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沈從文的故事,你覺得他有什麼好習慣?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天若有情210744622


文/只有青春

還真在歲月的沉澱中,喜歡上了沈從文的文章,感覺這些民國走過來的文化人比現在的文化人要真實和善良,學問高,博覽群書,文筆精湛,儒雅,卻沒有滿清遺老的陋習。

因為最近喜歡讀汪曾祺的美食散文,肯定繞不開他的老師沈從文,西南聯大的中文教授。

汪曾祺的好多文章都提過沈從文,說他為自己的學生免費投稿,四處張羅投遞,為學生的事特別上心,第一次講課因為緊張只講了十分鐘就完了,他講課有時木納,聽者少,有時文采飛揚聽者眾,和學生亦師亦兄,是個老好人,汪老在《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裡描述的沈從文先生講課,不命題,天馬行空,不拘教材,推薦學生多閱讀,這個是我目前能瞭解到的沈從文先生的中年。

一個人的成長,或者一個作家的童年,一定在他的作品裡能找出他成長的軌跡,或者創作的思想樂園,沈先生在《從文自傳》中他這樣寫到:

——“我因此一病,卻完全改了樣子,從此不再與肥胖為緣了。”

說明先生柔弱。

——“記憶力從小又似乎特別好。“

先生聰明。

——“當我學會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時,學校對於我便已毫無興味可言了。”

先生叛逆不喜歡傳統教學。

——“我的學校可以說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

先生的小說《邊城》散文集《湘西散記》裡到處描寫的是水,船,水手,妓女,水邊討生活的各種勞動人民。

——“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得來,卻不需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學來。”

他少年經常逃學被罰跪捱打:

——“我一面被處罰跪在房中的一隅,一面便記著各種事情,想象恰如生了一對翅膀,憑經驗飛到各樣動人事物上來。”

先生他思想活躍,把捱打罰跪的時光當思想創作時的靈感,天下無二。

以上的《從文自傳》裡的隻言片語可以給先生的少年一個定位:一個身材柔弱,聰明,叛逆,愛逃學,思想活躍,喜歡水,喜歡和水邊勞動人民玩耍的封建軍閥家庭出身的少年。

對於沈從文先生的晚年,因為受文革的影響,不好定位,但是,他是個好人,肯定沒有害過人,也沒有罵過人,這點是肯定的,他晚年著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那可是國家的寶貝,現在影視劇裡的古裝服飾造型最早的出處有些就是來自這本書。

沈從文先生對勞動人民抱有同情,對社會低層的水手,妓女的描寫,入木三分,在一九三四年先生回鄉探母,寫了散文《鴨窠圍的夜》他正是通過對水手和吊腳樓妓女的關係,來往商客,抽葷煙的人,官吏,一翻鋪墊後寫出這麼一段文字:

——“神龕下空處或另一面,必貼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紅白名片,……這些人各用一種不同的生活,來到這個地方,且同樣的來到這些屋子裡,坐在火邊或靠近床邊,逗留過若干時間。這些人離開了此地後,在另一世界裡還是繼續活下去,但除了同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人發生關係以外,與一同在這個世界上其他的人,卻彷彿便毫無關係可言了。他們如今也許早已死掉了;水淹死的,槍打死的,被外妻用砒霜謀殺的,然而這些名片卻依然將好好的保留下去。”

這段細入靈魂的描寫,能穿越千年,把人生每一個人都是匆匆過客的真實想法躍入筆端,讓讀者自己會拷問自己,你又在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

看到了什麼?

經歷過什麼?

沈從文先生在散文《桃源與沅州》裡對妓女,文人嫖客的寫到:

——【“這些婦女使用她們的下體,安慰軍政各界,且征服了往還沅水流域的煙販,木商,船主以及種種因公出差過路人。挖空了每個顧客的錢包,……“花捐”把這筆款項用來補充地方行政,保安,或城鄉教育經費。

桃源既是個有名地方,每年自然有許多“風雅”人,心慕古桃源之名,二三月裡攜了《陶靖節集》與《詩韻集成》等參考資料和文房四寶,來到桃源縣訪幽探勝。這些人往桃源洞賦詩前後,必尚有機會過後江走走,由朋友或專家引導,這家那家坐坐,燒盒煙,喝杯茶。看中意某一個女人時,問問行市,花個三元五元,便在那齷齪不堪萬人用過的花板床上,壓著那可憐婦人胸膛放蕩一夜。於是紀遊詩上多了幾首無題豔遇詩,把

“巫峽神女”、“漢皋解佩”、“劉阮天台”等等典故,一律被引用到詩上去。……”】

這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民國時期的“著名旅遊景點”裡的文人騷客,妓女,煙客,木商,這一幕幕,在當下的國內景點不是在繼續上演嗎?

現在的年輕人,最追捧沈先生的一句話,——“我行過很多地方的橋 看過很多地方的雲 喝過很多地方的酒 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我覺得還不夠,還應該好好看看沈從文先生的散文,小說。

他筆下掀開的畫卷裡,是民國時期社會底層人民的畫像,裡面才是沈從文先生這一代人,行過的橋,坐過的船。

而我們應該也要用筆記錄著,我們這代人普通平凡的勞動人民,行過的橋,坐過的船,這就是沈從文先生給我的人生啟發。








只有青春


沈從文是我國近代作家,原名叫沈嶽煥,筆名換過不少,直到最後才以沈從文的名字開始創作。沈從文是湖南鳳凰人,他的祖父是漢族人,祖母是苗族人,而母親卻是土家族人。沈從文的一生創作了多部作品,非常受人尊敬。但是沈從文性格卻有些過於固執。

沈從文在追他的妻子時候,就很明顯的將他性格里面固執的一面體現了出來。雖然當時他妻子並不喜歡他,甚至都到校長那裡告發他了,但 他依然不屈不撓。儘管沈從文被拒絕了無數次,甚至連校長婉轉勸說了他,但他仍然沒有放棄,直到對方被感動接受為止。

有人評價沈從文性格說他外表看起來很謙和,還有些柔弱,不過隱藏在這份柔弱之下真正的他,卻是一個不願隨波逐流,性格剛直的人,而沈從文對親人、朋友都很關心,對後輩也是非常慈祥的。不過沈從文那份固執己見,不願接受新思想的性格,還是給他帶來了一些煩惱,讓他一度出現了憂鬱症,甚至住進了精神病院,但他最終還是從裡面走了出來,並做出了一些新的改變,又在創作之外的事業上有了一定成就。

從沈從文一生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是不懼艱辛、肯上進的人。



文墨閣樓


毫不誇張的說,沈從文的文字重塑了我的世界觀。

俗話說“少不讀魯迅”,意思是說如果對社會、國民性認知較少的話,是讀不懂魯迅的。我想沈從文也一樣,第一遍讀沈從文,不過是覺得他寫了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平靜如水的故事。如果說魯迅是一個提筆戰鬥的勇士,在他的鄉村視野中是無盡的封建禮教和“吃人”的獸性,而沈從文則開闢了另一條寫實的路徑——對世間最無情的事物,仍能做最有情的觀看。沈從文對人事的觀察,超越了社會道德的判斷,他看到的不再是禮教、秩序和愚昧,而是人在這天地之間活出的那一點點小小的悲喜和滋味。

他筆下多是個性鮮明又卑微的小人物:上過戰場的士兵、住在吊腳樓上的妓女、一生漂泊的水手、童養媳……沈從文從沒用一種居高臨下的知識分子視角去訴說他們的故事,他看到的是人自身能量、人性的優美和自然,即使卑微,也能在這卑微之上生出美好來,即使傷痕累累,也仍然擁抱著有情有義有滋有味的生活。正如他在《湘行散記》裡寫的那樣“我覺得他們的慾望同悲哀都十分聖神,我不配用錢或者別的方式滲進他們的命運裡去,擾亂他們生活上那一份應有的哀樂。”

從某種意義上說,沈從文重建了鄉間敘事,對佔據話語權的所謂風雅人士略有諷刺的意味。

年紀漸長,看了很多人寫的書,才更加體會到沈從文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卻不是每一個作家都能達到的,清新而又沉穩,一如天然去雕飾的珍珠,剝開,仍能見到更廣闊的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