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活|我在比利時,“回國”就是“回家”

留學生活|我在比利時,“回國”就是“回家”
留學生活|我在比利時,“回國”就是“回家”

@文/Eva

中午跟導師通過Skype交流了一個小時左右,關於最近的心情,關於學業的研究計劃,不禁感慨健康和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

據新華社布魯塞爾4月12日電,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國12日分別報告新冠累計確診病例25587例、29647例和3281例。比利時全國人口僅1100多萬,累計確診病例逼近3萬。

目前為止,比利時進入居家防控疫情的第四周。

回想當初,拉著朋友一起在辦公室匆忙收拾必要的書本和辦公用品扛回家;無奈跟同事告別,開玩笑講“work at home forever”;拿著宜家最大號購物袋從超市揹回大米、雞蛋、水果、蔬菜,累到肩膀痠痛,為居家抗疫努力做準備……彷彿就在昨日。

此時的我早已度過剛開始的慌張,心情趨於淡定,慢慢適應了這樣的生活,當重新擁有久違的午覺,一時還倍感親切。

留學生活|我在比利時,“回國”就是“回家”

根特市中心街頭,雕塑也戴上了口罩

處在“封城”期間的比利時,咖啡店、餐館、酒吧等保持關閉,薯條店、外賣店、麵包店等不再開放堂食,所有提供基本服務的商店如超市、藥房,規定在1.5米距離範圍外正常營業。

最初抗疫措施出來後,超市曾出現排隊大搶購現象,現在日常物資供應基本是充足的。另外,大家可以進行戶外運動,每天站在窗前,能看到公園人來人往。雖然大家都在自覺保持距離,但是對我個人而言,除了兩週一次必要的超市購物,我沒有勇氣踏出家門、踏進公園一步。

每天,我的郵箱和微信一直收到推送的最新病例數字和疫情走勢消息;家人和朋友不斷詢問到底怎麼樣,要不要及時回國;還有朋友圈內以及各種新聞報道……這一切都讓居家隔離期間的我感到焦慮與不安。

幸好有貼心的室友們,一起在客廳學習,隔三差五一起研究美食、一起刷劇、一起閒聊;幸好有暖心的親朋好友們,分享好笑的段子、好吃到咽口水的國內美食圖片(我經常邊吐槽邊感激有他們);幸好有很善良的教授們,會在StarLeaf閒聊,關心我們的近況,很關切地說“如果有任何需要,一定要告訴我們”。

留學生活|我在比利時,“回國”就是“回家”

從我房間的窗口望出去,晚霞依舊

目前,我沒有糾結過“是否回家”。是的,我更願意用“回家”來替換“回國”的字眼。

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我們漂在何方,最終都會毫不猶豫地回到那個最溫暖的地方。

每一次的歸途都是一種享受,每一次的回家都是一種驚喜。

很早就住寄宿學校的我,獨立生活能力很強,爸媽除了囑咐“少出門”“記得戴口罩和手套”“如果不方便就在口罩外面圍一層圍巾”之外,並沒有帶給我太多緊迫感,還讓我自己做出是否回家的決定。

我也很早、很自然地做出了繼續待在這裡的決定。一方面是在國內過完春節剛回來;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學業,待在這邊的學習氛圍和學習資源比在家裡要好一些。另外,也瞭解到歸國途中交叉感染的風險,我覺得待在這裡相對安全一些。

作為一名普通人,我有幸得到的太多:來自無數醫療工作者和志願者的搏命付出、來自當地人對戴口罩的我報以安撫的微笑、來自祖國媽媽的無限疼愛與關懷。疫情是我不可左右的,但是我可以做好自己,出門戴好口罩和手套,遇到同胞點頭微笑,傳遞一份暖心,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四月份的比利時,臨近晚上八點的天空,依舊是白天的模樣,暖暖照在心窩裡。馬上要和鄰居們自願參加比利時“為醫護人員鼓掌”的活動了。我知道有些人反對八點鐘的集體鼓掌,吐槽不重視疫情,沒有社會責任感。但是對我來講,這不僅僅是為醫護人員,也是在為自己打氣,鼓勵自己平安度過這場疫情。

留學生活|我在比利時,“回國”就是“回家”

從前的聖尼各老教堂前總是很熱鬧,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情景

最近我在想,疫情結束後,要做點什麼呢?之前答應朋友,期待10月一起相約湖南大山去支教,和那些美好純真的孩子們一起感受最美的笑臉;答應在法蘭的朋友,一起去約了很久的布拉格,感受被歌德稱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的魅力;一如既往地花更多時間陪伴在爸媽和姥姥的身邊,學做幾道新菜,邊吃邊聽著他們的嘮叨,還要和姥姥一起看《鬢邊不是海棠紅》;對自己而言,心懷希望,早點努力畢業,做個溫暖又勇敢的普通人。

相信可以盡情在公園跑步、隨心在街上奔走、安全回國的日子,不太遠了。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責編:劉博文 申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