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朝代的盛世為何都在朝代建立之初?

Comsol


中國朝代的盛世都在朝代建立之初,然後每況愈下,波濤洶湧,變為廢墟,最後在廢墟上撥亂反正、推倒重建,於是,一個新的輪迴又開始了。

原因又很多,但是主要的大概是這樣

一:統治階級

開創之主一般都是雄主,因為如果不是這樣,他就不可能在血雨腥風之中贏得勝利,亂世出英雄,這種時候只能靠真才實學,完完全全的優勝劣汰,項羽遇到劉邦、陳友諒遇到朱元璋,都是這樣的情況。

開創之主,以及後幾代(可能經過了戰爭的洗禮,或者良好的教育)十分明白帝王心術、王者之道,知道愛惜民力、休養生息,而百姓只要有政策,勤勞和自強不息是不需要統治者關心的。

而到後期,統治階級在安穩之中逐漸墮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國家也只能一步步走向沒落,明朝天才木匠天啟皇帝是個完美的例子。

二:軍事力量

軍事力量和統治階級一樣,上樑不正下樑歪。末代君主,即使有個別比較厲害的人物,軍事力量的腐朽也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比如苦難皇帝崇禎,殫精竭慮,卻也只能落得個煤山自縊的結局。

三:政治體制

封建制度的本質便是集權與專制,權利掌握在少數幾個人手裡,並且權利交接過於單一,這種制度,完全靠的是個人的能力。

而人是永遠不可靠的,因此一個朝代走下坡路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枯藤老樹文明史


盛世是指國家實力強大,政治相對清明,人民過上相對富足的生活。

中國歷史上盛世不多,多數是平常世界,甚至是亂世。

世界是人創造的, 盛世是好人創造的,有好人才能有好世界,人在盛世創造的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

什麼樣的人算好人?好,不單指道德品質,還包括技巧、意志品質等。古代的統治者具有的較好的道德,高明的政治手腕,良好的意志品質,才能創造好的社會。

朝代建立之初的統治者,都是從戰爭中走來,目睹戰爭帶給人民巨大災難,經過戰爭洗禮,政治技巧會得到提升,意志品質得到極大提高。他能得到政權,本身道德品質會較好,否則很難得到多數人擁護。

最關鍵一點是,經過戰亂,社會需要休養生息,統治者會有意識做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

因而,盛世多在朝代建立之初,同統治者關係極大。


話史人


歷史上被廣為稱頌的西漢“文景之治”、隋唐“開皇之治”、“貞觀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都發生在各個朝代建立之初,而後世之君卻很難創造“中興”盛世,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家在朝代初期治理上,具有以下先天優勢。

一、大亂之後必有大治,朝代初期更注重休養生息

每一次封建政權更迭,社會都要經歷長期的動盪不安,大量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國家生產力倒退。新朝建立後,隨著“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廣大百姓人心思定,渴望安居樂業。

開國統治者大多從社會底層出身,更能體會百姓的疾苦以及前朝政府的施政弊端。因此,在建國初期,統治者通常會頒佈輕徭薄賦的利民政策,讓百姓充分休養生息,從而促進國力迅速恢復。

二、新朝土地相對充足,土地兼併現象得到緩解

一個王朝的覆滅,往往是由於土地兼併現象愈演愈烈,甚至形成“富者有彌望之田,而窮者無立錐之地”的極端現象,導致有勞動力的農民無地可耕,在缺乏生計的情況下逐漸淪為流民,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最終矛盾激化,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如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和明末李自成起義,無地農民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朝建立之初,由於經過長期戰亂,導致十室九空,千里無人煙,原來的大地主也多死於兵荒馬亂,產生了大量無主土地和閒置荒地,統治者通過重新分配土地、鼓勵農民開墾荒地等形式,使新朝人均耕地明顯大於後期。

在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使農民擁有充足的土地,足夠保障自給自足,為社會繁榮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新的權貴階層還未形成,各項改革阻力較小

王朝盛世往往是通過對舊有制度改革,以推進社會生產力進步。但改革就會觸碰部分上層統治者利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即便得到宋神宗的大力支持,卻在頑固派的瘋狂反撲下最終失敗。

開國皇帝或王朝前期君主,都是新朝建立的締造者或參與者,他們在南征北戰中建立了對文武百官的絕對權威,而世家大族勢力正在形成初期,力量較弱,對王權威脅有限。

我們可以發現,在新朝建立之初,很少有黨派鬥爭、以及外戚和宦官專權,統治階級內部政治相對清明,皇帝在推行改革中,利益階層難以和皇權相抗衡,從而保證了利民政策政令暢通,得到了良好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