論的方案和本身可實行的方案往往是有差異的,有技術方面,有政策方面,也有資源方面的原因。

所以作為產品經理,在發出會議紀要之前,需要在會議紀要中標明,提醒業務部門。

然後,會議紀要的格式和方法

每個公司有每個公司的會議紀要的格式,但基本上就是參與人員、缺會人員、參會時間、會議內容,已決定的方案、待定的方案、異議方案等等。

參與人員:包括部門名稱和部門人員;

缺會人員:涉及到該人員,但未參與會議;

參會時間:寫明年月日時;

會議內容:將會議中提出的所有基於本次目的方案、提出人記錄;

已決定方案:即會議上大家認可的方案;

待定的方案:即一些基於該目的的備用方案;

異議方案:即有意見的方案。

整理完會議紀要後,記得抄送相關業務部門領導和同事,確保各位信息同步;與關鍵需求人員溝通,確保回覆郵件確認本次記錄的會議紀要。

綜上,本次會議紀要才算高效的撰寫和記錄

會議紀要的發出並不代表本次需求的確認,只代表高效的完成了本次會議的結果輸出。

所以與業務打磨、與技術打磨、與自己打磨後,最終可能會產生與會議紀要中不一樣的推廣方案。此時我們才能根據該方案輸出需求,進入開發,達成最終目的。

補充:作為普通人,我們沒有喬布斯、張小龍般的才華,也不是擁有超級記憶力的天才。支持我們能在職場上走的更遠的一定是謹小慎微的仔細,所以各位可參考上述幾個方法,從高效的撰寫會議紀要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