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關二爺?為何稱呼關羽為關二爺?

一起走666


清山雅舍,暢談歷史。

前言

關羽是三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將。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他屬於三國名人中的“頂級流量”,大家都願意尊稱他一聲“關二爺”,原因很簡單:劉關張,關羽位列第二。我認為之所以關二爺如此受大家愛戴和追捧主要是因為他的卓越和忠義這兩方面原因。

戰功卓著的關二爺,穩入頂級武將之列

細看關二爺的人生經歷,我們會發現他首先是一個英勇善戰的武將。為什麼要說這個呢?這是因為不管一個人再如何的出色,他首先要揚名宇內,方才有被人們關注到的機會。關羽從一開始追隨劉備,討黃巾,鎮匪寇,大小百餘戰,他的能力是受到劉備的認可的。因而,劉備對關羽一直是引以為左膀右臂。後來在官渡之戰期間,關羽更是一騎當千,陣斬袁紹大將顏良。這可是一件很了不起、也很揚名的事情,因此顏良的頭顱算是成了關羽聲望進階的墊腳石。

在荊州之戰中,劉備倉皇難逃,在江陵一帶險些被曹軍追上,幸好關羽率領夏口的水軍及時接應,劉備這才僥倖逃出生天,因此在赤壁大勝後的封賞中,關羽被推為首功之臣。有人可能會覺得不就是用船接走劉備嘛,沒什麼功績可言,但是要知道如果關羽當天再晚一陣子趕到,劉備就極可能被曹軍抓住,那麼三國鼎立就從根源上被扼殺了。所以說,戰爭中哪怕再小的細節也不要小看,因為有的時候最小的細節恰恰是制勝的關鍵,關羽這個首功是當之無愧的。

那麼真正讓關羽到達人生巔峰的,是從公元218年開始的襄樊之戰。關二爺在對曹戰爭的優異表現,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他的戰鬥能力。他先是在尋口擊敗了來犯的文聘和樂進,又在第二年以攻代守包圍了樊城,力戰龐德,並於沔水擊潰曹仁。曹仁向許都求援,于禁提七萬大軍參戰。結果關羽趁著大雨,決堤破敵,水淹七軍,生擒于禁、龐德,其中於禁投降,龐德拒降被殺。最後,若不是滿寵的堅持,曹仁都想棄樊城逃跑了。如此一來,關二爺一番操作之猛,力克曹魏眾將,抓的抓,跑的跑,降的降,由此威震華夏,宛如戰神下凡。雖然,後來由於東吳的報復,偷襲了荊州,導致關二爺被擒身死,但是這絲毫無損於他的威名。因為,東吳並不是在正面戰場擊敗的關羽,而是背棄聯盟地背後捅刀子,反而讓人覺得格局太小。事實也確實證明了,東吳的格局算是三國中最小的一個,偏安江南,更看重眼前利益。襄樊之戰若不是東吳拖了後腿,蜀漢也不會失去了撼動曹魏政權的最佳機會。

但不管怎麼說,關羽的卓越戰績,令後人敬仰崇拜。而他之後為小人所害,更為他蒙上了一層悲情英雄主義的色彩,反而更令人扼腕痛惜。

忠義無雙,當時楷模

關羽不但為民間所喜愛,更被朝廷所推崇,原因正是他的忠義無雙。從黃巾起義開始,關羽便鞍前馬後的跟隨劉備四處征戰。後來哪怕身在曹營,也時刻沒有忘記回到劉備身邊。古今降將有很多,為何都不像關羽這樣無損羽毛?關鍵是關羽在處理投降與迴歸的事情上做得很是令人欣賞,反而忽略了他投降的事,在此簡要分析一下:

1、關羽投降曹操本身不是可恥的事。為什麼?別忘了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漢獻帝還在,官渡之戰還封了關羽一個漢壽亭侯。說白了,名義上關羽是為天子做事,有何不可?

2、關羽沒有受了曹操的恩賞後就拍屁股走人,而是為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立下大功後才走的,這叫知恩圖報。而且走之前還和曹操說得很清楚,他心中只有忠義二字,不能違背,所以要走,這叫忠義無雙,曹操都不好意思攔。

3、關羽離開曹營,只帶走了皇帝給的漢壽亭侯頭銜,其餘黃金財帛全部如數奉還,這叫兩袖清風,無功不受祿。

以上三點,都是人主十分讚賞的品行,有誰不喜歡效忠自己、至死不改的臣子呢?所以歷代朝廷都不斷地加封稱頌關羽,將他立作典型,是要給天下人做個好榜樣。

當然,就算朝廷不推薦,民間老百姓的心中自也有一杆秤,對於關羽的忠義也只會敬佩萬分。

結語

綜上兩點,正是因為關羽的顯赫戰功和忠義無雙,在人們心中塑造出一個完美的戰神形象,才會使一代代的人們都喜歡他、愛戴他,他也才會成為流傳千古,稱頌不絕的關二爺。


清山雅舍


在中華文化的傳承過程當中,關羽的影響力是空前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

封建王朝隨著一家一姓的倒臺、崩潰而煙消雲散,可是,關羽反而成為一種特定的符號,屹立不倒,進而發揚光大。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關二爺?為何稱呼關羽為二爺”

做為活躍在漢朝末年以及三國時期的一員著名軍事將領,之所以被諸多朝代的君主所欣賞,被官宦、士子乃至四民百姓所欽仰,最主要的一點,應該就是因為關羽的身上已經被附著完美的忠義與勇毅的氣勢與形象。

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沿革當中,洪波湧起,而儒、釋、道以其悲天憫人的姿態俯瞰眾生,卓然不群。可是,即使這超格局的三家,對於關羽其人,也是推崇有加。

儒家文化當中,明確的尊關羽為五文昌之一,諡為“文衡聖帝”。

釋家佛教當中,以清晰的關羽形象為“護法伽藍菩薩”。

道家文化當中,更是離不開關羽的形象,諡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

及至到了《三國演義》等傳統文化作品普遍流傳的時候,關羽的勇武、忠義事蹟和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膾炙人口。

出生在漢末三國時期的關羽,一生歷經百轉千回,壯志不移,數千年曆史的煙塵散卻之後,回首再看,“忠、義、勇、信、毅”依然是集於關羽一身,他不僅僅是人們的道德楷模,在廣大的中華文明所能觸及範圍之內,關羽已經成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士農工商所廣泛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了。

至於說到為什麼大家喜歡和習慣稱呼關羽為關二爺,這也是有其主要的兩個原因;

其一,在相關史料和演義小說當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說是婦孺皆知,而關羽在這三人當中,排行列劉備之後,張飛之前,這應該是關二爺稱呼的第一個由來。

其二,有清一朝,對於關羽的推崇熱度依然很高,也就是說,滿族人主政之下的清朝,也是對關羽欽仰有加。

滿族人在稱呼上與漢族是有所不同,比如漢族一般是忌諱直呼其姓,可滿族人名字中很多是多音字,滿漢交流當中,有些不便。

到了滿清入關之後,多數上層滿族人開始流行兩個字的名字,而在稱呼上,取這兩個字的前一個字,加上排行,綴上一個尊稱的爺字。

皇帝可稱之為順治爺,民間人物也可以互相稱爺。

這樣的稱謂,在當時風靡一時,流傳到清末民初。

實際上,這個爺字屬於滿語的派生字“瑪法”,釋義為威勢的男人,有著鮮明的褒義。

所以,關羽以其完美的忠、義、勇、信、毅形象,當仁不讓的獲得了朝野上下所尊稱的關二爺美譽,並且延續至今。


子由拍案驚奇


因為他是由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轉變成了神話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成功塑造了關羽這個性格鮮明、豪氣干雲的英雄人物,並使關羽的形象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忠義形象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崇敬,並受到封建統治階級尊 崇、神化,甚至各民族的統治者都把他作為忠義的化身,尊為天上的神靈,是為關二爺。

下面來具體的說一下,關二爺的忠義:

01 關羽忠義形象的形成

關羽忠義形象的雛形在民間藝術中早已出現,在宋元時期的許多作品中被不斷完善。

宋代張耒《明道雜誌》載:“京師有富家子,少孤專財, 群無賴百方誘導之。 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戲, 每弄至斬關羽,頗為之泣下,囑弄者且緩之。 ”可見,民間藝術皮影戲中的“關公為忠義殉難”感人之深。 《三國演義縱橫談· 元代的三國戲》提及關羽忠義的戲有《關雲長古城聚義》、《關雲長千里獨行》、《劉關張桃園結義》。

在《三國演義》劉、關、張桃園結義的誓詞中特別點出“雖然異姓,結為兄弟,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說明他們結義不僅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礎,而且有明確的政治目的,且符合時代要求,這裡關羽的忠義形象被塑造得更加為人民群眾眾愛。

02 關羽忠義的內涵

忠義思想是中國思想文化傳統中非常重要的一組觀念,是數千年封建社會中人們立身行事的根本,是思想道德行為的準則。

忠、義這兩個概念有一般內涵和特定內涵兩個方面。 從一般的涵義說,忠是指對別人盡心竭力,如“為人謀而不忠乎”;義指的是合理的,如“信近於義”。 從特定的內涵說, 忠就是對君王盡心竭力, 對君王絕對服從;義,是指對別人,尤其是對朋友講究信用,永不變心。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是一個以義重如山而聞名的絕倫超群的人物,義是他最突出的美德,被清代毛宗崗稱為“義絕”。 對於關羽的義,我們應當怎樣去認識呢? 美國漢學家羅伯特·魯爾曼認為,關羽的義“事實上有多方面 的涵義,彼此很容易糾纏不清,成為解不開的死結”,“儘管官方傳記編寫人如何解釋,這位英雄人物仍表現出人生的複雜。”關羽這一人物形象的形成,曾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漫長過程,因而獲得了歷久不衰的生命力。在他身上,融聚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傳統道德觀念和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獨特的審美意識。

關羽的忠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突出桃園之義;二是強調個人道德品質修養。

關羽信守桃園之義,書中主要是通過他和劉備、曹操三者之間的矛盾關係來體現的,這就是“關羽降曹”至“古城聚義”這幾回的內容。關羽降曹歷史上確有其事,《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說明關羽曾被曹操活捉過。 在《三國演義》中,演變成關羽為義而降: 張遼先去說降關羽立即以義拒之:“吾今雖處絕地,視死如歸”,“吾仗忠義而死”,態度異常鮮明。張遼抓住關羽“義氣深厚”的特點,針鋒相對地擺出戰死而造成的三大不義:一是“當初劉使君與兄結義之時,誓同生死”,而今欲死,必背當年之誓;二是“今戰死,二夫人無所依託”,“兄負卻使君倚托之重”;三是“不思期共使君匡扶漢室,拯救生靈”。

如此看來,拼命而死是有負於劉備的,為大不義,不死才能與劉備共同實現桃園之誓,才是大義,而要不死,只能投降。 但是關羽是一個英雄怎能輕易投降呢? 於是關羽理直氣壯提出三個條件:“降漢不降曹”;養贍二位嫂嫂;“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總之,是有條件的投降。

關羽降曹是否失節呢? 關羽所處的三國是一個群雄並起的亂世,正如書中人王粲所說,是“天下大亂,豪傑並起”,“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慾為公侯”。 各派政治勢力為了稱霸中原而殊死爭鬥,耍盡陰謀詭計,互相欺騙和利用, 今日為友,明日為敵的現象屢見不鮮。即使劉備這樣的仁義之君,不也是先後投奔過劉恢、公孫贊、陶謙、曹操、袁紹嗎? 這正是時勢使之然。

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關羽投降曹操也就不足為怪了,更何況關羽降曹只是權宜之計, 最終還是為了回到劉備的身邊,對這一點他並不隱瞞,而是嚴正聲明,光明磊落。 關羽這樣做,不但取得了劉備、張飛的諒解,也被曹操所接受,這正是關羽高於其它忠義之 士的地方,也是他贏得重義美譽的原因。關羽有條件的降曹, 是長期以來人民群眾根據自己的願望加在關羽身上的,這對強化關羽重義性格是關鍵的一筆。

如果到此為止,關羽的義還是表現得不夠充分。

於是便又敷衍出不見史籍而流行於民間的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曹操為了留住關羽,千方百計地對他施以厚恩,“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贈送金銀美女,封侯賜爵,還特意贈送異錦戰袍和赤兔馬。但關羽卻把舊袍罩在所贈新袍上,不忘“兄之舊賜”,獲赤兔馬,也是因“若知兄長下落,雖有千里可一日見面”而喜悅。 這兩個情節,生動地反映了曹操和關羽之間若即若離的複雜微妙的關係。 處在曹操厚恩之下的關羽,如果只是一味地無動於衷,那 就不是“義氣深厚”了。 所以書中又寫關羽雖然“心在漢”,卻也並非沒有思想鬥爭, 他曾對張遼說:“吾足知曹公待我甚厚。 奈吾受劉將軍恩厚,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可見他內心還是很不安的, 因此他要 “立效以報曹公, 然後方去”,否則就不是重義之士。 關羽為曹操殺了袁紹大將顏良、文丑,但仍感到“尚有餘恩未報”。

當他最後離開曹操時,留下一封飽含深情的辭信,流露著無限的感慨:“三思丞相之恩,深如滄海,返念故主之義,重若丘山。 去之不易,住之實難。 事有先後,當還故主。”這才是重義的關羽離開曹營時的真實的思想反映, 足以說明他在曹營確實經受了一場忠義的考驗,也惟其如此,才更顯現出他對劉 備“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的披肝瀝膽之志。

03 關羽是歷史上忠義的理想化的完美典型

關羽的“義”決不是一般義氣,而是披肝瀝膽,義無反顧,比泰山還重,比生命還珍貴,它經受了各種嚴峻的考驗。 關羽的“義”,貫穿了劉、關、張從結義到盡義的整個過程。 尤其是關羽追隨劉備,“效死勿去”,並非真正受恩圖報, 因為那時的劉備還處在角逐沙場、 漂泊無定、甚至常無立身之地的艱難逆境。他們患難相扶,禍福同當,這就體現了人民所理想的義氣,符合人民群眾的道德觀念。

關羽的義的內涵是如此豐富, 致使這一人物在歷史上同時受到了統治階級和廣大群眾的讚揚。一方面,他被封建統治者一再推崇,進爵封廟。 同時,中下層知識分子也向往關羽和劉備“君臣加兄弟”的關係。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崇尚他的重義品質,往往以此來鼓舞自已在患難之中同心休慼,組織隊伍與統治階級抗爭。 關羽這一人物,無論過去和現在,都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光輝的藝術典型。

總結

關羽的忠義觀卻是“忠中有義,義中有忠”,而且又常常是義在忠之上。

關羽為了劉備,不但做到“降漢不降曹”,“身在曹營心在漢”,而且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歷經艱險投奔了劉備。 最後他兵敗麥城, 在性命攸關之際義正辭嚴地回拒了諸葛瑾的勸降,“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改其節”,“身可損,名可垂於竹帛也”,終於為劉備盡義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