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野豬宰食,訓野狗看家,為何不馴老虎當寵物?

前言:人們後園子裡圈養的家畜,用來趕路的駱駝和馬,及懷中抱著的阿貓阿狗,剛開始都不是人類的好朋友,而是經過非常漫長的馴化時間得來的。現代人必須得感謝遠古祖先,不畏大自然的威嚇,將兇猛的野獸反覆不斷地馴化成溫順的人類夥伴。這時,人們就不得不猜想了,為什麼不馴化老虎呢?別人家溜貓溜狗,自己溜老虎,多麼的威風呀。

訓野豬宰食,訓野狗看家,為何不馴老虎當寵物?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回到遠古捕獵時代。當時的古人類沒有種植業,也沒有養殖業,他們所有的食物來源都必須依靠自身採集。這時候出現一種行為模式,叫做“採集-狩獵”模式。

訓野豬宰食,訓野狗看家,為何不馴老虎當寵物?

在這一模式中,男性負責捕獲野生動物,女性負責採集蔬菜水果。為什麼現代女性的方向感差,其實也是這種行為模式遺留下的問題。女性不需要長途跋涉,故而不需要有很強的方向感。而男性相反,由於捕獵是一門長距離的攻守活動,所以需要對方向有十足的把握。由於女性的短距離採食,她們需要記住果樹、蔬菜園地的位置,這造成了她們記住位置能力特別強悍。

人類畢竟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慧的動物,不能老是冒著風險去打獵,去採集食物。這就演化出了“馴化”的過程。把多餘的植物進行種植,動物進行養殖。這其中的動物包括羊、牛、馬、豬等,但是就是沒有老虎。

訓野豬宰食,訓野狗看家,為何不馴老虎當寵物?

生物學中有個“林德曼效應”:生物A被生物B食用後,A體內的能量被B吸收的只有10%~20%,其他的能量都被浪費掉了。比如說直接食用大米,可以獲得100卡能量。而把這些大米餵給雞後,再食用雞肉,只能獲得10~20的能量,這不是很可惜嗎?

明白了這種能量轉化的原理後,聰明的人類當然會做出最優的選擇。老虎是位於食物鏈頂端的佼佼者,飼養成本太高,收穫又太少,因為當時的一切馴養都是為了食用,故而放棄了馴化老虎。

訓野豬宰食,訓野狗看家,為何不馴老虎當寵物?

如果從遠古時代開始馴化老虎,現代的老虎成為人類的寵物,亦不是不能實現的事情。可以做這樣一種試想:自然界裡有成千上百種動物,人類有可能一一將其馴化嗎?所以這邊還涉及到一個概率問題。如果當時某個部落的遠古人喜歡老虎,從而馴化老虎,有可能這時候老虎已經是我們身旁的夥伴了。

結語

老虎沒能成為人類的寵物,看似上天安排的結果,仔細分析,無外乎是古人類馴化時的思考未選和概率未中兩者相加的結果。這已經是必然導致的結果,故而也不必灰心,一心要將老虎懷中抱。

訓野豬宰食,訓野狗看家,為何不馴老虎當寵物?

既然遠古人類沒有給現代人創造機會,那現代人是否可以給未來人創造機會呢?現在將老虎關在動物園中飼養,久而久之,老虎是否變得溫順、近人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不知道未來人如何看待?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踏著階梯,拾級而上,一步步地發展和豐富精神文明。無論什麼年代,都不能遺忘閱讀,遺忘對人生真諦的思考。歡迎加關注、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