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人們常說人不如舊,衣不如新,很多朋友不曾走遠,但裝備卻換了一茬接一茬。


和很多戶外萌新們有所不同,現在有無數靚騷的頂級裝備可供挑選,10幾年前,我們剛開始玩的時候,一是窮,二是國外的優質產品還沒有那麼豐富的渠道,三是國內的廠家也才剛剛起步(emm,主要還是窮)。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很多戶外裝備早期都曾伴我走過千山萬水:K2 summit的衝鋒衣,TNF的秀水抓絨,Shehe的羽絨服,Acme的重裝包,One Polar的小腰包,xlneeko的一日包,還有Pureland的六稜防潮墊,Camp的小螞蟻睡袋,阿悠的Wild-Work西風A,愛水電的閣樓,脈鮮的藍罐……


它們都是一代經典,雖然有點“改革開放”的味道,但這也是時代賦予他們的特色。


大浪淘沙,留在記憶裡的


永遠是最珍貴的


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同樣適用於戶外品牌。


有些品牌有的已經換皮換血,一飛沖天;有的一直跑跑歇歇,做的不溫不火;有的傷筋動骨之後還在忍痛上陣;有的病入膏肓卻從未放棄治療;當然個別也選擇了歸隱山林,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據中國紡織協會戶外分會(COCA)近兩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世界戶外核心品牌的數量正在逐年減少,目前已經不到900個。


受筆者學識和經歷所限,恕不能分析討論這些品牌消亡的原因,只是在查閱文獻資料的時候做個集合整理,儘量還原歷史細節,給後人多一些參考,又或者就當個故事聽聽也好。


01


Dana Design


美國 揹包品牌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曾經高端戶外揹包中出色的品牌之一,很多人都曾擁有過它,它的故事也同樣充滿了傳奇。


第一個要提到的揹包品牌Dana Design,它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了。


1975年時,Dana Design的前身公司Kletterwerks在美國蒙大拿州的Bozeman建立,由專業修理、設計揹包的達娜·格里森(Dana Gleason,以下簡稱Dana大叔)主持,設計生產專業的登山揹包,其後來很多經典揹包款式(Terraplane,Bridger和Bomb Pack等)都誕生設計於Kletterwerks時期。

1978年,Dana大叔將Kletterwerks(這個品牌後來曾作為街頭系列的名稱,短暫的出現在Dana大叔創建的Mystery Ranch品牌的產品中)出售給經銷商,轉為專門做相機包和腰包。

從1975到1986年,Dana大叔一直在Marmot擔任揹包設計師,所以彼時Marmot的系列揹包也有著Dana Design的影子,比如攝影器材揹包單品Mojo Systems後來成為Marmot 的Quest Systems,為Marmot當時每年至少帶去100萬美金的收入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Dana Gleason,Dana Design的創始人。

1987年,Dana大叔和朋友蕾妮·西佩爾·貝克(Renee Sippel-Baker)開始一起專注自已的品牌經營,用他自己的名字作為商標,正式成立了Dana Design。

Dana Design以其在大容量揹包中超級合身、強大的揹負系統、用料皮實耐操、設計精巧(側袋前移)等優點迅速俘獲了眾多戶外玩家的芳心。它憑藉獨特的設計獲得了

美國《Backpacker》雜誌的編輯推薦獎(Editors' Choice),並佔據了當時美國30%的登山揹包市場。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Dana Design的產品宣傳頁,詳細介紹了揹負系統設計。


1995年,Dana大叔出於商業目的將Dana Design賣給了K2 Inc.的前身Anthony Industries Inc.。Dana大叔後來還曾負責K2收購來的另一個揹包傳奇品牌Wilderness Experience(荒野體驗,聲明一下,這個品牌現在還活著,被日本人收購之後轉向潮流市場)的產品研發。

被K2公司收購之後,新的設計部門大膽採用了新的材質、面料和全新設計思路對Dana大叔的產品進行改良。由於在設計理念上存在著一些重大分歧,品牌創始人Renee和Dana大叔最終於1998,1999年相繼離開了K2。此後Dana Design逐漸沒落,他們放棄了專注的戶外和軍包領域,甚至還為了迎合市場推出了街包系列。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帶著Marmot商標的Dana Design 經典款式Terraplane。


K2在2004年將Marmot併購,同屬於一個屋簷下的Dana Design,加之和Marmot有著很多相同的血脈,也開始和它進行資源整合,從2006年開始,全系列的Dana Design揹包,都換上了Marmot的Logo,從此市上再無Dana Design。

但Dana大叔還是沒離開揹包,經過短暫的退休生活之後,他重操舊業。2000年在與K2的非競爭協議到期後,Dana大叔同樣在Bozeman繼續創辦了另一個揹包品牌The Works@Mystery Ranch。


後來乾脆將The Works去掉,變成了Mystery Ranch,其很多設計與原始的Dana Design非常相似,畢竟是出自一位大師之手,有正宗的Dana Design血統。現在Mystery Ranch的影響力逐日擴大,在世界範圍內也吸引了大量粉絲。

不得不說Dana大叔是位長於設計的揹包匠人,同時更是一位很有商業頭腦的成功商人。正所謂技不壓身,有手藝的人永遠不愁飯碗。Dana Design雖然已經消失,但Mystery Ranch很好的繼承了它的衣缽,未來依然可期。


02


A5 Adventures


美國 大巖壁攀登品牌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A5:大巖壁吊床的先驅。


被大公司收購之後逐漸沒落的另一個代表是曾經的大巖壁吊床(Portaledges)品牌A5 Adventures。它的創始者是約翰·米登多夫(John Middendorf,以下簡稱Middendorf),一位來自斯坦福大學的機械工程師,同時是一名大巖壁攀登的超級玩家。他與約翰·朗(John Long)於1994年共同出版的《How to Climb: Big Walls》,是大巖壁攀登史上的經典教科書。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How to Climb: Big Walls》。

Middendorf於1986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成立了A5 Adventures Inc.,名字的來由很簡單,就是當時輔攀所達到的最高水平。A5最初以設計和製造大巖壁攀登所用的工具為主,第一個錘子產品就賣出了550把。這種愛好者個人作坊式的產品發家史似乎是北美戶外裝備發展的一個慣例。


在1986年一次Half Dome(大穹頂)攀登過程中,Middendorf及其同伴史蒂夫·博斯克(Steve Bosque)和邁克·科貝特(Mike Corbett)使用的大巖壁單點吊床(Portaledges,是可展開的懸掛式帳篷,具有結構框架和織物床,織物床從一個點懸掛下來,整體可摺疊便於收納,主要用於大巖壁需要過夜的多日攀登。)出現故障,導致他們在暴風雪中被困了三天兩夜,差點送命。


他受了這次大刺激之後,開始著手對單點大巖壁吊床的設計進行改良,隨後推出了A5 Portaledges,Middendorf被譽為現代Portaledge的發明者。A5 Portaledges由當時高度防風雨的面料製成,並經過工程設計,使其在結構上堅固且穩定。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A5 Portaledges。

後來,Middendorf本人在世界上一些難度很高的大巖壁線路上也使用了A5,包括在1992年他和Xaver Bongard完成的“世界上最難爬的大牆”Great Trango Tower東峰The Grand Voyage線路,這是世界上最長的垂直大牆(1350米)。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Great Trango Tower。


A5 Portaledge是首款能夠承受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等偏遠地區惡劣天氣條件的大巖壁吊床。此後A5 Portaledge開始享譽全球,成為很多品牌設計克隆的標杆。


A5 Adventures後來繼續設計和製造了各種大巖壁攀巖裝備,包括各種輔助工具,吊索,運輸袋和攀巖揹包,攀登保護硬件和其他物品等。但銷售業績一直比較萎靡,1993年時只有8位員工,年收入只有15萬美金,除去成本幾乎沒怎麼盈利。


產品這樣一直叫好不叫座的情況讓Middendorf非常頭疼,和許多品牌的命運一樣,A5 Adventures Inc.最終在1996年被VF Outdoor旗下的The North Face(TNF的創立者也是兩位熱衷攀登的年輕人,當然他們是Middendorf的老前輩,或者同是熱愛攀登的原因讓TNF對天生喜愛攀登的戶外品牌更加的關注)收購。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TNF改良版的Portaledge。


此後A5和Middendorf走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在VF重組和隨後的The North Face品牌重建期間,A5被完全忽視了,在賣掉A5 Portaledge之後逐漸被時尚化。直到2017年,TNF才重啟了A5的商標,用於大型攀巖裝備,和一些限量版的A5 Mountain Lifestyle服裝。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TNF的A5山系服裝。

而Middendorf在TNF供職4年期間,負責設計生產A5產品,卻鮮有更多產品創新。隨後他加入到主要競爭對手Black Diamond。後來康拉德·安克(Conrad Anker)從TNF那裡買來了A5 Portaledge的產品專利,創立了ACE(Anker Climbing Equipment)。Black Diamond又很快將ACE收購,推出了一個很拗口的Portaledge產品,叫做A5-TNF-ACE Heritage Portaledge。

懷著對攀巖技術裝備和器材的熱愛,年近60歲的Middendorf依舊寶刀不老,他於2017年創立了另一個廣受好評的大巖壁攀巖器材品牌D4。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D4 Portaledge的精良設計依然是個劃時代的產品。


D4 Portaledge的很多設計開創了業界先河,受到了更多愛好者的追捧。D4擁有更輕更小更堅固的特點。D4的重量和收納體積只是Black Diamond同類產品的一半,且更舒適,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時至今日,Middendorf依然奮鬥在一線,在對D4進行不斷改良和測試。


從大量的歷史細節來看,創立者本身是某項運動的狂熱份子創立的公司,大都免不了被收購或者倒閉,而工匠類型的創立者或者後期專注經營的品牌則更多的發展壯大。A5的創始人John Middendorf熱愛攀巖,懷揣自己的激情,一直沒有停止自己前進的步伐,帶著D4繼續向前,這就夠了。


03


Moonstone


美國 睡袋和服裝品牌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Moonstone是一家曾經在睡袋和功能性服裝領域頗有建樹的美國小眾傳奇品牌,後期曾被多次轉手。

1977年,Moonstone由弗雷德·威廉姆斯(Fred Williams,以下簡稱Williams)在加利福尼亞州阿卡塔(Arcata)開創,它的名字源自阿卡塔以北一個非常受歡迎名為Moonstone的海灘。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Moonstone海灘。

Moonstone睡袋之所以非常出名,除了他們堅持使用當時最好的面料之外,它的縫製細節和整體工藝也非常出色,還有很多具有開創性的獨特設計


首先是睡袋的頭部設計,他們摒棄了傳統睡袋寬大的頭部設計,將頭部設計成現代的媽咪型可收緊的樣式,這在睡袋發展史上無疑是個巨大的飛躍。其次他們也設計出了“分體模塊化”睡袋,就是將頭部帽子和睡袋肩部以下的部位分離,這種可拆卸的設計非常方便人們在帳篷裡吃飯聊天時對頭部進行必要的保暖。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分體睡袋。


1985年,Moonstone研製出Gore-Tex Challenge夾克,正式進入戶外行業的服裝領域。同樣在服裝領域他們也是很多設計的先行者。


2000年伊始,Arc'Teryx一度非常風靡的衣領斜向拉鍊設計也並非他們所創,而是照抄了20年前的Moonstone,這個設計最初是為了提高運動中經常性低頭情況下的頸部舒適性,以及提高頸部的保暖效果。在整個80年代,Moonstone一直是受人尊敬的高端品牌,一度可以排進前五

但在10年後,Williams將Moonstone品牌出售給OIG(戶外工業集團),僅僅一年左右,Espirit就收購了Moonstone。又是短暫的一年後,Espirit將Moonstone賣給了Amerex旗下的GERRY Corp.(GERRY也是個響噹噹的戶外百年老牌,起死回生了數次,頗具傳奇色彩),此時Moonstone的產品目錄中已經有了105個單品。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Moonstone 800 Cassin Ridge睡袋。


2001年,GERRY又將Moonstone賣給了Pacific Trails(該公司於1945年在西雅圖成立,也是個知名的服裝品牌)。收購以後,他們把Moonstone將近一半的產品都淘汰掉了。

2006年,Columbia以2040萬美元現金加負債收購Pacific Trails及其Moonstone品牌,一個短暫成立了30年的公司至此消失。


Moonstone的下場的確很慘,現在在市場上幾乎很難找到,都是古董級的收藏品。短時間內多次被轉賣,無法形成穩定的設計和製造思路,或許是Moonstone消亡的主要原因。


04


Montrail


美國 跑鞋品牌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和前文Moonstone同樣被Columbia收購的Montrail。


Montrail是一個美國的小眾越野跑鞋品牌,公司以前規模雖然很小,但產品卻異常出色,成立不長的時間裡,多次獲得美國《揹包客》雜誌的編輯選擇大獎。


門諾·範·威克(Menno Van Wyk,以下簡稱Menno)於1982年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成立了一家名為One Sport 的公司,該公司開發並銷售越野跑和徒步鞋,One Sport就是Montrail的前身,直到1997年才正式更名。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1997年成立伊始,Montrail徒步鞋Moraine被《Backpacker》雜誌評為“最佳徒步鞋”。

之後的數年間,他們的產品屢次獲獎:

2003年,Montrail Excelerace XCR贏得了美國《Backpacker》雜誌的編輯選擇獎,而Montrail D7贏得了英國《Climbing》雜誌的編輯選擇獎。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Montrail Excelerace XCR登山鞋。


2005年,Montrail Hardrock榮獲美國《Health》雜誌和《Outside》雜誌的獎項。

同年,Montrail被Columbia以1500萬美元的現金加某些債務的承擔收購。收購以後,Columbia繼續使用了一段時間的Montrail品牌。但是,在2017年,當Montrail的子品牌稱為Columbia Montrail時,Montrail就不再是獨立品牌了,而變成其越野跑鞋款的一個系列,至今在Columbia的官網上還能找到。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Columbia Men's F.K.T.™ 越野跑鞋。


創始人Menno沒多久就從顧問的職位上卸任,專心於他的政治事業,從此徹底告別了Montrail。Menno在談到Montrail被收購時表示:“作為一家公司,我們處於增長的位置,我們需要強大的戰略合作伙伴來幫助我們利用和擴展采購能力,物流,分銷,國際增長和我們的資本實力。”

很顯然,Montrail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主動向Columbia拋出了橄欖枝,卻導致自己品牌的消失。從這個方面講,還是非常遺憾的,畢竟Montrail有很多贊助運動員,也有大量忠實的越野跑粉絲。如果堅持走自己的路,繼續進行創新發展,Montrail的日子到現在也一定過的不會差。


05


Raichle


瑞士 雪鞋和登山鞋品牌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瑞士百年鞋類品牌Raichle。


說到被轉賣,瑞士知名雪鞋和登山鞋品牌Raichle的命運可能是最多舛的。


1909年,路易斯·賴克爾(Louis Raichle)在瑞士克羅伊茨林根成立公司,生產各種鞋類和拖鞋。1958年開始,公司將主營業務鎖定在雪鞋、登山鞋和徒步鞋,從事相關的生產和研發。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Raichle“3 Piece”結構雪鞋。

1980年,經過之前數年的積累,Raichle推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Flexon 5,這是

第一款“3 Piece”雪鞋,也是後來許許多多雪鞋品牌設計的典範。Flexon系列一經推出便獲得了無數自由式滑雪愛好者的一致好評,因為它顛覆性的改進了多項雪鞋的設計,使其更加舒適、貼合。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Flexon 5的原型設計師埃裡克·吉斯(Eric Giese)。

當傳奇人物比爾·約翰遜(Bill Johnson)在薩拉熱窩冬奧會上穿著Flexon Comp贏得男子速降金牌後,這雙雪鞋完全佔據了高端市場。

1984年,公司成立75週年之際,公司被出售給了時任德國總理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的孫子彼得·韋漢(Peter Werhan,以下簡稱Werhan小哥),但後來一系列變故卻使得Raichle的命運急轉直下。


Werhan小哥是一位狂熱的滑雪愛好者,他想著邊玩邊工作何樂不為?也確實由於Werhan小哥個人的熱情和超凡魅力,幫助Raichle在隨後幾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變身行業翹楚。每年不下40萬雙雪鞋的訂單量,造成Raichle的產品供不應求,Raichle也迎來了最輝煌的時刻。


可好日子沒過多久,Werhan小哥在80年代末不幸死於一場車禍。他的妻子Beatris直接繼承接管了品牌運營,可惜最終還是經營不善。值得注意的是,Raichle曾在1991年還短暫收購過Dynafit。但5年後公司就瀕臨破產,Raichle被Kneissl&Friends(奧地利最具影響力的滑雪品牌,至今已接近160年曆史)收購,並像以前一樣運營。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Raichle Flexon Pro T。


在1999年,Kneissl&Friends進行了重塑品牌,創建了Kneissl-Raichle,Kneissl堅持要求將所有Raichle的鞋都重新命名為Kneissl,可消費者卻完全不買賬,僅僅一年半以後,Kneissl&Friends將Kneissl-Raichle賣給了Roces(成立於1954年,專業從事輪滑、冰刀和雪鞋製作的意大利品牌)的母公司。


Raichle雪鞋的生產從此戛然而止,但廣大雪友還是捨不得,由於Raichle Flexon的“3-Piece”的設計太過經典,這些人在Ebay上囤了很多零件,開始自己DIY進行修補,使自己的Flexon還能繼續發光發熱。

2003年,Mammut收購了Raichle。2004年,Raichle將Flexon的原始模具賣給了K2,Raichle雪鞋情緣正式告一段路。

2009年開始,所有Raichle產品,都已標記為Mammut,整整一百年,Raichle最終消失了。現如今,在Mammut銷售的鞋類產品中,只有一小部分徒步鞋和登山鞋是Raichle系列。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Mammut T Advanced,其原型為Raichle。

創始人或者靈魂人物的出走或離世,都會對品牌帶來毀滅性的打擊。Raichle的命運可嘆可悲,只盼Mammut可以延續其核心技術,在鞋類領域可以續寫輝煌。


06


Ajungilak


挪威 睡袋和麵料品牌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挪威老牌紡織面料企業。


談到Mammut我們需要再提起另一個品牌Ajungilak,可能很多朋友還不熟悉。這是個挪威的老牌紡織企業,由邁克爾·布雷恩(Michael Breien)創立於1855年,比Mammut還早了幾年。它家起初叫Fuglesangs Sønner AS,專門做再生棉和羊毛製成的填充物,用於枕頭、床墊和衣物。


1869年,喬治·理查德·富格桑(Georg Richard Fuglesang,以下簡稱Fuglesang)從創始人手裡接過了這家僅有10名員工的小工廠,開了其家族化的經營。

1889年他們生產出第一條睡袋。你眼裡的睡袋填充物都是什麼?羽絨麼?在1889年羽絨還沒有被商業開發做睡袋,所以他們的第一條睡袋填充物用的是那個年代最抗寒的材料:馴鹿的毛以及木棉,也許他們靈感來自於聖誕老人吧。

同年,他們和北極探險家弗裡德約夫·南森(Fridtjof Nansen)合作,開發了

第一條“極限睡袋”。不過直到30年以後,他們才開發出第一條羽絨睡袋。

Fuglesang二世於1932年加入公司,專注做睡袋業務。同年,北極科學家馬丁·梅倫(Martin Mehren)和阿恩·霍加德(Arne Hoygaard)使用該公司的睡袋,38天穿越了格陵蘭島,這兩位大牛為這次史詩級的探險穿越寫了一本書叫做《Ajungilak eller Grønland på tvers》。“Ajungilak”的名字也是第一次被提出,翻譯過來是“來自因紐特人的熱情問候”。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Ajungilak eller Grønland på tvers,這本書現在ebey還有賣


其後50年間,公司不斷在挪威、瑞典、德國和英國購買新機器興建工廠,加工羽絨、羽毛和棉花,以改良生產新的睡袋和棉被產品。1980年,母公司正式更名為Ajungilak A/S。


1991年,Ajungilak贏得了一個重要轉機,他們收購了誕生於1901年的瑞典羽絨老牌Nordisk Fjerfabrik(Northern Feather)。獲取到新技術和更先進的生產設備後,使Ajungilak如虎添翼,迅速佔領了歐洲戶外羽絨睡袋的半壁江山。但之後的發展不及預期,1999年由於過高的成本,Ajungilak把所有產品線都移到了中國的天津。2001年,被Mammut正式收購。


隨後,Mammut的Ajungilak羽絨睡袋產品連續三年被德國《Outdoor》雜誌評為“年度最佳裝備”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如今,Mammut經過多年研發,已經把Ajungilak的核心保溫技術做成了一種超級保溫棉,廣泛應用於自家的睡袋和外套中,叫做Ajungilak OTI Element


這種人工合成的保溫材料是由聚酯纖維和尼龍按一定配比和織法混合製成,其中空管狀纖維結構的性能非常出眾,輕量、速幹,和P棉(Primaloft)一樣具備拒水性,即使受潮的情況下,也可以保持超強的保暖性,是羽絨材料理想的替代者。乾燥情況下保暖性據說甚至強於P棉,這無疑是滑雪和露營愛好者的福音。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採用Ajungilak OTI Element面料製作的Mammut睡袋

一個老牌保溫材料品牌能以Mammut的當家核心保暖黑科技為名,繼續為戶外愛好者服役,我想這也是Ajungilak一個很好的歸宿。


07


Moss Tent


美國 帳篷品牌


說完睡袋,接下來我們談兩個鼎鼎大名的帳篷品牌,Moss和Bibler。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Moss:“帳篷藝術家”。


Moss Tent的靈魂人物是比爾·莫斯(Bill Moss,1924-1994,以下簡稱Bill)。他從小就展現出非凡的藝術天分,他曾在密歇根大學,萊頓藝術學院和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學習藝術。他於1949年加入福特汽車公司,在擔任福特汽車公司的美術插圖師的同時,從1955年開始進行流行帳篷的設計,受到了露營玩家的廣泛認可。而那種往天上一扔,就能自動彈開的快開帳篷就是Bill發明的。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Moss帳篷的外觀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


1960年,Bill在密歇根州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C.William MossAssociates。1975年,他和妻子瑪麗蓮·莫斯(Marilyn Moss)在緬因州卡姆登共同創立了Moss Tent Works,設計生產製造創新的高性能露營帳篷。Moss Tent因其外觀、樣式、配色和性能在當時極受追捧,大多數的產品都極具收藏價值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Moss little dipper 4 person帳篷。


Bill將自己的Moss Tent稱為 Fabric Artist(面料藝術家)。而Bill最終也將自己的藝術事業進行到底,1982年離開公司後,他一直畫畫終老。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Moss早期的產品,外觀被現在無數帳篷品牌借鑑。


儘管Moss帳篷的設計宗旨不是輕便,卻一直以超級耐用性著稱。在提供“雙重保證”的帳篷行業中,Moss顯然是獨一無二的,不僅他們的帳篷具有終身保修,而且Moss具有獨特的回購政策,如果您不滿意,他們會從您那裡再買回帳篷。如今這個“回購率”我已經無從查起,但敢於提出這個政策,這在現今的眾多戶外品牌也是想都不敢想的。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經典款Moss Stargazer帳篷。

Moss的帳篷非常耐用,至少10年的使用期都很常見,以至於公司後來解散之後,他的終身質保政策依舊有效,一些前僱員仍然堅持進行修理。現在也有很多愛好者也都樂於收藏Moss Tent。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玩家收藏的各種Moss Tent。


2000年,Moss,Walrus和Armadillo帳篷製造商Edgeworks與MSR合併,Moss Tent停產,帳篷全部被貼上MSR標籤。如今MSR已發展成世界範圍內的高端帳篷品牌,在MSR很多頂級款式中,依然延續著Moss的設計。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Moss。


Moss Tent雖然在市上已經難覓其蹤,但是得益於對面料行業的深入研究,Moss Inc的母公司卻獨立發展成為一家品牌諮詢公司,並且悶聲發大財,它為全世界的戶外和時尚行業,提供高質量的面料、技術、工藝、設計和品牌諮詢服務。日子過的挺滋潤,這也算是Moss的華麗轉身吧。


08


Bibler

美國 帳篷品牌


Bibler曾被國內裝備愛好者評為和HiLLeberg、Stephenson's Warmlite並稱為世界三大頂級帳篷,以極度輕便和堅固著稱。Bibler採用了非常罕見的單層設計,以及優質昂貴的超輕面料和Easton7075帳杆,滿足了高端玩家的輕便舒適且抗風的需求,而在80、90年代,一頂帳篷貴達上千美元也讓不少人望而卻步,是名副其實的高端產品。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從1977年開始,他們就第一個使用Gore-Tex面料製作圓頂帳篷,且一直堅持純手工製作。隨後他們在此之上對帳篷結構和麵料進行了20餘年的測試和改良,力圖找到最適合製造單層帳篷的材料和設計出能經受各種考驗的帳篷結構。


後來Bibler研發出屬於自己的Todd-Tex材料,將防水透氣和一定的保暖性很好的結合在了一起:面料內側有一層類似Micro的細絨,非常圓滿地解決了單層高山帳保暖和結露的問題。但如果長時間在大雨天氣使用,也會讓這種面料飽和,所以他們的通風設計還有提升的空間。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Bibler露營袋。

80年代開始,Bibler推出了許多的帳篷系列產品,完全可以滿足人們到地球上任何地方去露營的需求。從喜馬拉雅山脈高寒的風雪環境,到阿爾卑斯山脈複雜的地形地貌,從北美阿拉斯加的嚴寒到南美帕塔哥尼亞高原,從西北太平洋的熱帶雨林到新幾內亞半島,到處都能看到Bibler帳篷的身影。Bibler後來還設計並製造了燒氣罐的懸掛式爐灶,用於在帳篷內使用。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Bibler帳篷。

可以說,Bibler將單層帳篷已經做到了業內最佳,在1997年被BLack Diamond收購之後,也沒有進行過太大改動。


BLack Diamond以抗風和輕便著稱的單層帳經典型號Firstlight,嘗試過使用了改良後的輕度防水,高度透氣的Epic面料,卻未能得到更好的評價。


目前BLack Diamond的帳篷產品線,設計幾乎都源自於Bibler,只是Bibler的商標已經不復存在。


Bibler的品牌歷史在互聯網上尋覓起來非常困難,但這並不妨礙它精良產品的口碑傳播。也許也正因為BLack Diamond將其完整的複製成自己的產品線,沒有進行太多改動,也使得粉絲們不是非常懷念這個品牌。BLack Diamond在這一點上做的完全正確。但在若干年後肯定很多人會將Bibler淡忘,實際上對於消費者來說,好產品才是最重要的。


09


Early Winters


美國 帳篷和服裝品牌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Early Winters產品手冊(1983年)。


和Bibler同期的還有一個帳篷品牌,叫做Early Winters。他家最出名的無疑是全球率先使用Gore-tex面料做帳篷的公司。該公司由威廉·尼古拉(William S. Nicolai,以下簡稱Nicolai)於1972年在美國的西雅圖成立。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早期的Early Winters商店。


1975年,戈爾(Gore)的推銷員喬·坦納(Joe Tanner)將Gore-Tex超輕防水透氣面料引入給Early Winters,當時這種頂級面料甚至還沒有名字。在之前的兩年中,Tanner給很多戶外公司打電話宣傳介紹這種面料,卻遭到了當時還在持觀望態度的REI、Eddie Bauer和The North Face等公司的謝絕。Early Winters是第一家意識到Gore-Tex織物在戶外應用中的重要性的公司。


當Tanner向Early Winters展示產品面料時,Early Winters的工作人員通過使用橡皮筋將樣品面料固定在裝滿沸水的咖啡杯上進行了使用。大家都看到水蒸汽順利的通過了Gore-Tex面料,但是當杯子翻轉過來時,卻沒有漏水。這種經典的“咖啡杯”演示測驗在現在已被廣為人知,因為它是傳達防水又透氣的面料概念的有效方法。

在瞭解了該產品之後,Nicolai要求提供樣品材料進行試驗,並在1975年冬季製造了一個原型帳篷,並在極端室外條件下進行了測試。在原型帳篷成功之後,Early Winters成為第一家訂購Gore-Tex面料的商業公司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Early Winters Light Dimension帳篷。


Early Winters在1976年5月推出了Light Dimension帳篷,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Gore-tex的帳篷。在其半年後,Early Winters推出的山地夾克Mountain Parka,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Gore-tex的服裝產品

。正是其產品優異的防水透氣功能,獲得了愛好者的一致認可,其他品牌才紛紛效仿,用盡各種辦法和Gore公司進行合作,現在Gore已經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面料巨頭公司。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Early Winter採用Gore-Tex面料製作的“雨衣”。


Early Winters的銷售額在1980年代初期達到最高點時曾接近2000萬美元,已經非常可觀。但是隨之不久,公司失去了產品創新的能力,山地服裝和帳篷線的產品被全部下架。


1984年,公司被Nicolai賣給了Orvis(一個美國的古董級的釣具品牌),而Nicolai也不再負責產品的市場和銷售,轉行去做了銷售顧問和商務諮詢。後來,Early Winters被Norm Thompson集團(這家公司也是做飛釣用品的,後來逐漸也開始做服裝和戶外用品,並且主推線下商店)收購,並且在2004年,Norm Thompson將該公司更名為“ Sahalie”。Early Winters至此徹底消失。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Early Winters的隧道帳。


早期能和Gore公司合作似乎是個很美妙的開始,開創了令很多同行豔羨的各項“第一”。如果把握好時機,還可以配合Gore製作出更多先進的面料和產品,進行長期合作。但Early Winters的歷史卻出乎意料的短暫,可見失去了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創造精神,對品牌的打擊無疑是最致命的。


10


Snow Lion


美國 睡袋和帳篷品牌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Snow Lion的產品圖冊封面(1976年)。


Snow Lion是美國70年代生產睡袋、帳篷和服裝頂級品牌,他的創始人是傳奇人物比爾·西蒙(Bill Simon,以下簡稱Simon)和巴里·索洛韋(Barry Solloway),從1972年創建到1978年破產,僅僅維繫了6年時間。但這6年時間Snow Lion卻留下了非常輝煌的歷史。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Snow Lion生產的外套。


在創建伊始,公司的名字叫做Snow line,但埃迪·鮑爾(Eddie Bauer)當時已經有一個睡袋產品系列叫做“Snowline”,威脅會對該名稱採取法律行動,因此Simon將其更改為Snow Lion。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Snow Lion早期的睡袋。


1976年,Snow Lion的合成揹包木乃伊睡袋被美國《Outside》雜誌評選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100件裝備”之一。


這條睡袋被認為是當代第一條高性能的睡袋,當時大多數的睡袋都很重,而且睡久了之後會發生隔熱變化,產生冷點。Snow Lion使用了Polarguard絕緣材料,保持溫暖均勻分佈。很有意思的是,知名揹包公司Gregory品牌的創始人韋恩·格里高利(Wayne Gregory)出於興趣也曾參與到這款睡袋的開發中。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Snow Lion早期的知名帳篷產品Lightyear。


為防止冷空氣穿透睡袋拉鍊,雪獅研發了獲得專利的內外雙層防風拉鍊,這個設計目前也被一些睡袋品牌借鑑。


同樣在1976年,Snow Lion為Ned Gillette的Ellemere Island探險隊提供睡袋和服裝,Solloway還特意聘請了自由設計師鮑勃·豪(Bob Howe),後者創造了經典的子午線穹頂帳篷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Snow Lion的子午線穹頂帳篷,TNF的產品設計思路正是來源於此。


1977年Snow Lion在臺灣製造了首批在美國和英國以外生產的Gore-Tex服裝。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Snow Lion霸氣的產品說明冊封面(1978年)。


然而在1978年發佈過這一期產品目錄後沒多久,Solloway就宣佈公司破產了,最終被紐約的一家叫Gateway的公司收購。


Bill 隨即從公司辭職,開始經營Odyssey公司,10年後Odyssey收購了The North Face和Sierra Designs。1990年Bill 繼續收購了Marmot,1994年,Odyssey公司破產。Bill與馬斯登·卡森(Marsden Cason)合作購買了The North Face,他們使TNF的銷售額在三年內翻了兩番,公司的銷售額達到了3億美元。


1996年,TNF成功上市後不久,Bill與Marsden Cason功成身退,相繼離開了公司。


擁有眾多經典產品和設計的Snow Lion,消失的速度讓人非常意外也覺得十分可惜,其背後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Bill Simon後來在TNF品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算是彌補了Snow Lion的遺憾吧。


------------------

感謝互聯網給我打開了世界另一扇大門的機會,在查閱英文浩瀚資料的過程中,我屢屢受到震撼。


這些戶外品牌都曾意氣風發,擁有過自己輝煌的歷史,領先的裝備科技和精湛設計,以及屬於那個年代人們爭相搶購的頂尖產品。


知道文中五個以上品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戶外老炮


品牌的發展史可以折射出戶外行業的興衰。時過境遷,如今這些戶外品牌已經“消失”,先驅者們除了留給我們一件件典藏的裝備精品,更多的是一座座精神的豐碑。


戶外裝備品牌簡史


戶外運動起源於17世紀的歐洲,早期的戶外運動其實是一種生存手段,採藥、狩獵、戰爭等。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歐洲的製造業得到長足的進步,這期間誕生了很多戶外品牌,至今仍活躍在一線,如Mammut、Helly Hansen、Bergans、Haglöfs等等。但當時絕大多數都是以手工小作坊為主,只生產單品。


二戰後,戶外運動開始走出軍事和求生範疇,成為人類娛樂、休閒和提升生活質量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美國在大蕭條時期醞釀的力量開始爆發,此時一些戶外中生代品牌開始崛起,如REI、Gore、Black Diamond、Columbia、Sierra Designs、The North Face等等,產品線也得到了擴充,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節約成本,很多品牌開始把生產線轉移到海外。


在1970~1980年,戶外在歐美迎來了黃金時期,人們現在耳熟能詳的中堅品牌MSR、Patagonia、Marmot、Osprey、Gregory等等相繼成立,此時的品牌更講究設計、工藝和麵料的使用。


上世紀80年以後,以Moutain Hardwear和Arc'teryx為代表的新生代品牌開始席捲全球,加速了品牌的吞併和整合,一些曾在歷史長河中掀起浪花的品牌逐漸逝去。


戶外文化此時也逐漸傳入到亞洲。日韓最先崛起,生產出更多有科技和功能性的戶外裝備,甚至還倒逼歐美品牌做出山系、戶外機能等潮流產品。


經過40年左右沉浮,中國近幾年雖然戶外運動的參與人數和人均消費都成倍增長,但至今還是處在初級階段。國內品牌也魚目混珠、參差不齊,很難以令人信服的品牌實力抵抗國外品牌的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