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是自視過高嗎?

快樂工作當中


現在有幾個人知道管仲是誰?幹了些什麼?樂毅又是誰?他又幹了些什麼?不過只要你開口說起諸葛亮,不管是街頭巷尾的小商小販,還是路邊擼串的小學生,哪個不知道諸葛亮是誰,他幹了些什麼呢?

01諸葛亮?借東風、耍空城計那傢伙嘛!

沒錯,諸葛亮在民間之所以如此著名,主要歸功於《三國演義》的普及。那麼大家知道《三國演義》是什麼時候開始普及的嗎?

很可惜的告訴大家,這本書在明朝前中期其實還沒有那麼出名,只能算是一般的小說,可是到了明朝後期和清朝的時候意義就不同了。

  1. 當年努爾哈赤看完這本書以後,不禁淚流滿面,下定決心,賣了幾十棵長白山老山參,花了大價錢,從出版社定了幾千本《三國演義》。
  2. 他後來又陸續讓出版社加印了不少這本書,希望做到滿清八旗的將士們人手一本。那麼這本書有什麼奧秘嗎?努爾哈赤其實是將這本書當成兵書來看待的。
  3. 這麼一來《三國演義》可不就普及了嘛!這本書普及了以後,這裡面的諸葛亮作為最吸睛的人物,自然也就跟著火了。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諸葛亮成為了家喻戶曉的重要歷史人物。

比如說借東風、空城計、火燒博望坡、火燒上方谷、火燒藤甲兵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至今歷歷在目。

其實諸葛亮早在這本書問世之前,就已經被歷朝歷代奉為臣子的楷模。畢竟這哥們實在是太聰明又太忠心了,以至於每個皇帝都希望身邊有一個諸葛亮這樣的臣子。

時雲長在側曰:“某聞管仲、樂毅乃春秋、戰國名人,功蓋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徽笑曰:“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雲長問:“那二人?”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眾皆愕然。---《三國演義》

所以諸葛亮的身價在不斷提高,那些傳奇故事還沒有被杜撰出來的時候,諸葛亮就已經得到了歷代封建統治者的認可,並且同時被搬進了文廟和武廟。

02知道管仲樂毅,很可能也是從諸葛亮這兒知道的。

管仲樂毅的確也很出名,可是普通老百姓沒事兒誰去翻《史記》去了解這倆貨的故事呢?大概率上來說,大家知道管仲樂毅,那也是從諸葛亮這兒只知道的。

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有事兒沒事兒,就告訴自己的小夥伴,自己可以跟管仲樂毅相比。到了東吳以後,群儒又以這件事來嘲諷諸葛亮,結果被諸葛亮各種怒懟。

由此可見管仲樂毅這兩個人的出鏡率還是比較高的,不免就讓人們去懷疑,這倆貨是不是也很厲害?

  1.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兩位還真的是傑出的人才。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人,樂毅更是帶領五國聯軍,連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
  2. 其實歷史上像這樣的人才有太多太多了,會打仗會治國的人才真的不缺,但是忠心耿耿的人才卻少之又少。
  3. 曹操會打仗吧?他要篡漢。司馬懿也會打仗吧?可惜他篡魏。南北朝時期的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哪一個不是善於打仗的臣子?可惜他們都篡奪了自己主子的江山。

唯獨諸葛亮,不僅治國有方,打仗也在行,手握大權之下,卻絲毫沒有私心。從來沒想過讓自己的兒子諸葛瞻繼承自己的丞相之位,一心只想著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即使劉備去世了,諸葛亮也尊崇託孤之重,盡心盡力為劉禪工作,堪稱歷史上最成功的託孤案例,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03千古託孤,唯有劉備和諸葛亮這一對君臣震懾人心。

其實歷史上託孤的案例有很多很多,可惜基本上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大家總是拿周公、召公作為託孤的典型案例,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周公和召公的後世子孫,統治了周朝幾百年,期間周天子也必須要聽他們家族的使喚。

後周世宗柴榮把兒子柴宗訓託付給最信任的大臣趙匡胤,結果這哥們兒果斷篡位,絲毫沒有猶豫。為了防止自己的臣子也這麼做,趙匡胤重文輕武,導致宋朝弱不禁風。

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於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此正如病勢尫羸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借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三國演義》

眾多託孤案例中,其實只有劉備的託孤是最成功的。諸葛亮為老劉家真的是殫精竭慮了,他甚至都沒工夫去照料自己的兒子諸葛瞻,使得兒子成了一個沒什麼才能的人。

後世每個君王,都夢想著自己的臣子中,能夠出一兩個像諸葛亮這樣值得託付的人,這是每一個君王基本都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很可惜的是,這一對君臣,是千古罕見的一對,壓根就找不到第二對像他們託孤這麼成功的案例。就算是管仲樂毅,在這一點上那也是比不上諸葛亮的。

總結:管仲樂毅,那是沾了諸葛亮的光。

街頭巷尾都能知道管仲樂毅,那是因為諸葛亮當年自比這兩個人,否則像他們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比如白起、吳起、李牧、王翦等等,根本就會被淹沒在歷史當中。

《史記》

《三國志》

《三國演義》


江湖小曉生


諸葛老學長名氣大得很,對其自比管仲、樂毅這一點,打小就很崇拜。看了《三國演義》後,那直接就跪啦。

不過呢,多少看了一點史書後,感覺不是那麼回事。現在看來,諸葛亮好像有些言過其實,名不副實。

不清楚諸葛亮要跟管仲、樂毅比啥,諸葛亮沒出山前,自然沒有成就可言;出山之後,其成就也遠不能與二位相提並論。與管仲論忠君吧,管仲就沒把國君放眼裡;與樂毅比委屈吧,諸葛亮一般人還不想伺候。

那就只能說,諸葛亮自以為治理天下能與管仲相比,平定天下可與樂毅並論。

但諸葛亮話是說了,也有人相信,但畢竟沒有做到哦,豈不自視甚高呢?

01

不看廣告看療效,能力是一回事,但還得看成就哦。

管仲、樂毅可是牛人,其成就是寫在史書上的,恐怕遠在諸葛亮之上。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潁上人(今安徽潁上) ,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春秋五霸首霸是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那是管仲輔佐建立的霸業。

齊襄公時,國政混亂。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去了莒國。

後來齊國國君被殺,哥倆都想回來做國君。魯國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並派管仲率軍前去截殺公子小白。在半路上,管仲一箭射中了小白的帶鉤,小白假裝倒地吐血而死,騙過了管仲。

管仲回來報捷,公子糾很高興,慢吞吞到達齊國後,聽說公子小白已經即位,是為齊桓公。

為了躲避追殺,公子糾就回到了魯國。

齊桓公想把公子糾及其師傅管仲、召忽一起幹掉,鮑叔牙與管仲是好基友,就對齊桓公說:“君上僅僅要治理齊國的話,你師傅我就辦啦;如果你要稱霸的話,非管仲不可啊。”

齊桓公識貨哦,就寫信讓魯侯處死了公子糾,以報一箭之仇的名義,讓管仲回到齊國治罪。

公子糾另一位師傅召忽就為公子糾殉難盡忠啦,但管仲卻不幹。而且還振振有詞,說盡忠是為國家盡忠,不是給哪個人盡忠。

我靠,這是哪裡話啊,不過也貌似很有道理哦。

齊桓公不計前嫌,任命管仲為相國,以鮑叔牙為輔,齊國大治,成為春秋首霸。管仲也被稱作“聖人之師”、“華夏第一相”。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

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名將,最牛逼的是公元前284年,率領趙、楚、燕、韓、魏五國軍隊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創造了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不要以為五國聯軍多麼牛叉,面對強大的齊國,他們都是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樂毅就是一頭暴怒的雄獅,帶領這群羔羊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齊國。

但由於燕惠王猜忌,樂毅只好投奔趙國。

曹操在其《述志令》中,也曾經惦記過樂毅、蒙恬,他說:

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因為樂毅、蒙恬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將,受到君王猜忌,想起他們,曹操就想流淚哦。

諸葛亮未出山之前,顯然不是與管仲、樂毅比這個,自然是自以為能力可與他們相比。如果有人能用他,就可以創造像管仲、樂毅一樣的功績。

那就看看,諸葛亮出山後的表現吧。

02

諸葛亮算得上一代名相,上馬可為帥,下馬能治國,但其成就的確無法與二人相比。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諸葛亮身高八尺,自比管仲、樂毅,當時的人對他都不感冒,只有崔州平、徐庶跟他友善,認為他不是在吹牛。

這恐怕不是說諸葛亮與管仲、樂毅都是身高八尺,個頭差不多吧,還是說能力相當。劉備三顧茅廬,聽了諸葛亮的隆中對後,認為與諸葛亮就是君民魚水情。於是,魚兒離不開水。

看一下,諸葛亮出山後的大事記吧。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劉表病逝,劉琮投降。劉備從樊城南逃,路過襄陽。諸葛亮建議劉備取襄陽,但沒有被採納。

劉備攜帶十幾萬人南行,日行十餘里,被曹操五千精銳騎兵在長坂坡追上,劉備血戰,只帶領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逃走。此時,有人勸阻劉備提早輕裝前行,劉備不採納,諸葛亮也沒轍。

劉備固執己見是他的事,但諸葛亮不能成功勸阻,就是諸葛亮的責任啦。

問題出啦,總不能只埋怨老闆不聽話吧。

劉備、諸葛亮把隆中對的戰略丟在了長坂坡,就想去交州投奔蒼梧太守吳巨。幸好遇到了專門前來接頭的魯肅,經過魯肅勸說,這才有了孫劉聯盟,有了在赤壁打敗曹操的歷史壯舉。

如果劉備、諸葛亮到了交州,還會有赤壁之戰嗎?恐怕會的,但與諸葛亮就沒有一毛錢關係啦。

如果沒有魯肅的到來,諸葛亮會建議劉備主動與孫權聯盟嗎?恐怕夠嗆。

作為首席謀士,諸葛亮不能僅僅給劉備畫個餅,更重要的是必須有一個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從取襄陽、投吳巨,再到孫劉聯盟戰赤壁,整個過程來看,看不出一點明確的戰略意圖,都是隨機而為,沒有一點套路。

在取西川的問題上,看不到諸葛亮有明確的建言,基本都是龐統的功勞。這就說明,取益州是諸葛亮的設想,但沒有意識到劉璋邀請入川,是千載難逢的時機。此時不為,更待何時?

諸葛亮不積極主張入川,劉備自然就把諸葛亮放在荊州,而把力主入川的龐統帶去。

龐統死後,諸葛亮被召入蜀,但此時局勢已經明朗,只要張飛、趙雲等帶領人馬圍困成都就行啦。

但劉備卻把力主與孫吳聯盟的諸葛亮調入西川,而把主張主動放棄荊州的廖立留在長沙,協助關羽守荊州。這是劉備在人事任命上所犯下的重大失誤。

雖然諸葛亮為廖立做了個大廣告,說廖立與龐統才能相當,是足以輔佐成就大事的人才,但孫權不聽忽悠。呂蒙大軍一到,廖立就直接棄城逃走。

在荊州的問題上,劉備、諸葛亮死死抱住隆中對的戰略不放,而龐統、法正、廖立等人都主張主動放棄荊州,經營西涼、雍州。

從湘水劃界、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的結果來看,龐統等人的戰略好像更為合理一些。

直到關羽戰死,荊州全部丟失,諸葛亮這才意識到自己隆中對的戰略,從根本上是有漏洞的。在另一個問題上,豹眼詳細做過分析,這裡就不多囉嗦啦。

更為有意思的是,龐統戰死、法正病亡後,諸葛亮又以廖立誹謗劉備一心經營荊州之事,把廖立流放,最後死在汶山郡。這在《三國志·廖立傳》有具體的記載。

當然啦,劉備不是燕惠王,他沒有讓諸葛亮獨自帶領大軍征戰過;但也不是齊桓公,除了籌備糧草,也沒有完全放手讓諸葛亮治理益州。諸葛亮不能讓劉備言聽計從,本身也就說明了問題,縱然不僅僅是能力問題,但也離不開能力。

把權力弄到手,才能夠做事。不能得到權力,就說明還是能力不夠。韓信能讓蕭何月下去追,本身就是能力的表現。到了“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地步,還不能左右劉備的決策,就說明諸葛亮溝通能力不夠,不能只把責任推給劉備。

諸葛亮的治國能力是沒得說,但劉備這個皇帝,充其量就是一個益州牧,最多再加上一個漢中太守。那麼諸葛亮這個丞相也就可想而知,在劉備時期也就是個後勤部長,但還不是蕭何那個級別的部長。

或許有人會說,蜀國地盤太小,諸葛亮發揮不出他的能力。那麼,沒有得到更大的地盤,是不是本身就說明了能力不夠呢?曹操被陳宮、呂布抄了後路,就剩下鄄城及兗州的範、東阿二縣,不是也統一了北方,成為三國最大的實力集團嗎?

佔據了荊州、益州還有漢中,這比曹操當年可強大多了。

在長坂坡之戰,劉備入川、湘水劃界、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等重大戰略問題上,作為首席謀士,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或者不足。

《三國志·楊洪傳》記載,漢中之戰,那是決定蜀漢命運之戰,劉備命諸葛亮緊急發兵救援,諸葛亮卻跟楊洪商量是否發兵的事。直到楊洪說,就是“男兵女運”也要保住漢中時,諸葛亮才安排發兵。

這其中有複雜的原因,但諸葛亮恐怕還在幻想放棄漢中,保存實力,全力守護荊州。

至此,諸葛亮還沒有意識到他的隆中對是錯誤的,還在固執地堅持。

襄樊之戰失敗後,諸葛亮這才意識到隆中對戰略的不足。於是勸阻劉備進攻東吳,但他依然僅僅強調孫劉聯盟的重要性,沒有檢討隆中對戰略的錯誤。

既然孫劉聯盟如此重要,那孫權為何不顧聯盟的存在,要搶荊州呢?你諸葛亮咋不去勸勸孫權呢?這讓劉備咋能聽得進去呢?

如果諸葛亮說一聲對不起,隆中對咱們搞岔闢啦,或許劉備就聽進去了。

再看一下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吧,仗打到那個份上的確不容易,但如果換了樂毅,他會那麼打仗嗎?以弱勝強那才是真本事,以多勝少,即便勝了,又有啥可稱道的呢?

第一次北伐,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應該承擔主要責任。本質而言,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他依然不承認是自己戰略的錯誤,而把他歸罪於用人不當。以馬謖違背節度為由,把馬謖斬首。

用錯了人也是能力問題,但與做錯了事是有區別的。諸葛亮寧可選擇用錯了人,但不承認做錯了事。

諸葛亮屢屢北伐,儘管收效甚微,但起碼看出,龐統經營西北的戰略是正確的。

雖然諸葛亮拒不檢討,但還是說明了這一點。諸葛亮最後還是放棄了隆中對的戰略,開始經營西北,但為時已晚。從劉備、諸葛亮病逝後,蜀漢依然能夠維繫近三十年,也可以證明龐統等人的戰略,遠遠高明於隆中對。

如果諸葛亮能夠勇於否定自己,及早建議劉備放棄荊州,將關羽的全部兵力及民眾攜帶入蜀,那將是另一番局面。

東吳自然會加強孫劉聯盟,曹操不想孫權做大,就會頻繁的南征。這樣,劉備在西北就有了機會。充分發揮馬超在涼州的聲望,如果能夠佔據涼州、雍州,甚至是關中,這對劉備來說,是一種啥局面呢?

有舍才有得,借人家的荊州不還,豈能久遠?

張魯經營漢中,富得流油,假以時日,劉備也是個大財主。靜待天下之變,揮師東進出關,漢室可興,也並非是一句空話。

總之,諸葛亮的確很了不起,但與管仲、樂毅相比,還是感覺有些不足,起碼成就上有差距。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似乎是過了些,顯得有些不低調。

不過呢,年輕時吹吹牛逼,做做廣告,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不是有時也吹牛逼說比諸葛亮還厲害嘛。不也是大多人都不信,但也有人會信嘛。只不過會信的人更不著調就是啦。

自比管仲、樂毅沒毛病,但他比不了二位也是真的。


豹眼看歷史


諸葛亮確實有這個才能。管仲助齊桓公成就霸業,樂毅曾創下連下70餘城的戰例,都成就了一番事業。諸葛亮天文地理、政治軍事,無一不學,無一不通,從他出隆中後一系列的用兵以及助劉備成就霸業來看,他確定不是在吹牛,他確實有這個才能。他不是自視過高,而是對自己客觀的評價。只不過,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內斂習慣了,你有才那要別人說你有才那才行,你不能自己“吹噓”。話又說回來,諸葛亮如果肚子裡沒“貨”,他亂吹牛,一旦“漏餡”,不是自打臉嗎?

正因為諸葛亮有這個才能,所以他必須把自己推銷出去。諸葛亮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他有學識,但這種學識只有用在可用的地方才能見證。諸葛亮要施展這種才華,就得到可用武的地方的去。所以,他自比管仲樂毅,就是想有“慧眼識珠”的人能相信他,聘用他。所以說,諸葛亮也算是一個營銷大師了,並且是一個成功的營銷大師

因此,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絕不是自視過高,而是他急於“出山”完成他的夙願的一個策略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