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被寫入正史的乞丐,靠乞討建3家學校,被尊稱為“千古奇丐”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只要願意堅持、願意努力,就能創造奇蹟。比如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他原本不過是一個乞丐,最後卻靠著自己不懈的努力,成為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第一個人,也是唯一一人,被人們尊稱為“千古奇丐”,他是誰?又是如何做到的?

唯一被寫入正史的乞丐,靠乞討建3家學校,被尊稱為“千古奇丐”

武訓,1838年出生于山東堂邑縣(今屬冠縣)武家莊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其實“武訓”並非他的原名,這是後來朝廷賜給他的名字,在此之前,大家都叫他武七或阿七,因為他在家裡排行老七。

由於家裡實在貧困,武七沒有機會上學讀書,他是多麼羨慕那些可以去私塾的孩子,7歲那年,武七的父親去世,讓這個原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武七便淪落為小乞丐,勉強能夠活下去。好不容易熬到了14歲,武七身子骨比較壯實了,便跑去給人當小工。

唯一被寫入正史的乞丐,靠乞討建3家學校,被尊稱為“千古奇丐”

打工期間,武七每天早起晚睡,十分賣力,只盼著僱主早點給他發工錢,他還要拿回家去給母親,就這樣3年過去了。狡猾的僱主知道武七是個文盲,不識字,便偷偷在賬面上做了手腳,謊稱前段時間已經一次性給武七發了3年的工錢,一個子兒都沒拿到的武七自然不服,不斷爭辯,結果反而被僱主誣陷為“訛賴”,被人打得頭破血流,昏迷了3天。

醒來以後,武七一邊流淚一邊想,若是自己識字,就絕對不會被僱主如此對待,於是他下定決定,一定要開一家大私塾,幫助像他這樣沒錢讀書的孩子,這樣大家才不會吃沒文化的虧,於是武七離開了這裡,成為一名“職業乞丐”。

唯一被寫入正史的乞丐,靠乞討建3家學校,被尊稱為“千古奇丐”

從此以後,武七四處乞討,從山東乞討到了河南,從河南乞討到河北,他永遠穿著那身破衣服,吃別人的剩飯剩菜,而乞討得來的錢,統統被他收在衣服的夾層深處,他一定要攢出開私塾的錢。

與此同時,武七還到處給人幹活,什麼髒活累活,只要給錢,他都做;若是找不到活兒幹,武七就在街上賣藝表演,也得到了一些額外收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武七兜裡的錢越來越多,他太開心了。

唯一被寫入正史的乞丐,靠乞討建3家學校,被尊稱為“千古奇丐”

29歲那年,武七終於攢夠了錢,回家鄉買了45畝最便宜的低窪鹽鹼地,靠著這些地,武七又賺了一些錢,後來,他陸陸續續買下了300餘畝田地,然而此時武七仍然過著清貧的生活,新衣服都捨不得買,他還要攢更多的錢。

1888年,武七傾盡所有,在堂邑柳林鎮創辦崇賢義塾,沒錯,武七不但成功辦起了私塾,而且是免費上學的義塾,當地無數貧苦子弟都來上學,武七流下了幸福的淚水,這30多年的苦總算沒有白吃。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武七仍然省吃儉用,因為他還要給老師們開工錢,以及再辦幾所義塾,2年後,武七在館陶縣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塾,幫助更多的貧困子弟,接下來又開了第三所……

唯一被寫入正史的乞丐,靠乞討建3家學校,被尊稱為“千古奇丐”

眼看著武七一心致力於辦學,50多歲了還沒有娶妻生子,於是大家都勸他快點找個媳婦兒,武七拒絕;後來一些遠方親戚上門找武七“借錢”,武七拒絕。對此,他是這樣說的:“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這樣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

後來,武七的名聲越來越響亮,就連山東巡撫張曜都聽說了他的故事,當即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並且以朝廷的名義賜予他“武訓”一名,光緒帝更是賜予他“樂善好施”的匾額,賞他黃馬褂,從此,武訓名揚四海。

公元1896年,武訓生病了,然而他依舊強撐病體每天看看認真讀書的孩子們,4月23日,武訓病逝於御史巷義塾,享年59歲。《清史稿》寫道:“(武訓)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

唯一被寫入正史的乞丐,靠乞討建3家學校,被尊稱為“千古奇丐”

武訓出殯當日,堂邑、館陶、臨清三縣官紳全體執紼送殯,各縣的百姓們自發參加葬禮,葬禮現場人山人海,總數超過萬人,那些被武訓資助的孩子們更是涕淚橫流,哭聲震天,武訓乃當之無愧的“千古奇丐”!

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