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長城》第三十四篇:這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行走長城》第三十四篇:這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登金山嶺長城,首選的起點就是磚垛口。它是金山嶺長城的9個關隘之一,也是整段長城的主要門戶,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行走長城》第三十四篇:這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沿著金山嶺長城景區平坦的山路迤邐而上,只見一座敵樓映入眼簾,一座關城,雄踞要衝,這就是金山嶺長城景區主入口——磚垛口。磚垛口前矗立著一座雕像,騎馬仗劍,這正是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據專家考證,磚垛口始建於明初洪武年間,但由於多種原因曾被毀壞。1569 年戚繼光在原來的遺址上,又重新修繕、改建了磚垛口。

《行走長城》第三十四篇:這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從牆磚的不同顏色能看出磚垛口修復的痕跡

作為進出關的重要通道,磚垛口也承擔著關內關外百姓走親訪友、貿易往來的作用。

《行走長城》第三十四篇:這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灤平縣博物館原館長趙志厚告訴我們,這個高約2.5米、寬1.6米的磚拱弧形券門,就是磚垛口的通關處。在金山嶺長城上,後川口、桃春口等其他關口也都有通關的作用,但磚垛口因其地勢低緩、交通便利,最受百姓喜歡。


趙志厚:古代民間百姓出關入關,走親訪友,商業流通都要經過此關。人們把關裡的布匹、茶葉、陶瓷通過這裡運出關外,再把從關外換來的皮革、藥材等運進關內。另外,這裡是軍事要地,所以關口開放時間有一定的限制,而且通關時需持入關卡或其他憑證,檢驗之後才能進出。

磚垛口位於古北口東端10公里處。磚垛口一旦失守,就會直接威脅到古北口,也就是京城的北大門。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期這裡戰爭不斷,蒙古韃靼部在俺答汗的統領下,每次攻打古北口,都企圖從此突破。所以磚垛口自古就是一個咽喉要道,是兵家必爭之地。戚繼光在修繕、改建磚垛口時格外注意增強它的防禦能力,僅是垛口、瞭望口的設計就與其他長城不同。

《行走長城》第三十四篇:這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這裡的垛口不同於其他長城垂直修建,而是垛口兩側的牆有120度以上的斜角,這種垛口的創新修建,可增加利用垛口作戰的打擊面積,尤其也更好的保護了守城士兵,不至於將身體暴露。

《行走長城》第三十四篇:這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從磚垛口往長城上繼續走,記者發現上坡的一截磚砌臺階,有的高一些,有的矮一些,而且還沒有什麼規律可尋。金山嶺長城景區工作人員林強告訴我們,這也跟軍事防禦有關。

《行走長城》第三十四篇:這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林強腳下的這段臺階高高低低,找不到任何規律

林強:如果臺階都是一樣的高度,或者高低的排列很有規律,那麼當敵兵攻上城牆來的時候,他們的進攻速度就會快很多。像這段臺階修的有高有底,又沒有任何規律可循,敵兵攻上來的時候,往前進攻一定會看腳底下,這樣一邊走一邊看路,肯定會影響進攻速度。

《行走長城》第三十四篇:這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礌石

《行走長城》第三十四篇:這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城牆上的礌石孔

磚垛口修好後,這裡也曾經歷過戰爭,至今還殘留一些作戰武器。如火炮、手雷、礌石、鐵蛋丸等。這些武器殺傷力很大,尤其是礌石,是把一塊圓形的石頭鑿空,裝進炸藥、導火線,封好備用。一旦城外有敵兵進犯,守城士兵從礌石孔把礌石拋出,礌石形成一個弧度,然後落地爆炸,碎石四射,擊打敵人。

《行走長城》第三十四篇:這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站在磚垛口遠眺金山嶺長城,長城向東西兩側蜿蜒而去,每一側都修建了一連串的敵樓和炮臺,形成了一個易守難攻的防禦工事,磚垛口也成為明長城上名副其實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