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故事廳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烏臺詩案不應該說是哪首詩引起來的,應該稱為某個歷史片段。換個詞語來形容它也許就容易理解了——文字獄。
文字獄首先出現在北宋年間,因為牽涉到太多的文人墨客而熟知。而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以文立國,提高讀書人的待遇和地位,所以北宋前期的政治氛圍還是很和洽的。所以“烏臺詩案”爆發時期定罪給文人墨客還是有點牽強。它的爆發預示著北宋政治制度激烈的碰撞,這其中的載體無非就是至高無上的權利。
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下趙匡胤的的初衷詩什麼?公元960年,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開創了新的歷史朝代。他提倡以文立國,提高士大夫的話語權原因有二:其一,防止兵變,權力集中;其二:得位不正,需要文人墨客得支持,拉攏當時士大夫階層。
而且這種開明的政治氛圍也使得北宋官員之間的矛盾基本集中在公事,沒什麼私仇,政治鬥爭並不激烈,即使有大臣因為什麼事情遭到處罰、貶謫,過段時間還有復起的可能。
“烏臺詩案”得出現是在1067年,宋神宗趙頊繼位,是一位很有抱負得君主,為了改變當時宋朝貧困得局面,開始大力支持王安石變法。變法肯定要觸及到某些人得利益,於是出現了反對變法得”舊黨“(司馬光、歐陽修)。“舊黨”和“新黨”的辯論就從政見不同變成了人身攻擊、爭權奪利、排除異己,這樣一來栽贓陷害、造謠生事等下作手段自然就有人使出來了。
再說回“烏臺詩案”的主角蘇軾,蘇軾本人並不反對變法,但是性格直率在一次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得罪了“新黨”被趕出京城。變法失敗後宋神宗不甘心變法失敗,親自上陣主持新一輪變法,史稱“元豐改制”,這也是“烏臺詩案”爆發的時候。
“新黨”中的部分人趁機炮製出了“烏臺詩案”。1079年,蘇軾調任湖州,給宋神宗寫了一篇例行公事的公文《湖州謝上表》,在這篇公文中蘇軾不改書生本色,用隱晦的手法又批評了新法,一下子就被人抓住了把柄。其說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然後監察御史臺裡行舒亶又從蘇軾的《山村五絕》、《八月十五日看潮》、《戲子由》等詩作中挑錯,曲解附會說蘇軾譏謗宋神宗。後來在朝中老臣、士大夫求情下蘇軾才活下來,貶謫到黃州。
“烏臺詩案”既是蘇軾人生的轉折點,更是北宋政壇的轉折點。新舊黨爭不斷,使得朝綱不振、北宋國力每況愈下終至亡國。
小生讀史
“烏臺”專指御史臺監獄,“烏臺詩案”是指蘇東坡因詩歌內容被御史彈劾,被逮捕審訊一事。
“烏臺詩案”發生在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3月。事情的導火索是他給朝廷的謝恩表說了幾句可以挑出毛病的話,“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隋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新進”一詞,是指突然升遷的無能之輩。根據蘇東坡心直口快的性格,他是有可能諷刺這些人的。
御史李定和舒直就是這樣的無能之輩。王安石變法,朝廷上形成了變革派和保守派,李定和舒直屬於變革派的人。現在蘇東坡直接諷刺他們,他們心裡痛恨。皇帝很喜歡蘇東坡,他們害怕蘇東坡有朝一日受到重用,他們會受到打擊,他們決定搞死蘇東坡。
御史臺的人從蘇東坡寫的詩中找毛病,說他對朝廷不滿,對皇帝不敬,對變法有怨言。御史彈劾他,蘇東坡被關進御史臺監獄。
起初,蘇東坡不承認御史的指控,後來他承認有批評新政批評朝廷之意。
經過40多天審訊,案件審理完畢,證據材料交給皇帝。
皇帝不想殺蘇東坡,讓親近的人認真查閱案卷,派人到監獄偷偷觀察蘇東坡。
同樣的一句詩歌有多種理解,與所站角度有關。
最後因證據不足,蘇東坡沒被判刑。蘇東坡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有39人受到本案牽連,受到處罰。
“烏臺詩案”發生的背景是黨爭,蘇東坡所做的詩是對朝廷新政坦誠的批評,他被別有用心的惡意中傷詆譭。
話史人
蘇軾(別稱蘇仙,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蘇洵)次子。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宋仁宗嘉佑時進士,宋神宗時曾任禮部員外郎。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蘇軾是宋代文學的代表者之一,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之一。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
要說清清楚“烏臺詩案”,必須將這一“文字獄”冤案起因、背景和過程講清楚,否則,沒有看過這段歷史的朋友還是搞不清楚,下面就多說幾句:
熙寧二年(1069年),49歲的宰相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實行變法。蘇東坡不是保守派,和王安石有詩文聯繫,相互唱和,兩人應該說關係不錯。蘇起先並不反對變法,只是對王所謂的改革派大刀闊斧的做法不滿意,繼而對改革派的政見主張產生了不同看法,再後來對“變法”實施過程中老百姓遭到很大地損失不滿意。按說這不是王安石的本意,是他手下執行偏差和改革陣痛造成的。這讓蘇東坡很不滿意,繼而對“變法”產生排斥。特別是蘇東坡的恩師(當年的主考官)歐陽修被“改革派”排擠,任安徽滁州太守。按說,歐陽修是老改革派,慶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誥。和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過“慶曆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成為革新派干將,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王安石新改革派應該接納才對,因為王安石用人不當,把本應該結為統一戰線的人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這裡對王安石用人不當、改革失敗不展開說,有機會專門談)。讓蘇東坡心灰意冷,對王安石等借變法改革之名,行排擠打擊之實非常不滿。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蘇東坡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蘇東坡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當地百姓愛戴。此前,蘇東坡擔任考官時,借用“獨斷專行”的典故出題,得罪了王安石等人。此時,王安石的變法正處於焦頭爛額中,認為蘇東坡是蓄意挑釁,默許(一說下令)手下暗中調查、羅織蘇的罪名。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特別是蘇軾曾寫了一首詩《戲子由》,其中有這樣一句“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這些話被新黨(變法改革派)抓住了辮子,時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奏蘇軾移職湖州到任後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蘇軾四大可廢之罪。但單憑《湖州謝上表》裡一兩句話是不行的。偏偏湊巧,當時出版的《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給御史臺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機會。監察御史臺裡行舒亶(音dǎn)經過四個月潛心鑽研,找了幾首蘇軾的詩,就上奏彈劾說:說蘇軾是“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了。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這年7月28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
此案主謀是改革派的李定。李定(1028—1087),北宋大臣。字資深,揚州(今屬江蘇)人。少受學於王安石。進士及第後,歷定遠尉、秀州判官。熙寧初,贊助變法,任以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吏房,直舍人院,同判太常寺等職。彈劾蘇軾《湖州謝上表》等詩文攻擊時政,怨謗君父,逮捕蘇軾赴御史臺問獄。宋哲宗時,司馬光執政,李定被貶,知青州,移江寧府, 謫居滁州。元祐二年卒。說實話,對蘇軾的指控,大部分有些牽強附會,比如《詠檜詩》就是一例。面對審訊、指控,蘇軾坦承在詩中批評了新政。1079年10月15日,御史臺申報“烏臺詩案”的審理情況,其中輯集蘇軾數萬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蘇軾譏諷文字的人物名單,計有:司馬光、範鎮、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王珪等欲置蘇軾於死地而後快,宋神宗開始並沒有想殺蘇東坡的意思,李定等人決不罷休!說什麼不殺蘇東坡,變法就無法實現等。弄得宋神宗一時舉棋不定,蘇軾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
蘇東坡在獄期間,他的兒子蘇邁經常來送飯,父子約定:當案子沒有轉圜餘地時,就送一條魚。過了幾天,蘇邁有事離京,委託朋友送飯,朋友不知道他們父子約定,送來了一條燻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凶多吉少,絕望了,便以極度悲傷之心,為弟蘇轍寫下訣別詩兩首,其一:“聖主如天萬物春, 小臣遇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 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 更結來生未了因”。其二:“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急得蘇轍也抓耳撓腮,四處打探,準備後事。等蘇邁回來,才知道是個大烏龍。
與此同時,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早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士大夫、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變法派首領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宰相吳充直言:“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就連宋神宗身患重病的老祖母、太皇太后曹皇后都驚動了:“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可笑的是,同屬於蘇軾口中的“新進”(改革派)章惇,也積極的營救了蘇軾,並不惜與宰相王珪翻臉。要求宋神宗不要殺掉蘇東坡!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 蘇軾坐牢103天,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復為朝奉郎、登州(蓬萊)知州。後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禮部貢舉等職。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附 《戲子由》原詩:】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斜風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任従飽死笑方朔,肯為雨立求秦優。眼前勃谿何足道,處置六鑿須天遊。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勸農冠蓋鬧如雲,送老齏鹽甘似蜜。門前萬事不掛眼,頭雖長低氣不屈。餘杭別駕無功勞,畫堂五丈容旂旄。重樓跨空雨聲遠,屋多人少風騷騷。平生所慚今不恥,坐對疲氓更鞭箠。道逢陽虎呼與言,心知其非口諾唯。居高忘下真何益,氣節消縮今無幾。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別駕舊齊名。如今衰老俱無用,付與時人分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