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走路哪個更好呢?

吉祥羽兒吉祥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讀書”和“走路”哪個更好呢?

其實“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二者是相輔相承的關係,兩者缺一不可。

我們說“讀萬卷書”,其實是指一個人文化知識的積累和沉澱;而“行萬里路”則是一個人實踐經驗及見識的積累。一個人即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又能見多識廣,那他在事業上一定能夠取得一定的成績。而只讀書,不行路的人,很可能就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而沒有實際工作能力的人;而只行路,而不讀書的人,也很可能只是一個遇到事情只會憑經驗做事,而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李青海老師


我認為不存在“讀書”和“走路”誰更好的問題,因為兩者都是一個人追求學問必須面對的兩個方面,所以我認為二者結合才最好,一個人應該“一邊走路,一邊讀書”。

學過語文的都知道,學習語文要培養“語感”,什麼是語感?按教科書定義,語感就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語感是一種經驗色彩很濃的能力,其中牽涉到學習經驗、生活經驗、心理經驗、情感經驗,包含著理解能力、判斷能力、聯想能力等諸多因素。學習語文是為社會生產、生活服務的,你不能脫離了社會實踐和個人體驗去學語文,比如你學習“女人”兩個字,如果你像一首歌裡的小和尚那樣,根本就沒見過女人,這倆字你能學好嗎?如果是“閱歷”豐富的二師兄,見了這倆字估計要流口水。

其實古人也明白這個道理,並不提倡讀死書,不然會變成“書呆子”,不過也不是人人都明白,所以“書呆子”還是有的。古代很多文人在未得“功名”前喜歡騎著毛驢出遊,如陸游“細雨騎驢過劍門”,而且一旦官場失意,他們也不甘心去當個苦悶的“宅男”,而是繼續“遊山玩水”,因為他們善於在山水田園之間找到創作的靈感,喜歡用大自然的語言來抒發內心的激情,並在麗山秀水中陶冶自己的性情,忘掉過去的不快。

辛棄疾有句很著名的詞句“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從側面說明大部分人寫詩是以“愁”為基調的。數一數那些名家大家,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等等,都“混”的不太如意,也難怪,詩人的真性情怎能融入汙濁的官場呢?所以他們只能寄情于山水,用瑰麗的詩篇來稀釋心頭的千愁萬緒。如此既培養了語感,也使創作有了素材,可謂相得益彰,把學習和創作有機地融為一體。

在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李白,我認為李白讀“萬卷書”不太可能,但走萬里路是絕對有可能的,有他寫的詩為證,因為李白沒當過幾天“官”,他的狂傲的性格根本不適合當官,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遊歷。有人說李白是一個資深驢友,“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後北遊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遊齊魯,登泰山,南遊安徽、江蘇、浙江等地,遊蹤所及,幾半中國。”(摘自教科書)李白的足跡,遍佈18個省、206個州縣、80多座山,60多條江河、湖泊。有這麼豐富的閱歷,再加上過人的天賦,詩能寫的不好嗎?


綠葉小杏


在日常生活中,常會聽到這麼兩句話:“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長!”那麼,在現實中,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嗎?答案肯定是:沒有!當然,一種情況除外,那就是一個成年人在一嬰幼兒面前……

其實,說這話時百分之百都是一個年長者對一個後生而言,因為這只是一種比喻。說此話的目的不外乎兩個:一是對狂妄的年輕人予以教訓。二是在年輕人面前擺資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詞在某種程度上與上述之言也有異曲同工之處,那就是:都是一種比喻而已。

下面,咱先說說讀萬卷書:俗話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人活百歲也不過就是三萬六千日,如果再按照“讀書破萬卷”的要求去徹底讀懂一本書的話,三天時間不多吧?說到此就煩請您去算一算吧,真能讀一萬卷書的能有幾人?

說完了讀萬卷書,咱再聊聊行萬里路。這裡所說的行萬里路,主要指的是閱歷和見識。是說一個人走過的地方多了,見過的世面多了,所積累的知識也就多了。而並非僅僅是說走過的路程是多少。您比如:我曾經看過的一篇介紹擋車工的報道,說她們的工作很辛苦,一天要走幾十里路。幾年下來,她們走的路能夠圍著赤道繞一圈。這一圈是多少公里知道嗎?是四萬公里!在這裡,我絲毫沒有貶低擋車女工的意思,我只是想說她們每年要走這麼多的路,卻連車間也沒有走出過,這和閱歷有關係嗎?

所以,不能僅憑著古人一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老話就非要較真兒、非要弄出個誰是誰非、非要得出哪個更好的結論來!

有人說“讀萬卷書如同行萬里路”,也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更有人說此話的原意是:萬卷原指:皇帝的試卷,讀萬卷書意為:讀書為了進京趕考,金榜題名。行萬里路意為:走入仕途,為皇帝辦事。

其實,要我說就是:讀萬卷書指的就是要多讀書。行萬里路就是要多經歷些事。多讀書是為了在經歷事時少走彎路,多經歷是為了使自己讀過的書能夠活學活用。把它兩結合在一起的話,一言以蔽之:理論聯繫實際!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