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在明朝的基礎上,擴大疆域的?

珠峰玉鶴


發祥於黃河中游地區的漢族文明社會在中國大陸上逐漸擴大並最終發展為一個多民族統一體,這是中國歷史的中心內容。除討伐周邊少數民族外,漢民族對向非農耕地帶發展並不熱心。在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統治方面,漢族也只是防止它們的入侵,一般都避免深入少數民族腹地。但清朝則不然,它將新疆、西藏等漢族統治者以往不曾想對其進行直接統治的地區,也納入了這個統一體。

這與其說是滿人的統治理念與漢人不同,莫如說是隨著中國以北俄國的東侵和中國南方沿海地區歐洲勢力的東漸,這已成為一種時代趨勢。不同的是,歐洲勢力的東漸,屬於帝國主義的先導;而清朝的西征,則是康熙皇帝的豐功偉業。有人將二者理解為有著同樣歷史特徵的事例,是由於他們未對二者進行一般化的理解。

清朝當時在邊境開展的軍事活動,本來就不是出於康熙皇帝的征服欲。“三藩之亂”期間,北方守備鬆弛,蒙古、俄國蠢蠢欲動,當時需要對此加以應對。特別是蒙古地區受到這種新動向的影響,在西邊對清朝構成了一種威脅。康熙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685年,為了抵抗俄國的入侵,康熙皇帝對俄國人在黑龍江構築起來的要塞雅克薩發起了進攻,並向俄國皇帝彼得一世發出親筆信,提議議定兩國邊境。

康熙二十八年,兩國使臣會於尼布楚,就以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國境,雙方的出入境、通商等方面締結了《中俄尼布楚條約》。該條約作為中國與外國對等締結的第一個極具近代性的條約廣為人知。但若從以往中國與北方的匈奴、鮮卑等的關係來看,是否就能認為該條約意味著中國放棄了其從不認可國境的“天下國家”的意識,這還需要探討。

在此期間,蒙古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得到了西藏達賴喇嘛的支持,逐漸變得強大起來。為謀求蒙古族的統一,噶爾丹率部東進,打敗了喀爾喀各部,為此喀爾喀蒙古的部族首領向清廷告急,請求康熙皇帝援助。應此要求,康熙二十九年,清朝出兵內蒙古,並一度與噶爾丹講和。康熙三十五年,由於噶爾丹又入侵喀爾喀地區,康熙皇帝親率大軍北上征討,在外蒙古大破噶爾丹。清軍乘勝追擊,給予其致命一擊,噶爾丹自殺,其子被清軍俘獲。

但噶爾丹死後,準噶爾部又擁立策妄阿拉布坦為首領,他率部進入並佔據了西藏。此時,清朝已在北自內外蒙古、西至新疆的大漠地區確立了統治大權。為切斷蒙古與西藏的關係,讓西藏脫離信奉喇嘛教的蒙古族的統治,康熙皇帝決定遠征西藏,以其第十四皇子為統帥率大軍出征,並最終一掃準噶爾部,將蒙古族勢力逐出了西藏。至此,中華帝國的領土範圍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清代中國疆域的拓展,在中國人心目中樹立了清朝極大的權威,但如此一來,其他少數民族也被置於滿人的統治之下,這對中國而言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為開墾農田,從明朝開始,朝廷就向東北地區南部和雲南地區輸送了移民,但當時,西北的沙漠地帶卻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移民,所以為了維持對在此遊牧生活的各個部族的統治,朝廷必須不時派兵駐紮於此。這可謂是一種為維繫權威而增加的統治負擔。






隨剪動漫


明朝主要是對外蒙的控制不足,對於大漠地區是不怎麼願佔領,在新疆地區也是如此,絕對的無人區明朝沒有去實際控制。

清朝建國之初就對蒙古作戰並佔領了外蒙地區

皇太極時期就對蒙古的林丹汗窮追不捨,甚至一直打到了內蒙古,對於外蒙古也是控制的非常不錯。相對於明朝對大漠區域的不感冒,清朝確實對大漠地區控制的不錯,領土也增長了300萬平方公里以上。

康熙帝通過雅克薩之戰將外蒙和外興安嶺庫頁島全部歸屬中央,與明朝的放任不管不同,清朝對邊疆的控制比較嚴格,領土也是損失的不大。

雍正帝和乾隆帝對邊疆控制做的也不錯

康熙帝擊敗準格爾部後清朝的領土有了大的提升,雍正帝雖然丟了貝加爾湖但保住了唐努烏梁海地區。

乾隆帝不僅徹底打敗了準格爾部還鎮壓了大小和卓叛亂,鞏固了新疆地區的統治,使得清朝全盛時期面積高達1300萬平方公里比明朝的1000萬平方公里大了300萬。

總結

清朝末期雖然割讓了沙俄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總體來說領土的保持沒有出現太大問題,為現在的版圖做出了貢獻。

明朝受制於國家政策對邊疆地區控制不足最終導致國土面積的損失,因此比清朝有點差距。


秋雨魯北說歷史


清政府最大的貢獻就是為中國開闢了廣袤的疆土,漢朝和唐王朝都曾為中國增加了17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不久就失去。而清朝卻為中國增加的領土,是明朝原有領土的三倍。

一、東南領土的擴張——臺灣

清政府向外擴張的第一個目標是臺灣島。1683年,清政府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300艘戰艦,從福州出發,先攻陷臺灣海峽中的澎湖列島,接著進攻臺灣。鄭氏政權在臺灣已經23年,23年中有很多變化,當初的戰鬥精神和復國雄心早已消失,將士們都已在島上成家立業,習慣於和平安定,所以清軍沒有遇到抵抗,便在鹿耳門登陸,最後一位延平郡王鄭克爽投降。36000平方公里的臺灣島,正式跟清朝合併,它跟海南島像兩隻拳頭一樣,保衛著中國的海疆。

二、東北領土的擴張

中國東北的領土,自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代以來,始終只有七萬平方公里左右,稱為遼東,即現在的遼東半島,包括瀋陽和遼陽兩個大城。滿洲人原來只侷限於狹小的遼東半島,他的北方和東方居住著很多比滿族人更為落後的部落,滿洲人通過一次次戰爭,終於把他們完全征服。

清朝進入山海關時,他們在東北所征服的土地,已經達到三百萬平方公里。滿洲人作為中國的主人後,這片廣袤的土地就成了他們嫁妝的一部分。

三、塞北領土的擴張——內蒙古

蒙古只有一個。本沒有內外,因為跟清朝合併的時間有先後,被分為內蒙和外蒙。先跟清朝合併的南部稱內蒙古,後跟清朝合併的北部被稱為外蒙古。

蒙古人於14世紀被明朝逐出長城後,一直不停的內戰。之後分為四部,那就是:察哈爾部、鄂爾多斯部、土默特部、喀爾喀部,其中察哈爾部最強。 1632年,皇太極組織西征軍對察哈爾部發動總攻,大敗察哈爾部,其他三部先後向後金投降。滿洲人把上述的這些被征服的蒙古部落和土地稱為內蒙古。

四、漠北疆土的擴張——外蒙古

比內蒙古還要龐大的外蒙古,仍獨立於瀚海沙漠群以北,已遷到北京的清政府無意向北發展,可是一個意外事件,卻使蒙古自動地請求歸入清帝國。

1688年,準噶爾汗國向外蒙古發動攻擊,外蒙古不能抵抗,潰不成軍,緊急商討救亡措施。他們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歸附俄國,一是歸附清帝國。他們認為俄國不信佛教,穿的衣服也奇形怪狀,清帝國一片和平景象,又信佛教,穿的衣服看起來好像神仙,而且清帝國繁榮富庶,有用不完的財寶,依靠清帝國,生活一定愉快,所以,最終歸附清帝國。

康熙帝一面命令外蒙古人員撤到內蒙古,發給臨時的救濟物資,一面向準噶爾國呼籲放棄使用武力,準噶爾汗國不同意。於是康熙帝親自率軍出長城攻擊,大敗準噶爾軍隊。從此面積共18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外蒙古納入中國版圖。

五、西南領土的擴張——西藏

西藏一直夾縫於清帝國和準噶爾汗國之間,雙方都想爭取西藏。1717年準噶爾汗國突襲西藏,攻陷布達拉宮,殺掉拉藏汗,把西藏併入準噶爾汗版圖。清帝國當然不會袖手旁觀,1720年組織遠征軍,分三路進攻西藏,準軍戰敗,不得不放棄西藏,向國內撤退。清政府遠征軍進入拉薩,撤銷一切國王和一切可汗的稱號。從此,面積160萬平方公里的西藏,併入中國。

六、中西部疆土的擴張——青海

西藏併入清朝的第三年,羅卜藏丹津號召青海的各部貴族,取消清政府所分封的王爵的稱號,脫離宗主關係,大多數貴族都起而響應。

羅卜藏丹津實在沒有跟清政府決裂的必要,事實上青海始終是獨立的,清政府除了把可汗稱謂改為“王”、“公”外,不干涉他們的內政。

清政府的反應強烈而又迅速,清政府任命年羹堯當總司令,嶽忠琪當副總司令。1724年,嶽忠琪率5000人的騎兵發動突襲,從西寧城向西急行軍12日,在荒原上捕捉到羅卜藏丹津的主力, 羅卜藏丹津的部隊從夢中驚醒,但戰馬都沒有備鞍,無法迎戰,霎時間全軍崩潰,四散逃命。嶽忠琪自出發到大獲全勝只用了15天時間,就把面積約為60萬平方公里的青海土地完全征服,納入中國版圖。

七、西北疆土的擴張——新疆

新疆古稱西域,以天山為界分為南北,北部準噶爾盆地,南部塔里木盆地。公元17世紀,準噶爾汗國統治者西域,並往東擴張。清朝清帝國統一中原向西延伸,兩大帝國碰撞激烈,戰爭一觸即發。

公元1729年,雍正帝出兵攻打準噶爾汗國,卻中了準軍的誘敵之計,全軍覆沒,後雖在蒙古軍隊的幫助下擊潰準軍主力,但也只能穩住形勢,不能恢復戰力,準噶爾汗國提出和解,雍正帝同意。但和解以雙方一樣強大為基礎,一旦一方過於衰弱,和解就會化為烏有。

和解不久,準噶爾汗國內亂,乾隆帝抓住戰機,於1775年派兩路大軍進攻準噶爾,準軍一觸即潰,舉國投降。但不久準噶爾汗國再度叛亂,乾隆帝大怒,認為準噶爾人不能用仁義感化,遂於1757年再組遠征軍,並下令執行滅種政策。

清軍全面出動,無論城市鄉村還是深山幽谷,仔細搜查每個角落,搜出之後,立即處決,不使一人漏網,準噶爾人從此在他們的故土消失。只剩下一個地理名詞——準噶爾盆地,供後人憑弔。 準噶爾汗國滅亡後,清軍翻越天山南下塔里木盆地,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佔領了準噶爾汗國的全部土地,乾隆帝為了炫耀自己的功績,將準噶爾汗國的土地改名新疆,意為新開闢的疆土。

新疆合併後,清朝的領土停止擴張,但已經是一個擁有1300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強國,在世界歷史上面積近小於蒙古帝國,但比蒙古帝國屬下的元帝國要大兩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