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危機的調查數據,對你給孩子挑大學選專業也是個依據

作者|羅鈺婧

來源|DT財經(ID:DTcaijing)

年前播出的《明星大偵探——MGQ時尚風雲》中,節目組設計了一個與中年危機相關的案件:

撒貝寧在這期節目中飾演一位40歲“上有老,下有狗”的雜誌社時裝編輯,雖然月入12w,但是每個月刨去房貸、車貸、兒子補習班費用、父母醫療保健費用以及各種家庭開支後,只能剩下1塊錢。

被主編無理辭退後,他由於年齡過大而遲遲找不到新工作,在家庭經濟重擔的支配下,對老闆心生殺機……

節目中的設定確實有些誇張,但劇本卻是來源於真實生活的情緒。2019年“太難了”的一系列感嘆中,充滿了中年職場人的辛酸與苦澀。

微博上#35歲以上職場人去了哪兒##35歲定律#等話題屢屢衝上熱搜,隨便就能收穫近億的閱讀量,知乎、朋友圈、頭條……

到處充斥著怎麼應對35歲危機的回答和文章,“35歲危機”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大家公認的專有名詞。

35歲危機的調查數據,對你給孩子挑大學選專業也是個依據


▲百度百科收錄的“35歲危機”詞條▲

這讓還未到35歲的很多人,內心多少有些焦慮:35歲的職場人就業真有這麼難嗎?他們都面臨著怎樣的中年危機?難道除了賣保險,真的就無處可去了嗎?

DT財經聯合智聯招聘共同做了個小研究,通過招聘方與應聘者的數據,來看看35歲職場人真實的生存情況。


35歲真的很難嗎?

首先,我們想知道,35歲真的面臨一個更殘酷的世界嗎?

從人口結構的大盤面粗略判斷,當代中年所面臨的競爭,其實並不如他們的前輩或後輩那樣激烈。

根據2010年國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到2019年我國34-43歲的中年人口數量為1.98億,而44-53歲人口數量為2.42億,24-33歲人口數量為2.27億。

也就是說,不管是曾經的,還是未來的中年人,都比現在叫嚷著中年危機的勞動力數量旺盛不少,而他們所面臨的,可並不是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35歲危機的調查數據,對你給孩子挑大學選專業也是個依據


既然如此,為什麼35歲危機的話題一直不絕於耳呢?

招聘方對崗位需求的描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職場的變幻風向。

從招聘需求來看,2019年第三季度所有的招聘崗位中,只有5%明確要求求職者的年齡低於35歲。

這個看起來並不高的比例,可能並不能完全說明市場的真實需求情況,畢竟從大家的日常吐槽和我們的小範圍調研來看,許多公司對年齡的苛刻要求很多時候秉持著只幹不說的原則,並不會明晃晃地寫在崗位簡介裡。

但我們注意到一個變化趨勢,明確要求求職者35歲以下的崗位比例,與兩年前相比上漲了2個百分點,漲幅其實挺大的(60%)。這事實上表明,35歲職場人面臨的境遇,確實是比兩年前更難了些。

35歲危機的調查數據,對你給孩子挑大學選專業也是個依據


以這5%要求35歲以下的招聘職位作為研究樣本,我們大致研究了下不同地方對中年職場人的友好度。

在各類企業中,要求35歲以下的職位比例最高的是國企,而民營公司在崗位要求中對35歲的求職者其實相對溫和。

而從公司規模來看,規模越大的公司,要求35歲以下的職位比例就越高。10000人以上的超大公司在2017年就已超過6%;500-999人肩部大公司在兩年前的比例還僅有2.1%,但兩年間提高了近4個百分點至6%。


哪些行業更看重35歲的年齡線?

要求35歲以下的職位比例越來越高,其實與就業大環境和新興行業的發展有關。

Linda在一家大數據創業公司做HR,她告訴我們:

這兩年在招人的時候確實會優先選擇35歲以下,甚至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尤其是18年的裁員潮過後,大家其實都不好過。一般達到35歲的職場人在公司都擔任比較重要的職務,而我們大數據屬於新興行業,公司的業務變化很快,在探索階段並不需要那麼多指揮官,我們更需要富有創造力、行動力強聽指揮的戰士。

Linda的話意味著,是否能在35歲前找到一家託付終身的企業至關重要。

可是,在35歲就找到能夠讓自己奮鬥一生的公司,就和20歲就找到長相廝守的老伴一樣不靠譜。這時候,選對行業很關鍵。

我們整理了2019年招聘需求中要求35歲以下職位比例最高和最低的行業。

我們發現,在眾多行業中,銀行、外包服務、中介服務、保險和通信行業對年齡的限制最大。也就是說,這些行業中有相對更多的崗位只需要年輕力壯的勞動力。

35歲危機的調查數據,對你給孩子挑大學選專業也是個依據


但也有計算機行業、檢驗檢測、IT服務、學術科研和教育培訓等行業,在招聘需求中對35歲以上的職場人相對比較寬容。

如果看一下這些行業給大家的固有印象,我們可以認為,在招聘中更看重35歲年齡線的行業,多屬於大家印象中的傳統行業;而在要求35歲以下職位比例最低的隊伍中,新興行業的比例會更高些。

從崗位來看,商超、保健、銀行、房地產、社區等技術門檻較低的基礎類崗位,在招聘中要求35歲以下的職位比例最高。

總結下來就是,工作內容更簡單或對知識性技能要求更低的崗位,會更偏愛年輕人,畢竟人到中年,精力和體力都無法和年輕人相比。

對於用人單位來說,與其去招一個成本更高的中年員工,不如多招幾個應屆大學生,年輕力壯,生產力更強。

35歲危機的調查數據,對你給孩子挑大學選專業也是個依據


而要求35歲以下職位比例最低的10個崗位中,IT、軟件、硬件開發、IT管理、互聯網產品、IT運維等互聯網/技術崗位佔去了大半,這都是對專業技術、創新性要求更高的行業崗位。至少從招聘需求來看,他們並不會太多強調年齡。

顯然,這與我們的日常感受並不一致。

35歲話題中最常被吐槽的,恰好是這些不那麼強調年齡的崗位從業者,而那些在招聘需求中有更多年齡限制的崗位,存在感並不太強。 這到底是為啥?

35歲危機的調查數據,對你給孩子挑大學選專業也是個依據


為什麼35歲的你覺得“太難了”?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一個行業或崗位對年齡的限制少,並不意味著中年的求職者就會獲得青睞。

35歲求職者的優勢在於有更多經驗與技能積累,而劣勢在於體力和精力不夠充沛,只有在更需要經驗而非體力的崗位,中年職場人才會有更強的競爭力。

即使我們默認那些並沒有對35歲劃線的崗位都不需要幹體力活,也並不意味著在這些崗位上,經驗、積累和閱歷就會有比較大的增值效果——如果年齡buff不能增效,用人單位自然會聘請更年輕、薪資要求更低的求職者。

所以,關鍵點在於,中年職場人是否進入了自己具備優勢的行業。

根據智聯招聘2019年第三季度的數據,互聯網、房地產、教育培訓、專業服務、計算機軟件等行業,擠下了最多的35歲及以上求職者,而

行政/後勤、銷售業務、財務/審計/稅務、人力資源和軟件/互聯網開發/系統集成等則是他們投遞最多的職位。

35歲危機的調查數據,對你給孩子挑大學選專業也是個依據


我們計算了各個行業和崗位中簡歷投遞數量與最終錄用數量的比值,命名為競爭指數,以此來衡量應聘競爭的激烈程度。

我們發現,互聯網、房地產、計算機軟件、IT服務的行業競爭都格外激烈,而從職位來看,軟件/互聯網開發/系統集成的競爭指數更是一騎絕塵,97個人參與摸獎,只有1個人能獲得offer,另外財務/審計/稅務、人力資源、行政等職位的競爭指數也挺高。

這就意味著,上述崗位中,中年職場人不僅要和同齡人競爭,還要和年輕人競爭。

那麼,在這些崗位中,中年職場人能獲得年齡加成從而脫穎而出嗎?

我們統計了各個職位要求工作經驗10年以上的崗位數量,數量排名越靠前,則意味著這個職位對經驗和閱歷的需求度就更高,中年職場人也就相對更有優勢。

35歲危機的調查數據,對你給孩子挑大學選專業也是個依據

從結果來看,要求工作經驗10年以上崗位數量最多的職位主要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管理向的,包括佔比最多的高級管理,以及銷售管理、生產管理、項目管理、質量管理等各類管理崗;

一類是專業向的,包括土木建築、財務審計、醫院醫療、機械設計等等。

前面提到的競爭激烈的財務/審計/稅務、人力資源和房地產相關職位,對工作經驗的需求度都排在前列,中年職場人在這些賽道上握著更多本錢。

但相信你也注意到了,擠滿了35歲以上求職者的互聯網/IT/技術相關職位中,對於工作經驗的需求度並沒有那麼高。

雖然這是個典型的高薪賽道,但年齡並不會給中年求職者帶來加成效果,如果薪資要求還比較高,實在很難競爭得過除了經驗、什麼都有的年輕人。

我們總結上述分析,被35歲危機困擾的核心問題可能在於,“理想”的薪資和崗位期望與“現實”競爭力存在分歧,而互聯網、IT服務、計算機軟件等行業的分歧更為嚴重。

38歲的陳斌曾經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新媒體運營,現在和朋友經營一家外貿公司,他也認同有些中年求職者理想與現實不匹配的問題:

見識過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中年求職者,他們對薪資的要求都很高,但被問到有什麼核心競爭力的時候,又講不出個所以然,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什麼明確的規劃。

同樣經歷過35歲的他,認為並不存在什麼35歲危機,沒有能力每個年齡段其實都有危機:

足球運動員到了30歲一般都要大幅降薪,我覺得35歲的普通職場人應該要接受這個事實。你不接受,社會的毒打會讓你清醒的。勿驕勿躁,努力提升自己,同時做好期望管理,少聽媒體瞎bb。

這話說得挺殘酷,但從“35歲危機”中脫困的最好辦法,確實是找到問題根本那個“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實實在在地縮短它。

當然,對於已經有了家庭羈絆、要努力維持生活品質的中年人,這又是另外一個要不斷感嘆“太難了”的過程。

寫到這裡,我們突然想用《黃金時代》裡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應受訪者要求,Linda、陳斌為化名)

文章來源:DT財經(ID:DTcaij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