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呂雉的金融思維


中國金融,呂雉的金融思維


呂雉繼承發展了劉邦的土地政策,帝國中央政府把授田範圍擴大到全體臣民。各級政府先統計劉邦時代得到田地的退役士兵,對未得到土地的人登記造冊,長期沒有土地的人排名在前。最後,縣令根據名冊給無地之人授予土地。

  • 全體國人被劃分為六等,最高一級的“侯”可獲得田地九十頃,最低級的“庶人”可以獲得田地一頃,就連犯有輕罪的犯人也能在釋放後獲得半頃田。
  • 連接官員與庶民的紐帶,便是稅收。
  • 呂雉堅決執行了一項前無古人(後有來者)的稅收政策——“十五而稅一”,換算一下,呂雉時代庶人個人收入所得稅稅率為6.6%,而且,沒有累進稅率。

呂雉在內的所有人來說,未來都是一片模糊,所以大家只能按照相對公平的方法平均田地。這種混沌初開的情況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模糊面紗”,在“模糊面紗”條件下,利益集團不可能剝奪普通人的財富,一旦打破平衡,任何利益集團都可能被稱為剝奪者。

  • 看到轄內的庶人,呂雉知道人民安居樂業才是大權一統的根本;但是每次看到劉邦留下來的同姓王,就如同劉邦看到當年的異姓王一樣,這些人讓呂雉距離至高無上的皇權同樣很遙遠。
  • 授田政策執行了十年後,帝國的財富開始增長,呂雉一定覺得自己可以下手了。和劉邦一樣,他最初對付同姓王的法子也是改變幣制。
  • 呂后二年,呂雉下令禁止民間鑄莢錢,由朝廷統一鑄“八銖錢”,八銖錢模仿秦半兩,在貨幣史上被稱為“本秦錢”。呂后規定,莢錢此後在帝國境內不得流通,最要緊的是,諸侯向朝廷納貢時要繳納八銖錢。政策的目標是禁止諸侯用莢錢忽悠自己,這樣朝廷的收益比較實惠。
  • 呂后三年末,官方鑄幣從“八銖”改為“五分”。所謂“五分”是“二銖四系”,相當於八銖錢的四分之一多一點,貨幣貶值接近75%。
  • 呂后五年,匈奴主力終於退回了大漠。呂雉喘了一口氣,第二次動手收拾同姓王,是年,再次下令禁止“鑄偽錢”。
  • 呂后五年,帝國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南部邊境的象、桂林、南海三郡擁立一個叫趙佗的地方官為“南越武帝”。可憐北部邊境尚未肅清,又要遠征南越,那可是一個瘴氣滿山、氣候暑溼的地方,比對付匈奴一點都不少呂后五年,帝國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南部邊境的象、桂林、南海三郡擁立一個叫趙佗的地方官為“南越武帝”。可憐北部邊境尚未肅清,又要遠征南越,那可是一個瘴氣滿山、氣候暑溼的地方,比對付匈奴一點都不少花錢。
  • 呂后只好拿出老辦法,繼續讓貨幣減重。據史書記載,呂后五年,呂雉將銅、錫合鑄的“五分錢”改為銅、鉛、鐵合鑄。鉛和鐵要比錫重很多,鑄幣含銅量急劇下滑。這個時期出土的文物則證明,實際情況比史書記載還要差很多,鑄幣的重量已經從“三銖錢”變為“一銖錢”,為官方鑄幣標準八銖錢的三十分之一。
  • 三年內貨幣貶值三十倍,如此鑄幣減重,錢還是錢嗎?但是,漢帝國經濟沒有因為通脹而崩潰。
  • 因為,呂雉堅守住了自己的底線:邊疆戰事最緊張的時候,仍舊維持對小農“十五稅一”的政策。所以,這位女強人才窮到不得不實行貨幣通脹。
  • 對民生來說,“高稅收”、“高通脹”是兩難選擇,帝國出現危機的時候只能擇其一。農耕時代,最主要的財富生產手段是種地,普通人對貨幣的需求量遠低於諸侯和封建官僚。大通脹給帝國經濟帶來的傷害,更多是對工商業和封建統治階級,對農人而言,如此低的稅收才是最重要的。
  • 儘管中國第一位女主與民生息、輕徭薄賦,然而歷史並沒有給這位女強人以良機,甚至沒有給她足夠的時間。剛剛得到土地的農民還未能生產足夠的財富,建立一個強盛的帝國仍需要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