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範文」剛柔並濟,重建信任

重建社會信任之路任重且長遠,過剛易折,還需剛柔並濟,惟有傳遞道德、法律的正能量,方能走出猜忌的陰霾,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實現社會人之間的守望相助,終歸內心的寧靜,和諧共榮的美好社會指日可待。

「申論範文」剛柔並濟,重建信任

  從商鞅立木取信,到季布一諾千金,再到中學生撞寶馬留道歉信。。。誠信對於公民而言,是個人美德,無信則不立;對於家庭而言,是良好家風,無信則不睦;對於企業而言,是黃金資產,無信則不興;對於國家而言,是公序良俗,無信則不寧。

  這是最好的時代,但也是猜忌懷疑的時代,無論是困擾中國人已久的“扶不扶”問題,還是最近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羅爾事件”,無所不在的“信任危機”,考驗著國人脆弱的神經。“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可見,惟有以道德為約束,以法律為準繩,剛柔並濟,軟硬兼施,方能阻止“爆棚”的負能量侵蝕社會的善意,重塑社會信任的風骨。

「申論範文」剛柔並濟,重建信任

  法律是國家、社會運行的基本原則,道德則是個人行為規範的總和,一剛一柔,構築社會的正能量。對於社會失信而言,缺少剛性,只重視柔性,會導致諸多社會問題氾濫而無法節制;只有剛性而缺乏柔性,損害人民利益,不能從根本上移除隱患。剛性的法律是必要的保障,而柔性的道德則是根本途徑。

「申論範文」剛柔並濟,重建信任

  傳遞法律正能量,有利於“扶正”信任標杆,破解信任危機。

在社會轉型期,文化傳統正在面臨“邊緣化”,其道德修正功能也逐漸減退。人們面對越來越多的陌生人,社會信任甚至出現倒退。在現實境況下,惟有法治建設的推進,懲惡揚善,能夠重新樹立公民的信任感。比如各地法院,通過社會公開老賴信息、“限”懲治等方式,迫使老賴們在輿論壓力和心理壓力下,主動履行債務;又如《好人法》的陸續實施,最大程度保護見義勇為行為的救助人,鼓勵公民在危難時刻伸出援手,“將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可以說,健全制度,提高違法成本、劃定保障界限,形成不能失信、不願失信、不敢失信的制度環境,夯實信任基礎的根本之道。

「申論範文」剛柔並濟,重建信任

  傳遞道德正能量,有利於“驅邪”不良風氣,夯實信任基礎。《周易》中提出“厚德載物”,啟迪我們:“厚德”方能累積物質和精神的文明,方能實現大同社會。然而,放眼當下的中國社會,網絡募捐卻遭遇欺騙,網友便大呼不再相信這個社會;善意幫助卻遭遇職業乞丐,路人便大呼不再相信人性;見義勇為卻遭遇訛詐,救助人及家屬便大呼不再當“好人”。。。偶然的負能量,卻屏蔽了更多正能量,在社會上空集聚著 “不信任”的陰霾。 由此可見,信任是道德治理命題。“陌生人”社會之下,重建社會信任已經迫在眉睫,而關鍵在於道德正能量的傳遞。惟有多一些“無人超市”、“孫氏兄弟”等道德正能量,方能破解信任危機。

「申論範文」剛柔並濟,重建信任

  “登高,必先修其低;行遠,必先修其近。”重建社會信任之路任重且長遠,過剛易折,還需剛柔並濟,惟有傳遞道德、法律的正能量,方能走出猜忌的陰霾,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實現社會人之間的守望相助,終歸內心的寧靜,和諧共榮的美好社會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